崔學洪
(寧夏賀蘭縣第一中學 750200)
在以往的高中數學課堂中,大多數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學生知識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大腦中堆積的知識是死板的,理論與實踐無法得到有效的結合,是影響高中生數學學習有效性提升的關鍵原因之一.在2018年頒布的高中數學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為學生提供參與體驗的機會,能夠利用特定的情境觸發學生想要體驗學習的動機,并在實踐性的數學活動體驗中領會數學、感受數學,以鍛煉高中生的數學思維以及數學應用能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認真地研究體驗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存在的關系,尋找體驗教學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方法,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1.主體性
與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心理已經進入了又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此時高中生的主體意識逐漸地增加,在學習中已經不再滿足于教師對知識的單向灌輸,希望可以通過自身的主動建構獲取知識與能力.體驗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具有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特征,更加強調學生在自身的數學學習經驗前提下全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用心地體驗與感悟數學的魅力,以發展學生的認知思維層次,構建出以“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能通過主體性認識,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進而發展成利用知識求解模型,有效地達到數學建模的核心素養.
2.情感性
高中生雖然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但是他們的情感以及價值觀念仍有待完善,并且處于情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數學教學中組織體驗學習活動,能夠調動高中生的情感參與積極性,在數學體驗式學習中釋放出更多的情感能量,進而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表現出超乎平常的學習水準,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本次學習活動中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同時也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起到了良性循環發展的效用.這就是體驗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獨特特征,實現了“情感”貫穿于整個學習體驗之中.
3.體悟性
與傳統的教師跟進學生學習的方式相比,體驗教學法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在問題的探索中解決問題,這也就決定了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的自主決定空間更加地廣闊,對于學生的“體悟”能力要求更高.體悟能力的習得需要建立在學習者個性化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借助教師的科學引領,通過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的積極學習行為投入以及積極思維活動參與到互動學習之中,以幫助學生深化學習的體驗與感悟,發現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的相關性.
1.情境感知,觸發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教學需要以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學習情緒為前提,而不是毫無情感的腦力勞動,當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缺乏振奮情緒的時候,極其容易產生疲憊的感覺.體驗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觸發學生想要參與、體驗數學學習活動的渴望,以此為數學體驗教學活動的開展打造出適宜的環境,讓學生懷著迫不及待“體驗”的心情進入到接下來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可以保障后續的體驗教學順利開展.如,利用實物創設直觀教學情境.實物或實物模型有著具體性、直觀性的特點,在數學情境的創設中運用實物可以帶領學生從感官的感知過渡到數學知識的理解、聯想等理性思維層面上,為學生從“無感”到“有感”的體驗做好鋪墊.
以《任意角和弧度制》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將一個老式的鐘表搬到了課堂中,創設了這樣的情境:“這個老式鐘表因為年頭有些久了,時間并不是很準,假設鐘表慢了15分鐘,你將如何校準它?若是快了1.25小時呢?請學生們思考,當你校準時間的時候,分針分別轉了多少度角?”由此情境的創設,會讓學生產生想要親身體驗轉動鐘表指針的意愿,通過教師對時間的校準可以讓學生發現當時間快了或慢了的時候,分針轉動的方向不同,有時分針轉動的角度是在一周之內,有時分針轉動的角度大于一周,這就是說此時的“角”的度數已經不在局限于0°~360°之間了,在情境的創設中引出了本節課的主題“任意角”,讓高中生產生了對“任意角和弧度制”繼續探索的情感.
2.多維探究,感悟體驗
多維探究可以分為學生的自主型體驗探究以及合作型體驗探究兩種,通過多維探究可以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感悟,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高中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源于其自身的主動探索,所收獲到的教學效果是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無法實現的.具體教學實踐為以下兩點:
(1)自主型體驗活動.高中數學教師在自主型的體驗活動組織中,需要考慮到學生最近發展區,并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體驗活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體驗提供一定的思考時間與創新空間.以《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借助生活事件提出了問題:“H小鎮是一個薪資水平不高的地方,李某去鎮上的一個飯店去應聘,老板對他這樣說:“我給你5000元的工資,但是你需要保證在我這里工作滿30天,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分別需要給我1元、2元、4元的回報,以此類推,李某有些猶豫到底該不該留下來工作?同學們,你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在問題提出之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個問題,并說一說你是如何計算的.這個自主型探究活動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學習中,對“等比數列”的概念以及計算公式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體驗學習活動之中,獲得獨立思考能力的鍛煉.
(2)合作型體驗活動.在合作型的體驗學習活動中,同伴互助的作用尤為明顯,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形成互學意識,促使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想交流以及觀點表達中,學會多角度、多方面地研讀學習資料,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如在《直線和圓》一課教學中,教師為各合作學習小組布置了這樣一個數學題解答任務:“已知直線L:y=k(x+3)與圓O:x2+y2=8相交于A、B兩點,O是坐標原點,△AOB的面積為S,求S的最大值,并求出當S為最大值時K的值是多少?”,因為這個問題的解答具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無法憑借自身的能力解決,或解答問題的思路過于局限,那么此時教師開展合作型的體驗活動,鼓勵各小組成員總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與思路,最后繪制成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讓學生在合作體驗中拓展數學思維,在新知識、新問題的探索中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3.拓展實踐,深化體驗
體驗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僅局限于數學情境的創設、知識的講解以及互動學習等途徑,教師還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拓展性實踐學習活動,帶領學生在各種趣味性的課外延伸學習活動的參與中,進一步地深化學習體驗,能夠在更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中展示自我,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在課外的空余時間開展一次別開生面的辯論賽,組織學生建立辯論小組,以競賽的形式參與到此次課外拓展性學習活動中,要求學生們聚焦“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是大是小”為主題完成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資料搜集的范圍不定,可以是企業營銷、文化產業,也可以是體育競技、電視節目等等,用實例證明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大小.例如,一名學生說到:“在一檔電視購物的節目中,有一個價格競猜的游戲,要求參與的嘉賓猜測商品的價格可能是多少?我運用二分法快速地解答出了答案,說明數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又有一名學生說到:“在寧夏水洞溝景區地震模擬區,我體驗了地震大小,我查閱了資料不同的國家對于地震的層級測量也是運用了數學方法”.在課外的拓展實踐學習活動參與中,可以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也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拓展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收集,文書查找等方法獲取一定量的數學文化背景知識,提取有益于解決問題的信息,從而培養學生進入社會及高校對可靠進行數據分析的能力,這樣的活動體驗有著功不可沒的實效性.
總之,體驗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促進教師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數學知識探索、數學經驗總結以及數學知識的運用中,深化學習體驗與感悟,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