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華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四甲中學 226100)
新課改教育理念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起到了巨大的沖擊,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節奏,使學生逐步成為課堂上的主體,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在現階段的生物課堂上,教師也應當主動地引入新課改教育思想,在優化導入環節、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中,帶給學生新的學習體會,從而讓整節課的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在激活學習活力中,實現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逐步推動優質生物課堂的形成.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學生一切學習活動的開展必然要有一定的興趣作為支撐,而課堂導入環節是學生進入新課的第一個環節,導入的形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實際的生物課堂上,當導入的形式相對直觀、有趣時,學生也會主動地進入新課,并對新課之中的生物知識持有探究的欲望,而當導入的形式枯燥、乏味時,學生也會對生物知識產生消極態度,降低學習的動力.所以,在講解新課時,教師應當提高對導入環節的重視程度,主動地結合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橫生、極具吸引力的導入環節.
以“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利用問題,進行導入環節的優化設計,在激活學生的好奇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力.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為學生播放歌曲“神秘園之歌”,使學生伴隨靈動的音樂,主動地將注意力從課下轉移到課堂上.當學生將目光放在課堂后,教師為學生提出“如果我們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更換為‘同源染色體’后,再重新讀一遍,你感覺這個替換存在問題嗎?基于此,你會聯想到什么呢?”的問題.基于這一問題,學生會點燃探究的欲望,主動地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相整合,并在教師的啟發下,逐步說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的話語.伴隨學生的思考和回答,教師順勢引入本節課的內容,增強學生學習新課的動力.
不難看出,教師先使用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為學生設計問題,聚焦學生的目光,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積極地進行生物知識的探索和建構,并保持學習生物知識的熱情.
現如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資源,逐步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利器,許多教師都會利用現代教育資源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而教材上的生物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當教師單純地采用口述的方式,對學生講解生物知識時,學生會因為自身生物知識積累量有限,而降低理解的難度,最終導致學習的質量不如預期.所以,為了提升生物課堂的教學實效,教師有必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對生物知識進行可視化的處理,從而在化解學生的理解難度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
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節課時,當教師單純地為學生介紹細胞的多樣性時,學生會因為所學內容相對抽象,而無法建立直觀的理解,增強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育活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使用媒體技術進行圖片的展示,呈現“問題探討”中幾種細胞的圖片,以及細菌、藍藻的圖片等,使學生透過形象、直觀的畫面,對這些細胞、細菌的形態、結構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隨后,教師為學生設計“這些細胞在結構上具有什么共同點呢?”“這些細胞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點呢?”“它們為什么會出現差異呢?”等問題,促使學生在直觀的觀察中,逐步總結出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緊接著,教師再放大藍藻的圖片、人體肌肉細胞的圖片等,引導學生對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基本特征進行總結,強化學生對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區別、聯系的認識.
顯而易見,將現代教育資源巧妙地應用在生物課堂上,改良了以往知識的呈現方式,帶給了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有效地化解了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的難度,增強了學生對基礎生物知識的印象.
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習能力和性格等,呈現出鮮明的個人特色,當教師單純地依靠“無差別”的教育形式,為全體學生設計相同的教育方式時,無法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動力,滿足全體學生的個性需求.所以在生物課堂上,應當特別關注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以便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優化以往的生物課程教育方式,真正地按照學生的特點和個性,為學生創建差異性的學習活動,貫徹落實“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引導學生掌握減數分裂的基本概念、過程和特點等,認識到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之間的關系;2.把握同源染色體的基本概念;認識減數分裂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特征等.但是,該目標雖然指出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但是沒有體現出對學生的不同要求,對此,教師要先對學生的生物素養進行分析,再為學生設計差異性的學習目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減數分裂的概念是什么呢?”等問題,檢驗學生的自學情況,以及常識積累情況.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對學生進行分層,并進行教學目標的細化,如針對回答情況不佳的學生,教師將教學目標放在基礎層面,而針對回答較為流暢、準確的學生,教師則適當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難度,對這部分學生做出較高的要求.這樣,當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后,能夠有效提高本節課的教育質量.
由上述案例可見,教師基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并對學生提出差異性的教育要求,能夠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真正地在以學定教中提升生物課程的教育品質.
實驗是生物學科的一大教育特色,透過實驗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基于親身體驗,完成對生物知識的感知,使學生真正地成為生物課堂上的主體.但是,在實際引導學生開展生物實驗時,教師能夠意識到,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有限,無法完全依靠個人的力量完成整個實驗.所以,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生物實驗實踐能力,以及學生的綜合生物素養等,為學生創建合作互動的小組,使學生在集合集體的力量中加快實驗的進度.
比如,在“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節課中,為了做好“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這一實驗,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如何進行細胞中糖類的檢測呢?”“如何檢測細胞中是否具有蛋白質呢?”等問題,以便結合學生的回答,判斷學生對本實驗的認識水平.隨后,結合學生的回答,以及以往學生的表現,教師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并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地安排每個小組的成員,使得每個小組中既有生物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也有對本實驗較為熟悉的學生.在分好組后,學生在組內集中探討本實驗,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任務的細分,促使學生在發揮各自價值中,加快本次實驗的進度.在集中完成實驗后,學生再在組內圍繞實驗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以便學生在相互探討中,延伸本次實驗的深度,加深對細胞中糖類、脂肪、蛋白質檢測方法的印象.
教師把握生物課程的教育特色,為學生創建生物實驗,并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建合作互動的小組,能夠讓學生在凸顯自身主體地位中展開實踐操作的活動,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加深對生物知識的印象.
總而言之,要想促進高中生物高效課堂的形成,教師應當意識到當前生物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地改良以往生物課程的教育方式,挖掘現代教育資源的應用渠道,探索更多新穎的生物課程教育結構,以便在為生物課堂注入新鮮血液中,激活生物課堂的活力,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學習活動,落實教學任務,逐步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優質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