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第一條汽車生產的流水線由福特公司創立,它通過標準化的管理方式來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市場的需求開始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企業的供給向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向轉變,而單品種和大批量的特點使得流水線的管理方式開始處于劣勢。1950年,豐田根據日本國情首創了精益管理方式。20世紀末,國內開始引進精益管理方式,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實施精益庫存策略。
精益管理認為庫存是企業的禍根,是一種浪費,企業應該盡可能降低庫存水平。一方面,企業庫存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的產品和資金就會得到快速周轉,從而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精益庫存管理要求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而企業追求的是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業管理者需要在精益庫存帶來的效益和成本增加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截至目前,學者們對精益庫存管理與企業績效的影響并未形成統一的定論。據此,本文通過對之前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來研究精益庫存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對精益管理方式給企業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有學者認為精益管理可改善企業的運營狀況,如Norris和Swanson等(1994)經研究發現實施精益策略的企業擁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高的產品質量。Vaidyanathan和Devaraj(2008)認為采取精益策略的企業可以利用其伙伴企業的資源,如模塊化的制造設計和電子采購的基礎設施來簡化客戶訂單,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質量,并消除不必要的浪費。Calantone和Di Benedetto(2012)提出精益策略減少了企業對安全庫存的需求,縮短了企業產品的交付周期。Prajogo(2016)認為精益管理可以通過改善企業產出的設計,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簡化企業的需求等方法來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
有學者研究發現精益管理方式確實可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的財務表現,如Callen等(2000)經研究發現,精益管理策略能夠促使企業有效地管理庫存水平,最小化企業的緩沖庫存,從而提高企業財務績效。Fullerton和McWatters等(2004)發現實施準時制(JIT)策略的企業具有更高的ROA和更加優質的現金流。Rai和Patnayakuni等(2006)發現實施精益策略的企業具有更加高效的運作,并且可以對信息、產品和資金流所產生的成本進行全局的優化。
但也有學者認為精益管理方式與企業績效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如錢彬(2017)以2011—2015年我國制造業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發現精益管理與企業盈利能力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且存在行業差異。
學者們對精益庫存管理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多項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精益庫存對企業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如Capkun和Hameri等(2009)發現通過精益庫存管理降低庫存水平的企業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Mishra等(2013)發現上市公司較高的庫存效率在降低企業股票市場風險的同時,還可提高企業的股票市場回報率。Isakson和Seifert等(2014)經研究發現精益庫存策略會對企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Erfan和Mehrdad等(2014)、Tanuj和Vikas(2019)分別以伊朗德黑蘭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和522家印度制造企業2002—2012年的財務數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企業的庫存,如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均與企業的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Vastag和Whybark(2005)研究發現企業的庫存周轉率和績效之間并無顯著的關系。Chambers和Lacey(2011)認為企業需要在精益庫存管理帶來的效益和成本之間做出合理的決策。陳國卿和李曉宇(2019)對中國汽車制造業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精益庫存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目前關于企業精益庫存管理與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礎,大部分研究都認為精益庫存管理對企業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只有少部分研究結果表明該影響并不顯著或者應該是負向影響。近年來,逐漸有學者發現精益庫存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非線性關系,且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行業差異。
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對豐田等汽車制造方式進行了研究,總結出了一種適用于現代制造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并把這種方式概括為精益生產管理。“精益”中的“精”表示簡化的、高質量的,更有精益求精的意思;“益”即利益、效益等,它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所占用的資源與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為目標的管理方式,通過持續改進,它可以識別和消除所有產品和服務中的浪費,并實現產品的高質量和多樣化。
很多管理方式由于運行的不穩定、工序的不合理、較高的廢品率等問題而持有較多的庫存,以便應對供貨不及時等問題,把庫存看作企業不可或缺的“緩沖劑”。但是精益管理理論認為庫存是企業的禍根,庫存的浪費是企業最大的浪費,庫存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庫存以實物的形式存在,不可以為企業增加產出,反而給企業帶來了各種費用支出,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進行大批量生產的企業,其過程缺乏靈活性,由于設備的不足和人員安排的不合理等問題,產品的廢品率較高,產量波動較大。為解決上述問題,一段時間內企業無法正常運行,此時企業就會把庫存當作解決問題的方法,庫存越多,問題就越容易得到解決,因此,庫存掩蓋了企業的諸多問題,阻礙了企業的改進。
在精益管理方式下,企業實施準時化采購,依靠與供應商的密切合作,實現原材料及時、精準的送達,使企業的緩沖庫存達到最低。在生產過程中,企業采取準時化的方式,將場地、員工和設備等合理配置,盡量降低原材料、在制品、外購件和產成品的庫存水平。最后,產品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倉儲,而是直接運輸給客戶,即越庫作業,該種方式使得貨物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流向最終客戶。實施精益庫存管理,企業可消除浪費,降低庫存水平,產品和資金可以得到快速的周轉,從而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得以提升,企業利潤可以實現最大化。但是精益庫存管理的實施也必然要求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如為實施準時化采購,企業的缺貨成本會大幅增加,而企業追求的是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業的精益庫存管理水平存在一個最佳的節點。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精益庫存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
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即精益庫存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顯著的倒U型關系表明,雖然精益管理理論強調零庫存,認為庫存是企業最大的浪費,但企業的庫存水平并非簡單地越低越好,而是存在一個最優點,這就要求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在精益庫存所帶的績效與成本增加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最大化企業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