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存娟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昭陽湖初級中學 225700)
物理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大量的練習、思考和總結,同時配合具體現象去接受物理知識.其學習過程相對枯燥乏味,對于初中生來說可能難以接受,因此產生對物理的抵觸心理.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可通過故事化教學來化解這一難題創立有趣的教學氛圍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上完成大部分學習任務,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對于物理的學習,如何使學生不僅努力地去學習,同時能做到對物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更加有效的傳授物理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信心、技術、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物理的學習嚴重缺乏社會感、科技感、時代感和生活感,有些物理題目甚至是脫離實際的“腦筋急轉彎”式題目,太多抽象的“物體”.這就導致物理的學習缺乏形象化的例子,使物理的學習更加困難,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違背了學習的正確方向.學生沒了學習興趣,教師的知識講授也就變得十分困難,因此故事化物理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浮力”的知識點教學中,可能學生第一次學習浮力的具體知識,往往比較難以理解,從而產生厭惡甚至恐懼的情緒.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故事化進行物理知識傳授.經典故事引用進行物理知識傳授,就可以大大緩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不如引用——《阿基米德與皇冠》:傳說古希臘的國王想制一頂與泰爾的王冠一模一樣的純金王冠,便召見一位高明的首飾匠,向他說明了旨意,并如數讓他稱走了黃金.過了一段時間之后,首飾匠如期將王冠交來,外表金碧輝煌,確實與泰爾的王冠完全相同,重量也怡取走的黃金.國王按照自己原先的許諾,給了首飾匠重重的獎勵.但是首飾匠的舉止像個騙子,于是國王想知道皇冠的黃金有沒有偷偷摻雜了別的金屬.最終國王召見阿基米德檢驗王冠是不是純金制造的,卻又不準阿基米德損壞王冠的一絲一毫.當時的阿基米德苦思冥想,把所有的辦法都做了嘗試,仍不能解開王冠的問題.他吃飯、睡覺、洗澡都念叨著.幾個星期的一天,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浸入水中后感覺自己體重減輕了.于是阿基米德把王冠也浸入水中,突然就感覺手上王冠的質量也變輕了.最終阿基米德根據王冠在水中的沉浮引起水位升降的道理,取了兩個容器到滿水,將王冠與另一個和王冠同等重量的金子放入兩個容器中.然后將兩個容器中溢出的水收集起來稱重,最后發現王冠排出的水與純金排出的水不同.從而說明王冠中摻進了別的金屬.這個故事就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浮力的現實運用,對于學生也遠比課本上的知識更容易理解學習.通過這樣的物理學習,既讓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一個有趣的學習過程.
在物理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過渡是學習環節中的“黏合劑”,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過渡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由一個問題向另一個問題或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無縫銜接,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巧妙的教學過渡可使教學過程平穩順滑地進行下去,水到渠成.教師也可以根據既定的教學思路精心設計環節過渡,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目的.
例如,在日常教學設計課堂懸念,給學生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產生巨大的誘惑力吸引學生繼續學習,延伸教學內容.如講解“動能”知識點后,說明動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給學生舉例飛機飛行過程中撞擊飛鳥引發慘案的新聞,為什么飛機這么大撞到一只小鳥就會出現事故?亦或是在講解完重力之后教師用手按壓黑板,并問學生如果教師用手按壓會出現什么情況,同時黑板給教師的手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力?從而引出彈力的概念.教學的過渡也可以采用多媒體進行故事化講解,恰當地運用視頻輔助物理教學,營造學習環境,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吧.例如講解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嗎?教師可以用視頻過渡,播放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視頻對此進行講解.亦或是動量部分的知識傳授時,播放在1962年的“子爵號”客機飛行慘案,引出動量在問題研究.同時講故事也有多種表達方法,多元化展示才能讓故事化課堂教學更加精彩.展現的形式包括:語言展示、板書展示、行為展示、多媒體展示,教師可利用一切資源,做到故事化教學,增加課堂氣氛.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物理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門重要學科.在科學發展中,科學家擁有著不怕困難、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師在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可以從科學家的工作事跡中提取引人注目,感情至深的情節,用故事的形式傳授物理知識,不僅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對學生進行一個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工作也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之所在,特別是現在社會上充斥整個各色各樣的媒體,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有一定的影響,將科學家的故事引入教學能有效地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一個良好的教育.
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物理的特點,積極探索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物理教學之中.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和發電機”的時候就可以結合法拉第的小故事來進行講解:達拉第1791年生于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時在一家書店做學徒.他有著十分強烈的求知欲,在工作的時候擠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貪婪地學習著他裝訂的一切書籍內容,盡力把書籍從頭到尾讀一遍,讀后還會進行臨摹做好筆記;同時用簡單的器皿做實驗,仔細觀察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家的閣樓做成實驗室.他在這待了八年,廢寢忘食的學習,后來從事于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產生電”的假設,最終在無數次實驗后在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定律.這一偉大的發現,使人類掌握了電磁相互轉換技術,成為現代發電機、電動機、變壓技術的基礎,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法拉第的座右銘是:“像蠟燭那樣為人照明,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忠誠而踏實的為人類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法拉第一生追求真理,真誠質樸,作風嚴謹,其思想品質對于學生來說值得學習,牢牢扎根在心里.同時還有許多外國的科學家,例如阿基米德吃飯洗澡時思考問題、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落體實驗、布魯諾為了科學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上等等,這些故事必將可以給學生帶來許多的啟發和感召.我國也出現許多的令人尊敬科學家,擁有著美好的思想品質.從古至今,指南針、蔡倫造紙、張衡制造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錢學森沖破美國的重重阻撓返回祖國、鄧稼先隱姓埋名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事業貢獻一生.我相信,把科學故事引入課堂中能喚起初中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熱情,提高物理興趣,同時也喚起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激勵學生們積極學習投入到報效祖國的事業中去.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嚴謹,同時又具備對抽象思維要求很高的科學.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形象思維還處于小學的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一般認為初中的物理學士是現階段所有科目最難懂、最難學的一門功課.很多時候,教師都走入了一個誤區,都以抽象思維先入為主進行知識傳授,一味地進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形成.在教學中引入一個個小故事,把物理的教學進行故事化,可以使物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流暢,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同時教師也能更好地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