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林雨陽 王鈺 陳國慶(通訊作者)
作為具有集聚性、輻射性和帶動性等多種優良產業特性的會展業,已是當今現代服務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堅持發展會展業對于目前“多挑戰、優結構”的中國經濟發展新時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呈現變局,“逆全球化”思潮迭起,貿易摩擦不斷。另外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資本流通受阻,跨境投資和國際貿易明顯放緩,跨境人員往來銳減。在此狀況下,如何依舊保證會展業國際化發展穩步進行,值得仔細商榷。
關于我國會展業(或展覽業)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產業內部研究和產業外部研究兩部分。產業內部研究即單純就會展產業自身問題的研究探討。楊玉英等(2019)總結回顧了我國會展業發展歷程,根據發展情況總結,針對當前我國會展業發展面臨的有關問題做出對策建議;而姚陳敏等(2019)則直接聚焦新時代經濟狀況,分析了我國會展業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劉震等(2018)則是從經濟評價出發,利用TOPSIS模型構建了中國會展業發展狀況的評價體系。外部研究即在明確會展業定義、產業特點及當前發展狀況后,同時涉及“產業聯動”“區域經濟”或“產業、市場與政府關系”等主題。肖曄等(2020)基于耦合分析探究了中國會展業與會展教育的協同發展,從會展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說明了會展教育對于中國會展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兩者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劉大均等(2019)則探究了中國會展客流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并說明會展發展水平為影響會展客流分布首要因素;余構維等(2017)則以廣交會為例,探究了政府運作型展覽會對于城市展覽業發展的負面效應,說明應當平衡好產業發展、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管或主導的關系。
(1)市場主體不足。盡管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要求市場機制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就目前國內會展市場情況來看,政府主導型展會仍然是主力軍,尤其在國際層次展會方面,如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98投洽談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西博會)等大型展覽貿易交流會。在這一方面,缺少市場化主體運作。
(2)品牌打造不足。目前國內不少展覽以短期盈利為目的,行業內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不注重會展品牌、會展產品、會展品質的差異化打造,僅僅依靠價格戰,陷入一種同質化、無序化的惡性競爭狀況,最終導致了會展業發展緩慢。雖然目前我國會展業室內展覽面積已經超過德國,但我國會展業整體上在會展品牌打造、會展質量提升、會展產品分級三個方面仍然嚴重落后于國際會展強國。同樣的,由于會展業本身存在的這些問題,導致了不同會展城市特色不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過來阻礙了我國會展業的特色化和專業化發展。
(3)專業人員不足??傮w來看,專業高素質人才在會展行業中相對緊缺,這和國內的會展辦學狀況及會展培訓體系密切相關。一方面,高校會展人才培養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學校專業學科特色培養的對口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行業協會應當完善社會從業專業人員的管理制度,實行定期培訓考核,加強對社會從業人員的規范管理和水平提升,同時為高校畢業會展人才提供良好就業服務。
(4)市場需求方面。會展客流分布最主要受到會展發展水平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國內需求還是國際需求,都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其重點應放在積極解決會展業供給質量相關問題上。
(1)會展業的行業內部管理方面。目前大部分省市已經建立了地方性會展行業協會,但行業協會與會展業界的聯系較為松散,管理經驗和權威也都存在諸多不足,而全國性的會展業協會還未成立。全國性行業內自律組織亟待加強建設,同時完善各地行業協會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權威、有效的展會行業協會體系,激發行業內部監管約束,有效促進會展業的健康發展。
(2)會展業的行業外部管理方面。其一,目前國內司法、行政單位現行的管理會展業規范性文件多形成于20世紀末,許多內容已經不適用于當前。其二,由于相關規范性文件效力和適用情況等問題,部分地區相關職能部門疏于管理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其三,會展業對應主管部門尚不明確,多方交叉管理的現象時有發生。其四,對于會展業的培植態度,各地政府也更多注重于臨時的市場招標而非長期的產業培植,導致當地會展產業“候鳥化”。其五,國家層面也沒有統一的會展業發展規范。
(3)會展業的稅收政策方面。盡管部分地方政府在陸續制定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但通常是針對具體展會而非整個行業。另外,有些具體稅收政策在實際中會出現無法落實或者大打折扣的情況,對于會展業的發展不利。在會展業納入營業稅改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后,由于各地稅改不同步,展覽場館租賃等費用可能會因為拿不到可抵扣增值稅發票而無法抵扣,導致會展相關企業實際稅負增加,最終抑制了整體行業的快速發展。
(1)產業支持方面?!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為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支撐。而像《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外國企業來華參展后銷售商品有關稅務處理問題的批復》《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在我國境內舉辦對外經濟技術展覽會加強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目前我國對會展業發展的重視。
(2)產業規模方面。以“一帶一路”會展相關建設發展為例,據統計,2018年,我國圍繞“一帶一路”相關議題,相繼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一帶一路”中韓企業高峰論壇等諸多大型國際會議,這進一步加強了“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圍繞“一帶一路”主題舉辦的各項國際會展活動,加快了我國會展企業國際化發展進程。
(3)技術條件方面。目前大數據已經是生產性服務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業作為一門產業關聯性強、前后帶動性強、相關產業集聚力強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其產業運作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會匯集、產生和利用大量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整合處理,有助于精準會展需求,提升會展供給。我國大數據的數據內涵挖掘與數據價值應用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數據資源發掘潛力巨大。目前,我國已經明確推進數據中心、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這都為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積淀和準備。
(4)國際形勢方面。新時期,全球性政治經濟秩序結構面臨調整,逆全球化思潮迭起,國際雙邊、多邊貿易摩擦不斷,貿易壁壘增強,導致中國在對外貿易方面有著一定的損失,同時也提醒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方面亟待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當前物聯網、大數據等一系列相關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全球市場融為一體不可避免。多邊貿易互惠互利,促進了國際市場需求,無疑是我國會展業國際化發展的契機。
2.2.1 增強相關宣傳,拓展全球市場
要加強國家對會展機構的國際宣傳推廣,需要將會展業的相關宣傳融入“文化強國”戰略之中,用“文化”豐富會展,用會展展示“文化”,力求會展業宣傳的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已經不是密切合作的障礙,尤其在自媒體日益蓬勃的現今,互聯網為國際市場交流提供了良好平臺。中國不僅在政府層面要加強對中國會展業的推廣,而且應制定相關措施推動企業關注全球會展市場的推廣。
2.2.2 合理法律監督,培植產業主體
在當前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市場機制要起到決定性作用。市場的主體應當是企業,而不是政府。然而,中國會展業市場中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參賽者”,在會展市場運行中難免出現不公平競爭、過度干預的情況,而且容易影響資本流向。應當厘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明確政府“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各自的職能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注重產業主體培植,避免政府過多干預導致市場活力不足。另外,應當根據展會的多種類型,不斷優化、靈活管理方式及運作模式,在積極推進市場化運作的同時,建立科學的審核、評估、決策及責任追究機制,保證展會取得良好效果。
2.2.3 激發市場活力,打造產業品牌
中國會展業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更需要注重會展品牌打造,注重會展產品分級,注重會展產業集群??梢詫箻I納入國家綜合性或者專項規劃中,同時對區域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予以重視,保證科學性、持續性的發展規劃落實,并出臺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從而給予會展業一個良性發展的平臺和空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調節起決定性作用,行業內部自律管理也應發揮作用。協會應當促進展覽企業聯合,培育、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展覽集團,并加以監督,保證市場活力。另外,也應當促進不同地區會展市場的聯合,推動國內會展市場跨省際、跨區域聯動發展。中國各區域和各城市可加強信息交流與合作,發展特色展覽并聯手、聯動發展,做大做強中國會展業。
2.2.4 發展產業集群,增強產業聯動
各地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以展覽企業為龍頭,發展以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餐飲、住宿等為支撐,策劃、廣告、印刷、設計、安裝、租賃、現場服務等為配套的產業集群,形成行業配套、產業聯動、運行高效的展覽服務業務體系。發揮會展業產業前后關聯帶動優勢,培植當地特色產業(如特色農產品、特色工業產品等),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良性互動、資源合理循環配置的優良產業結構。
2.2.5 對標國際標準,培育專業人員
會展業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不夠、專業從業人員數量較少等都是當前我國會展業知名展會少、會展公司規模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對于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理論體系,也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素養,有效提升其策劃與執行能力;除依賴高校專業辦學培訓之外,社會上也要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和管理體系,培養類似“預備役”這樣的人才儲備,作為對高校人才供給不足的有效補充;最后,建立完善會展人才的行業準入機制與職業標準,整頓行業人員參差不齊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