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法之一就是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旅游利用鄉村自身優異的資源為帶動點,可以使得鄉村自身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和鄉土風情得到全面的展現,實施起來具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對于新時期鄉村振興的工作具有帶動作用。本文將以貴州省遵義市的綏陽縣為例探析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旅游資源豐富。首先,綏陽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綏陽縣因隋朝建縣而得名,據清《遵義府志》卷二·建置和民國《綏陽縣志》卷一·地理上:隋大業七年(611年),屬明陽郡,綏陽之名始此。其次,綏陽縣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綏陽縣地處中亞熱帶植物區,其中珍稀野生動植物有紅腹錦雞、云豹、珙桐、香樹、鵝掌楸等,不同類型的植物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物景觀。
近年來綏陽縣圍繞“詩畫綏陽·養生天堂”的定位,堅持“旅游興縣”的戰略,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已取得了一些成績。2017年綏陽縣獲得了“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縣”稱號、綏陽縣精品景區十二背后獲評“國內十佳旅游目的地”稱號、雙河客棧獲評“省級精品鄉村旅游客?!薄R善谷溫泉獲評貴州省健康養生產業示范基地。2018年貴州省綏陽縣的全年接待游客數量比2017年增長了36%左右,全年全縣游客接待量突破13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14億元。同年啟動雙河洞5A景區、綏陽雙河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寬闊水原始森林生態科普基地的建設,完成了清溪峽4A景區,萬佛洞3A景區的創建,鄉村旅游示范村寨12個,批準建造的精品民宿客棧約50余家。2019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較2018年分別增長27%和25%,打造了“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寨76個。
首先,鄉村振興事業離不開鄉村旅游,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務院2018年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提出“要順應城鄉居民消費拓展升級趨勢,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簡單對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進行理解之后能發現,鄉村振興工作需要圍繞農業發展進行實施,并且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保護好自然資源,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的傳統文化。在滿足游客的旅游娛樂需求的同時,也促使鄉村經濟發展朝向多元化的趨勢進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鄉村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收入渠道得到拓寬。
其次,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優秀載體。在實際的鄉村旅游事業發展過程中,鄉村中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都會在當地政府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包括通信、交通水利水電等,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需求。
最后,現階段的時代發展要求全民素質得到提升,鄉村旅游事業的開展能夠使得鄉村與城市發展具有良好的連接,由此幫助鄉村居民和農民群眾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對于鄉村振興當前和后續的發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水平的飛速提升,旅游事業發展迅速,而且在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推手的大力推動之下,鄉村旅游事業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效益是令人矚目的。雖然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效益,緩解了當代尖銳的“三農問題”,但是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卻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并且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步顯現了出來。綏陽縣作為貴州省較早發展鄉村旅游的縣份,雖然通過鄉村旅游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緩解了“三農問題”,但是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
鄉村旅游事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得以實現,是需要形成長效機制的,但是目前在實際的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針對景區資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整體旅游資源的開發工作也大多停留在表面,不能形成有效的長期機制,自然也難以實現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譬如,貴州省綏陽縣在2015年著力打造的詩鄉花海景區和2016年推進的芙蓉江農旅生態觀光示范園區建設,在開發過程中對旅游資源缺乏有效的規劃,導致利用率非常低,在后續的景區開放、運營過程中造成了對當地生態和人文環境的破壞,這也使得之后景區的進一步發展和推廣中受到了影響。除此之外,由于在前期工作中缺乏對景點路徑間的科學規劃,使景點與景點之間互相孤立,無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大多數游客進行旅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身的娛樂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使得游客在旅行中對于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鄉村旅游的特殊性,目前鄉村旅游中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在住宿條件方面,綏陽縣作為貴州較早發展鄉村旅游的縣份,也直至2018年才獲評四星級酒店一家,有精品民宿客棧50家。同時大部分鄉村旅游目的地存在交通條件落后的問題,導致景區進入困難,影響游客的游覽體驗。另外,由于缺乏對垃圾桶、垃圾投放點等這類配套設施的投入,還會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產生負面影響。除此之外,由于村民和服務人員服務理念落后或缺乏服務意識,給游客的旅行留下不好的回憶。
目前部分鄉村旅游產品數量較少且同質化現象嚴重,使得鄉村旅游產品在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大大降低。缺乏對于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不僅不利于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會影響到當地鄉村文化的傳承,甚至由于鄉村旅游事業的大力開展,使得鄉村自身原有的良好文化環境受到影響,這是鄉村旅游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所不愿看到的。
目前鄉村旅游事業發展過程中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缺少專業的從業人員,這導致鄉村旅游整體工作水平較低,整體工作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系統的管理,從而影響鄉村旅游事業進一步的發展。首先,由于鄉村旅游基層員工大多來源于當地,文化程度不高且缺乏旅游相關知識,因而在對客服務的過程中往往不能使游客滿意,直接影響了游客的實際出行體驗。其次,由于鄉村旅游在我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景區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對景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對組織進行有效的管理,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但鄉村旅游目的地往往地處偏僻,經濟相對城市也較為落后,很難吸引旅游相關專業的人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為休閑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也為農、文、旅等產業的一體化奠定了基礎。在這種背景下,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起點。“農業生態旅游是將農業生產、人文自然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高效產業,其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擴大了農業生產效益,還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實現了農民創收致富,已成為各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新路徑”。因此,后續的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實施過程中,需要將旅游產業與農業有機結合,打造出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現代的農業景觀、田園風光和農耕文化體驗為主的復合型新興產業。
貴州省綏陽縣自2015年起就嘗試將綏陽縣原生的自然景觀融入現代觀光農業系統當中,在發展過程中也始終堅持農旅融合的發展戰略。雖然前期的投入較傳統農業大,但是后續發展中獲得了農業經濟效益和旅游資源效益兩方面的收益。事實證明,諸多游客在實際的旅游活動中對這樣的產業融合也表現出了很強的興趣,綏陽縣的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從2015年的580萬人次35億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300萬人次82.09億元。綏陽縣農民群眾大量種植金銀花,面積達到了1.2萬km2左右,形成的美麗花海使眾多游客流連忘返,2015年綏陽縣榮獲《中國金銀花之鄉》的稱號,這也是對綏陽縣的一種認可。緊接著綏陽縣于2016年發展了芙蓉江農旅生態觀光園等4個省級高效農業園區建設,2018年打造崖上秋歌等農旅一體化示范點15個,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路徑,不斷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重點突出生態農業的生態性,大力提倡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護型農業。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雖然為廣大居民帶來了便利和提升了生活水平,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的進一步加重,這使得許多游客都迫切需要綠色、純凈的環境的滋潤,而鄉村旅游正好具有這樣的特點。因此在后續的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將自身的綠色、環保優勢展現出來并著重發展。
貴州省綏陽縣鄉村旅游產業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就真正意義上利用自身的綠色和環保的優勢,開展了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活動,使得綠色發展深入到了綏陽縣每個人民群眾的內心當中。后續還強化了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相當于使得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需要知曉的是,綠色環保理念宣傳和發展是一項內容繁雜,整體性比較強的工作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是需要政府組織進行引導的。綏陽縣政府自始至終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水資源方面,綏陽縣在2019年全面落實了“河長制”,加強后水河等飲用水水源地和重點流域水質保護。在土地資源方面,綏陽縣政府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多達2800余畝,建立了土壤污染源監管清單,完成10.34萬畝農用地分類管理,還建成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加強各類污染防治和固體廢物處理。綏陽縣對鄉村環境的保護無疑促進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來尋找“鄉愁”。
對于實際發展、運營的旅游產業來說,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景區本身和旅游產品,因此若要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良好的發展,還需要重視景區建設和旅游產品的開發。貴州省綏陽縣在景區建設方面定位在“詩畫綏陽·養生天堂”,在實際的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著力打造了國家級地質公園雙河溶洞景區、4A景區清溪峽等景區,將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相結合,賦予了景區更多的文化屬性,游客在欣賞風景和娛樂過程中,還能夠了解到綏陽縣當地文化的多樣性,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