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作為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受到了全球范圍內多地區與城市的重視,但在會展業發展光鮮外表的背后,現階段因為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綠色發展進而帶來的生態和環境壓力與日俱增。據不完全統計,中國2017年全年展出和承接的搭建工程合計達943萬平方米,展后產生垃圾約有4186噸,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城市一周的生活垃圾總量。此外,還存在展會耗材浪費、電力能源與水資源消耗、噪音污染等不環保問題。可見,在當前形勢下,綠色會展勢必成為現代會展業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潮流。基于此背景,本文擬通過梳理當前中國綠色會展發展現狀,分析具體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而探討未來中國發展綠色會展的問題解決對策,為綠色會展實踐活動與相關主體工作提供參考。
綠色會展最初被人們認為是采用綠色特裝進行搭建,在展會中對各類資源進行把控的新會展方式。2004年馬志新提出真正的綠色會展是基于可循環發展之上的,是對會展活動所涉及的各方面進行資源節約化與環境友好化的一系列工程,能做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并能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1]。要想真正實現會展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就要通過展前對可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加強展中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展后廢棄物的排放。2011年陳宜平對綠色會展進一步進行了解釋,認為綠色會展是在展會舉辦前期、中期、后期,通過合理利用資源,監測并采取環境保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會展模式[2]。2016年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與會展業相關領域代表共同倡議成立了中國綠色會展聯盟,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安寶軍介紹,綠色會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綠色展臺搭建;二是設立綠色展區;三是施行綠色會展標準;四是打造綠色會展行業交流平臺。因此,本文將綠色會展界定為在會展全過程中堅持以可持續為原則,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綠色環保新材料,全面施行生態環保理念的全新會展模式。
中國綠色會展聯盟副理事長黃彪在2018年成都市推進的綠色會展工作會上提出,中國綠色會展發展已進入第二階段,由于政府和行業的重視,綠色會展發展有了很大改觀,對于當前存在的困境,其關鍵在于綠色會展產業鏈、供應鏈還需完善[3]。當前,我國廣州、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已在綠色會展發展方面取得不少成功經驗。廣交會從2014年開始探索綠色會展模式,至2018年已經運作成熟。北上廣等城市則在展架、燈具等物品上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形式,展臺搭建的物料使用環保材質,采用電子門票,而非紙質門票,這樣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再回收利用,減少了污染,也大大節省了辦展的資金,促進了會展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他城市亦在嘗試中,例如蘭州使用同一套可復用的搭建材料,搭建了八次不同的推介會展臺,并且展臺的長寬高可因地調整。可見,中國綠色會展迎來了新的生機與開端。
經過多年的發展,綠色會展在中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綠色會展理念在社會各界得到廣泛認同。基于行業發展對環保生態的新需求在會展行業同仁與中國綠色會展聯盟等相關組織機構的宣傳與推廣下,綠色會展理念得到行業內人士廣泛認可,綠色化與專業化、品牌化、智能化、國際化等新發展趨勢成為未來會展業前進方向。其次,綠色展位不斷興起,環保展示材料使用頻率增加。在中央與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政策鼓勵下,全國范圍內各大展會興起綠色設計與綠色搭展布展之潮,綠色展會數量與展區規模、面積逐年增加,環保與可循環利用的材料被大量用于展會活動中。近年每年舉辦的中國進博會更是成為綠色環保展會的代表。再次,綠色會展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標準是維系行業質量發展的度量衡,綠色會展標準即規定會展全過程中器材投入、用品使用、耗能、排污等各個領域的環保水平。當前,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等各省市均已出臺了綠色會展的相關規定,推動了綠色會展標準體系的完善,為會展行業中展會主辦方、承辦方、展位設計者、參展企業、搭展撤展工作提供了便捷與指引的同時,更是保障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除綠色會展發展較快的華東與華南一線城市,大部分城市的會展活動仍在大量使用一次性木料搭建展臺,且木料等建筑材料用后便直接丟棄,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產業垃圾。有數據顯示,小型展會將產生2~6噸建筑垃圾,中型展會將產生8~25噸建筑垃圾,而大型會展將產生50~150噸建筑垃圾。就會展業而言,中國尚未出臺相關國家層面的綠色會展發展標準及監督機制,使得綠色會展各環節無法做到有法有規可依。綠色會展設計依然走傳統路線,缺乏創新意識,傳統材料也難以適應現代會展行業展示特點,如用料多、布展快、周期短等問題。再者中國會展行業及組織單位尚未制定和落實綠色供應體系標準,在選擇供應商上過于隨便,如很多展會場館的搭建,由于沒有綠色施工標準,且受建造成本、技術等因素限制,從而在循環利用及環境質量上缺乏對低碳環保因素等的考慮。此外,中國綠色會展設計理念落后在于中國會展業起步較晚,很多設計人員出自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再加上缺乏實現綠色會展的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會展設計企業因為專業性不強、高端人才匱乏、設計研發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中國綠色會展發展緩慢,企業忽視環保,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4]。
具體來看,中國實現全面綠色會展的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政府監管缺位,綠色會展全面實施的外部動力不足。中國大部分地區并未認真推動會展業中的生態環保理念,政府宏觀調控與外部監管主體角色未充分落實,特別是應有的法律法規未出臺,導致推動綠色會展實施的外在壓力不夠,全面推行綠色會展外部動力不足。第二,行業協會中堅指導功能未落實,綠色會展推廣目標不清晰。會展行業協會是上聯政府、下達企業,橫向溝通高校、培訓、學會、其他產業協會等機構的重要中堅力量,但是中國現存的很多會展行業協會尚未能充分發揮其所處位置應有的功能,導致其下達企業在綠色會展落實中出現盲目、形式主義等情況。第三,綠色展臺設計能力不高,展臺使用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展臺設計是關系展覽展示的重要環節,當前企業因綠色展臺設計同現實要求間存在差距,導致下一環節綠色展具生產、設計水平不能達標,展臺設計樣式與參展企業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色會展的全面推廣與實施。第四,部分企業辦展參展唯成本,接受新理念比較困難。囿于文化、審美、成本等原因,當前一些展會主辦方、承辦方、參展商在具體運營過程中仍習慣使用傳統模式,特別是在展臺搭建、展會用品、撤展方式等方面,很多展會主題認為綠色搭建滿足不了個性化、多樣化設計需求,影響產品宣傳和企業形象,因而在具體展會過程中高能耗、高耗材的情況仍大有存在,供應體系不符合標準[5]。第五,信息化應用不足,導致會展活動運營成本增加,不利于綠色會展深入落實。綠色會展不僅體現在綠色搭建方面,而且貫穿于會展全過程。當前,中國信息化技術水平發展很快,但會展業中信息化應用能力不強,從而在信息化推動展會高效運營和展館節能降耗方面仍需繼續大力優化。
法律法規是保證產業發展,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廣泛傳播的制度基礎。當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監管會展產業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國的環保法律體系是比較健全的,在某些重要的產業領域還存在專門的法律法規。因此,在我國《環境保護法》的整體框架下,各地方政府可出臺相應保障綠色會展發展的法律,或者沿用其他產業領域已存在的法律法規。
發展綠色會展離不開完善的標準體系,會展活動策劃、展臺設計、展館建設等綠色會展重要環節均需要嚴格的標準進行框定。以綠色展館為例,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海瑩提出“綠色展館”的含義至少包含兩點:一是擁有綠色環保的硬件設施;二是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和規定。搭建綠色展館很大程度上能節約資源,而且在使用過程中能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以綠色展館的代表國家會議中心為例,其各環節采用綠色設計理念,每一步均按照國家環保標準實施,不放過任何一點細節,從而最終實現了綠色運營的目標。因此硬件條件好壞不是關鍵,關鍵在于好的長期有效的標準才能最大程度改變會展未來綠色發展。
具體會展活動中,選取環保材料是避免消耗的實現綠色會展的重要環節。搭建綠色環保型展臺,在設計上避免資源浪費,材料選用上做到可循環利用,結構上使用復合可組裝模塊,既可以在展示效果上體現展商企業形象與產品理念,又能保障綠色可持續發展。發揮綠色會展功能最關鍵的舉措在于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與可變化展示結構的運用,具體應使用合適、易于保存且能循環使用的材料,結構方面則可在工廠完成展示要素制作,在現場進行組裝,不僅可以節約時間,降低單次成本,而且安全性高,且低碳環保[6]。
發展綠色會展,脫離不了外力的推動,而檢驗會展活動各環節是否合法合規合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第三方認證。有學者提出加強綠色會展發展性目標,就是要全面落實好綠色會展的第三方認證工作。這樣做能減少管理部門與會展主旨發展間的障礙性關系,進而還能提升綠色會展的標準化和專業化。具體的,第三方認證工作既可以讓行業協會來承擔,亦可以請專業的認證機構來進行。
綠色會展發展最終要落實到具體會展企業身上,會展企業是實施綠色會展理念的核心主體。企業開展綠色會展活動,需做到將綠色環保觀念融入企業文化、企業組織關系、企業具體管理制度當中,特別的應將綠色理念滲入設計運營方面。此外,應積極踐行綠色環保理念,努力做到建立面向未來的環境友好型綠色會展企業,這是落實綠色會展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綠色會展不存在統一定義之前,不少人認為綠色會展只是使用環保型材料搭展。經過諸多學者的分析,最終在綠色會展界定方面達成了較為明確的共識,就是在整個會展過程的各環節,均要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當前中國綠色會展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學者們正努力尋找問題形成的原因,而且提出了相應的舉措。本文認為要實質性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行業、企業的共同重視,尤其需增強綠色意識,具體從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材料使用、外部推動等方面入手保障綠色會展的全面施行。會展活動如今活躍于各類城市中,相信綠色會展在未來的經濟舞臺中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