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各大平臺的不斷探索,共享單車開始打破校園界限,開始在市場上大有作為。“哈啰”“摩拜”“青桔”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共享單車企業開始不斷發展,規模開始出現爆發式的擴大。俸芳、籍晶瑩[1]提出,一般的文章將共享單車劃分為企業固定資產的性質,該文章在共享單車的性質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陳劍雄[2]提出,共享單車帶來了一場以共享經濟為主流的經濟革命,其核心就是一種利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B2C”線下資源使用權來達到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的行為。該文章著重突出了互聯網大環境對共享理念的支持。康曉娜、張啟越[3]提出共享單車平臺的押金一直以來都飽受詬病。該文從資金鏈的角度著重說明了共享單車的財務風險,同時對共享單車企業的資產、負債、成本費用等方面進行了詳述。喻靜[4]提出,在當今時代,通過比較共享單車在大城市發展的優缺點,共享單車總體上利大于弊,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壓力,應該普遍推廣。該文將互聯網與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對共享企業的影響相結合,全面強調共享單車的會計核算仍需要加強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核算的結合。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學習,發現了大多文章側重于政治監管,所以本文從會計核算與企業面臨的潛在財務風險等方面進行分析,將共享單車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從企業內部與外部、企業市場環境與政策引導、財務狀況等方面進行歸納與分析。
目前,對共享單車企業市場上的單車應該歸屬于哪種會計性質具有一定的討論性,主要是對共享單車計量究竟應該納入什么科目核算而開展的一系列討論。
對于共享單車應該列入固定資產進行計量的觀點,由于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需要大于一個會計年度,而現在在市場上的單車損壞嚴重,有的甚至并不能使用超過一年,所以相對于固定資產的定義來說,共享單車不能列入固定資產科目核算。而對于列入存貨的觀點來說,僅根據定義并不能說明單車可以列入存貨科目計量,但在存貨下屬種類中,包含著周轉材料,周轉材料中的低值易耗品,這種低值易耗品是屬于具體形態不固定可以逐漸轉為固定資產的存貨。根據此類定義,將共享單車列入周轉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觀點似乎是正確的,但不論是列入周轉材料還是固定資產都需要進行攤銷或者折舊。固定資產如果要通過周轉材料進行核算,那么在核算過程中涉及的攤銷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對于共享單車這種損耗率極高的商品,并不能確定共享單車的使用年限,有的被很好利用的共享單車可以使用超過一年,但有的剛被投入使用的共享單車卻因為被人為有意的破壞導致使用壽命超不過一個星期,這就導致單車使用壽命存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所以如果采用分期攤銷法就會導致數據不準確,但若用一次攤銷法卻無法確定使用壽命,因此,由于攤銷方法的無法確定和攤銷的復雜性,導致共享單車列入存貨的觀點存在著異議。雖然很多文章都表明共享單車應該列入周轉材料進行核算,不應列入固定資產,但基于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信息可知,會計的核算更應該注重日常經營中的真實與公允。再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將GPS定位技術以及網上車損報備的技術應用到了共享單車之上,通過采用這種科學技術,可以使單車不會輕易遭到破壞,從而使使用年限可以在平均水平上超過一個會計年限。因此,本文認為,共享單車應該列入固定資產科目核算。
由于上文提到將共享單車列入固定資產計量,因此本文在此提出,共享單車實質上是企業讓渡固定資產使用權對外出租的形式,因此,應該將其列入到讓渡資產使用權的部分。共享單車企業主營業務屬于分時租賃的性質,所以只有分時租賃的收入計入主營業務收入項目中。由于共享單車是基于B2C模式的互聯網新興企業,所以共享單車企業確認收入的模式主要分為三種:普通一次一付,月卡包月,買贈模式。
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08億元,其主要來自于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市場拓展,共享單車服務的日益規范化成為用戶大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2019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也居高不下,增長速度日趨加快。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在技術和服務上加以重視,逐漸提高了效率。
共享單車企業作為融資租賃性質的投資,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對其進行投資,尤其是在企業發展前期,企業會需要大量的資金生產單車。當今存于市場中的幾大共享單車企業采用的均為外部融資,摩拜單車已完成E輪融資;ofo已完成E輪融資[5],且在2017年融資最為密集,2017年融資達到了153.25億元,專業的投資機構成為主要的投資人,投資比例占總體的70%。如今已經實現了最初融資的集中到現在的趨于平穩,投資也趨于飽和。但在融資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股權比例和投資數額不成比例的問題,由于共享單車企業是分輪融資,且不同時點對資金的需求量和利用都不同,投資者在前期的投資,共享單車企業會給予投資者一定的股權比例,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行投資,必然會產生股權稀釋,各個輪次的投資金額與股權不成比例,這就導致處于前期投資的投資人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有很大的風險溢價。
根據上述分析,這就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有密切的聯系,理性的投資者處于前期投資時,會考慮投資的最大效益,有考量地規避風險,而非理性投資者在前期會由于很多主觀和外界因素盲目進行投資,最后要面臨很大一部分的財務風險,從而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3.2.1 單車利用方面
共享單車在市面上的管理有待加強,雖然現在科技進步使共享單車的使用壽命有所延長,但除了科學技術方面,人為管理還有待加強。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共享單車并沒有在使用之后放到就近的集中停放處,共享單車的散落停放成為一種混亂的現象,經常出現在個別地點過量投放車輛,但是使用率并不夠高,大量車輛閑置堆積,甚至影響正常的公路及行人交通。
3.2.2 企業經營方面
根據《交通運輸新業態用戶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共享單車企業向消費者所收取的押金應悉數屬于消費者。共享單車等運營企業不能將押金用于投資,只可用于銀行專項儲備賬戶。因此,對于共享單車企業來說,企業并不能像之前一樣將收到的押金進行對外投資,銀行的利息收入成為共享單車企業的收入來源。共享單車企業需要在一個會計年度結束之后支付給各投資股東一定的分紅和股利,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減少了押金的投資收益,很有可能會導致股利下發的不及時和資金短缺等問題。共享單車企業很有可能利用這一部分的利息收入進行對外投資,由于共享單車企業在最初興起時,企業的主旨就是用收到的押金進行對外投資,所以該企業就是對投資市場盲目自信的投資者,企業認為只要收到了消費者的押金進行各種渠道的市場投資,就會得到回報。因此,在2019年出臺了不允許共享單車企業進行押金投資的政策后,企業很有可能利用銀行的利息收入進行投資,這一行為加大了投資的風險。
3.2.3 財務原因
由于共享單車受到了相關政策的影響,押金的盈利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如今,顧客群已經趨于穩定,因此共享單車已經不能像最初一樣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共享單車的押金盈利模式處于瓶頸狀態,同時由于市場因素的影響,押金的退回正在逐日增長,為了增加顧客數量,共享單車企業需要更多的耗用資金,因此資金存在很大困境。
由于市場處于長期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共享單車行業已經成為市場上的壟斷行業,因此如果一個企業要改變自身的收入利潤情況,就要調整所有的投入資金情況,但是如果一個壟斷企業在一個行業中存在巨額利潤,那么該企業就會投入更多在這個行業里面,從而就會帶動與之相關的企業的發展;與之相反,如果一個壟斷企業在一個行業中處于虧損的狀態,那么該企業就會及時止損,退出該行業,這就會導致與之相關的企業接連退出。
眾所周知,大多的共享單車企業的商品均是大同小異,其核心內容大致相同,不同的僅僅是外表和一些細微的部分,該產業并不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所以進入該行業的門檻要求很低。同時,由于需求彈性的因素,企業往往會通過價格戰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共享單車企業通過降低價格在市場上占據優勢,以達到消費者的需求。
平臺應該積極采用監督管理機制,對消費者的肆意破壞與私自占有行為予以處罰,對于肆意破壞的消費者來說,采用扣除押金的形式,私自占有單車的行為,企業APP平臺要加以完善,對長時間只有同一個賬號使用該單車的行為要進行重點調查,并予以處罰,并利用單車GPS技術,單車在長時間往返同一路線要重點調查并予以處罰。若APP系統通過GPS發現某輛單車長期處于同一位置,要及時通知員工考察單車是否有故障或者被私自占有。
對于財務人員來說,共享單車作為新興企業,不能照搬照抄原有的會計核算處理模式,應該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會計行為。同時要加強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不僅在會計核算方面加強學習,而且還要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的互聯網技術水平,以更好地應對不同的財務問題。
對于線下工作人員來說,要加強完善對市場工作人員的獎罰體制,同時要讓線上的工作人員及時通知線下工作人員,把散落的共享單車及時地擺放回就近存放集中點,并要求線下工作人員不定期對共享單車進行損毀報告。
在共享單車興起之時,企業人員抱著對投資市場盲目自信的態度,但如今政府頒發了不允許企業將押金進行投資的政策,因而企業不應再將利息收入進行盲目投資,企業應該不斷考察投資項目的背景以及前景,對投資收益和風險進行比對,利用不同的投資方法,計算出相應的投資收益,并一一進行比較,得出投資項目的最大收益,從而創造價值。
政府要加強對共享單車新興企業的政策管理,對企業的融資、投資,以及市場的單車擺放進行有效的治理,不僅要保障單車企業能夠更好地為大眾服務,而且還要保證投資者的權益,不論是企業參與融資者,還是個人消費押金投資者,政府都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進行監督治理。
共享單車是基于“互聯網+”的新興企業,本文在會計核算中將共享單車列為固定資產項目進行核算,并利用加速折舊法進行折舊,關于共享單車企業的押金模式不同要用不同會計核算形式進行處理,并且對共享單車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并給出建議。同時還要將技術、政府監督和市場發展相結合,共同推動共享單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