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杰 王雨昕 黃潤策 吳倩儀
布爾迪厄認為,在社會的場域下,文化、經濟、科學等子場域也參與到了社會關系的構成中,正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交織構成了具體的社會實踐。電影作為現代大眾傳媒的一部分,其場域構建相當復雜。有學者指出,可以按照社會結構下國家權力、社會實踐、電影生產這三個場域對電影的生產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也有學者指出,在電影生產這個場域下,存在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審美主張與審美接受以及國家意志與個人表達這三種競爭關系①。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國電影生產場域并沒有做好三對力量的平衡,電影生產的上下游環節依舊存在割裂,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各種力量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因此,網絡電影的發展急需在這種失衡的狀態下尋找新的突破口。本文借助場域理論分析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之間的矛盾關系,并展望兩者未來的發展道路。
在管理上,院線電影受國家電影局的監管,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和審批制度,沒有取得龍標的電影是不能在電影院進行放映的。院線電影的利益關聯方主要是院線和影院、發行方和放映方,多數時候是分散的主體。相較于網絡電影的核心利益者是網絡平臺這一點而言,院線電影的利益關聯方會涉及到更多的溝通環節②。相較于已形成完整的審查機制的院線電影,剛剛興起的網絡電影并沒有制定出一個較為完善的審查機制,所以政府對于網絡電影的監管力度并不大,甚至可以說是相對寬松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4年提出“誰辦網誰負責”的管理原則。對于審查制度嚴格、申報手續復雜、審查時間較長的院線電影而言,這樣的管理政策就是把電影的審核權下放到網站,沒有拍攝前期的審查與把關,只需在完成電影拍攝后通過放映平臺的自審即可。這個政策為網絡電影提供了一個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大大節約了電影的制作成本,縮短了電影的制作周期。
中國電影產業已發展百年,形成了自己的行業規模,但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線下電影產業也在進一步地做出調整。借助國家對電影產業的扶持政策,大量的資金涌入到電影行業中,助力產業鏈的拓展與延伸。2013年,財政部、國家稅總務局出臺了電影可以按照3%的簡易計稅辦法來計算繳納增值稅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幫扶與支持下,各地的政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電影發展的政策。在各項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全國各地新建了一批集電影文學創作、版權交易、電影宣發、院線管理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電影產業園,以此為中心形成產業集群,致力于打造全產業鏈布局。
網絡電影也得到了來自互聯網領軍行業的資金幫扶,如愛奇藝、騰訊、優酷等。這些視頻網站會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網絡電影幫助,網絡電影也因此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被市場認可。在獲得資本注入后,網絡電影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實現了產業化運作。
電影院作為一個公共的服務空間,更多的是致力于滿足大眾的觀影需求。在線下影院,投資方更側重注意力經濟,在視覺沖擊上給予觀眾極大的滿足感,商業大片成了電影院放映的不二之選。在這些奇觀的構建與景觀的再現之下,是一種滿足人們奇觀消費的產品,讓人們從現實社會中抽離,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中。線下影院用震撼的畫面和音效刺激感官,讓人們暫時擺脫現實世界中那些瑣碎的煩惱,達到休閑放松的目的。
網絡電影是基于互聯網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電影形態,因此網絡電影從誕生起就帶有濃厚的“網絡”的基因,這種基因體現出來的表征就是網絡電影中無法擺脫的網感。有學者認為,網感是一種源于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是一種從觀眾角度出發的強調觀眾至上的互聯網思維③。網感在電影中的體現,更多的是通過對互聯網中出現的網絡流行文化進行淺層化和符號化的處理,通過語言惡搞以及對文本的顛覆和拼貼盡可能地貼合當下的青年網絡流行文化,因此網絡電影更容易受到網絡流行文化與當下網絡大環境的影響。
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在如此大的反差下,形成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如果強制融合,二者必然會為了尋求融合而磨滅自身的一些特質,那么原本已經分化好的準則將會變得混亂,會阻礙中國電影的發展。對此,可尋求一種新的融合方式,保留特色,實現共同發展與互利共贏,形成某種網絡節點上的嵌入關系,即在融而不合的過程中確?!熬W絡聯動”。
中國電影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每個環節的變動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央政府政策方針的扶持、地方政府的全面實施、電影企業與電影從業者的紛紛響應,在這三方的密切配合下,中國電影行業的轉型升級才能盡早實現④。2020年,國家電影局與中國科協共同發布了《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決定將科幻電影打造成促進電影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同時也提出加強對科幻電影制作生產、發行放映、技術特效、人才培養等方面扶持的10條政策,被稱為“科幻十條”。國家把電影藝術與科幻的結合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從特效技術扶持與資金人才投入兩方面加速優秀科幻電影的孵化,同時還鼓勵各大電影節增設科幻電影競賽單元,肯定科幻電影的價值追求,以此激發更多的電影從業者創作科幻題材的電影。除以上的激勵措施外,“科幻十條”中還在產權保護、財政減免、金融貸款等方面給予了科幻電影產業各種支持,將有效推動我國科幻電影的長遠發展。以上所提及的政策并不受限于電影播放形式,因此,無論是院線電影還是網絡電影均可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福利。
網絡聯動的基礎是二者能夠做到及時有效的資源交換。在如今的電影市場機制下,院線電影依舊占有較大的主動權與話語權,許多電影依舊把電影院作為上映地點的首選。絕大多數網絡電影是經過電影院上映之后,在網絡平臺的第二次放映,很少有直接把首發平臺定在網絡視頻平臺,并且一些制作精良的優質網絡電影也很難放在電影院放映。由此可見,目前的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并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循環機制,只有院線電影向網絡電影這種單向的傳播渠道,影片的放映不能做到較好的循環。線下院線電影進入視頻網站已經有了成熟的渠道,但是網絡電影進入電影院卻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院線和互聯網電影進出機制,對于二者的聯動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目前國內并無這樣的電影循環通道,建立有效的循環機制,將有助于我國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完善。網絡電影進入電影院,無疑會豐富院線電影的影片類型。另一方面,市場應主動探求優秀網絡電影進入電影院放映的可能性,促進優秀電影的合理流通,充分實現影片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除了影片本身的流通,電影專業人才的流通也同樣重要。中國網絡電影行業的各個影視企業,需樹立“影視人才+工業化”的理念,促進影視人才的市場流動與行業交流。在網絡聯動的基礎上,建立起影視資源、人才主體交流與影視工業場景化的三合一結構模式。
線上電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電影形式,因此它自帶著“網絡”的基因,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電影符號體系。作為一種現代文化藝術符號,線上電影不僅呈現出電影傳播渠道的拓寬或是技術增值下的享樂體驗,而且具有后現代性表征。那些具象的符號是為了更好地迎合當下青年的審美取向,更真實地反映青年流行文化。線下院線電影作為一種帶有公共傳播性的影片,代表的是大眾的主流文化,具有世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內涵。無論是網絡電影還是院線電影,本質都是對當下中國民眾內心需求的文化反映,從不同的角度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線上網絡電影與線下院線電影在文化角度上并非處于對立關系,而是一種相互補充、彼此包含的共生關系。由此,保持兩種不同觀影渠道的相對獨立與互動,不僅有利于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而且有利于文藝的百花齊放與共生相融。這也是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線上與線下電影融而不合的一種文化闡釋與新表征。
從目前中國電影生產場域的視角看,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的競爭、審美主張與審美接受的競爭、國家意志與個人表達的競爭共同推動了我國電影生產場域的形成,同時也是我國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矛盾的源頭。不同于融合的合二為一,也不同于獨立的各自孤立,聯動是在二者各自獨立的前提下,從國家政策、社會經濟活動與電影文化生產三個面向進行考察。因此,網絡聯動與融而不合可視為線上電影與線下院線電影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的一種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
注釋:
①尹敏捷.院線電影的終結?——基于電影生產場域理論的《囧媽》事件解析[J].天府新論,2020(03):142-150.
②武建勛.網絡電影VS院線電影:融合或獨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04):21-28.
③齊偉,王笑.寄生性、偽網感與點擊欲 當前網絡大電影的產業與文化探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05):9-14.
④侯光明.轉危為機:疫情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0(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