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立大學 海南大學經濟學院 林冬冬
在召開的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0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中,中國證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閻慶民指出,上市公司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財務造假、違規擔保、資金占用、操縱股價等違法犯罪行為屢禁不止,出現了一些影響惡劣的典型案例,如康美藥業財務造假300億,獐子島扇貝莫名死亡事件,等等,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不僅造成了投資者對企業投資決策的錯誤判斷,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還削弱了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如何抑制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成為廣大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我國的學者們重點研究了企業不同的治理機制對于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影響,但是上述關于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研究并沒有得到一致性的結論。一方面,某些研究認為,某些治理結構的存在將會抑制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如獨立董事制度、監事會制度、內部控制等;另一方面,一些文獻卻認為這些治理機制往往很難抑制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方曉翼等(2013)的實證研究表明,獨立董事與公司財務舞弊行為顯著正相關,說明獨立董事在我國并未發揮有效的治理作用,反而可能與大股東合謀,促進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張翼等(2005)研究表明,董事會特征并不能對公司失信行為起到顯著的解釋作用;范天偉等(2015)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對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沒有顯著的影響。
上述不一致的研究結論可能隱含著企業財務舞弊行為與企業治理結構之間可能并不是直接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而是受更為基本的企業交易特征變量的影響。本文試圖基于產權理論,從資產專用性的視角對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進行分析,企圖對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提供一個更為基礎的解釋。
本文的貢獻在于為治理結構對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一個新的基于資產專用性的角度的解釋,以往的文獻往往基于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而本文從資產專用性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基本交易特征對于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影響,為更好地解釋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新視角。
1.1.1 資產專用性
資產專用性最早于1971年Williamson在討論企業縱向一體化的過程中所提出來的,并將其定義為:“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Williamson認為,資產專用性的強弱程度將影響交易雙方對契約模式的選擇。對于高資產專用性的企業而言,由于套牢效應的存在,即當一旦企業試圖改變專用性資產的用途時,企業將承擔巨大的交易成本,同時導致企業難以及時靈活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經營壓力較大。所以,交易雙方迫切需要防止機會主義行為,以降低損失專用性資產的可能性。大量研究顯示,關系治理是一種抵制機會主義行為的良好保障。因此,相較依賴于價格機制的市場化的治理方式而言,高資產專用性下的治理方式為更多地會選擇以信任和社會認同為基礎的關系型治理模式,關系型治理下更加傾向于私下信息的溝通與分享,外部人進行監督的難度增大,信息不對稱水平提高。
目前,我國研究中關于資產專用性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專用性的資產對于企業資本結構,縱向一體化及財務信息報告的質量的影響,大多數學者認為資產專用性與企業資本結構負相關,同時資產專用性越強,更易促使公司進行縱向一體化,公司專用性資產投資越大,其投資行為受環境影響更敏感。此外,還發現資產專用性對公司盈余管理、會計穩健性等財務報告質量有重要影響,但是針對于財務報告質量的重要方面——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卻缺乏相應的研究。
1.1.2 財務舞弊
Albrecht所提出的舞弊三角理論認為:“壓力”“機會”“借口”是企業實施財務舞弊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發生的根本動因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壓力所致,而當這種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尋找機會將企業的壓力轉換為企業舞弊的行為。這種機會通常來源于企業的內部,使得舞弊者的舞弊行為更不容易被監管者所發現。當管理層在道德層面將自己的舞弊行為合理化之后會開始實施舞弊行為。這三項要素中只要其中一項因素足夠強烈時,即使其他兩項因素較弱也會誘發舞弊。
目前,現有關于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大都聚焦于企業的某項治理機制與企業財務舞弊行為之間的關系,如高管背景以及性別對于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影響,獨立董事制度,內部控制等,但是存在以下的問題:相關結論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針對于企業的內部控制而言,王澤霞(2017)認為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抑制管理舞弊,其中內部環境對抑制管理舞弊作出的貢獻最大,而且在內部環境中合理的股權結構、國有控股、高管人員穩定性可以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整體質量,使內部控制能夠更好地發揮抑制管理舞弊的作用。而范天偉(2015)等的研究發現內部控制有效性與財務舞弊沒有顯著影響。
本文認為上述結論的不同是可能受到企業更為基本的交易特征變量的影響,從而導致結論的不完全一致。基于此,本文擬從刻畫企業交易特征變量的重要維度之一的資產專用性的角度對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加以解釋。
針對資產專用性對于企業財務舞弊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本文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2.1 壓力
高資產專用性的套牢效應增加了管理層所面臨的經營壓力,SAS NO. 99 指出,當財務穩定性受到經濟、行業或者企業經營狀況威脅時,經理層就會有壓力,從而進行財務報表舞弊,相較于低資產專用性的企業而言,由于套牢效應的存在,高資產專用性的企業難以及時靈活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破產風險更高,管理層所面臨的經營壓力更大,管理層為穩定企業財務信息,更有可能采用舞弊的手段來進行財務報表的美化。因此,資產專用性較高的企業,管理層更有可能實施財務舞弊行為。
1.2.2 機會
高資產專用性下的關系型治理結構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水平的增加,為管理層實施舞弊行為提供了機會。在關系型治理的結構下,雙方依賴于私下的交易條款以及私有信息的共享來進行更為人性化的交易,降低了對于公開披露信息的需求,外部人進行監督的困難增大,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加,為管理者實施舞弊行為提供了機會。同時,相比較于低資產專用性的企業,外部監管部門也更加難以獲取關于企業相關信息,監管行為的成本上升,更加難以發現企業有關的財務舞弊行為。綜合以上因素,在高資產專用性的企業中,管理層有著更多實施舞弊行為的機會,實施企業舞弊行為的概率更高。
本文從產權理論的角度入手,研究了企業的交易特征——資產專用性對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影響,基于舞弊三角理論,通過理論研究發現,在高資產專用性的企業中,由于套牢效應以及關系型治理結構的影響,管理層調整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難度較大,面對的經營壓力增大;同時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加,在關系型治理下,高資產專用性的企業對于公開披露信息的需求下降,導致監管部門更加難以獲得相關信息,管理層舞弊行為被發現的概率下降,為管理層實施舞弊行為提供了機會。綜合以上兩個角度,在資產專用性較高的企業中,管理層更有可能實施財務舞弊行為。
本文基于交易特征的視角研究了資產專用性對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影響,幫助我們更好地從企業交易特征的視角對企業財務舞弊加以研究。此外,這一結論也為資本市場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可以從企業交易特征的角度對財務舞弊行為加以有針對性的監督,以減少資本市場企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提高資本市場效率。
Will Transac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sset specif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