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河北省石家莊二中實驗學校 051430)
“三疑三探”的主要環節是“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等四個方面.培養學生善于疑問和發問,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起到激發興趣的目的.讓學生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益.
本文以高中數學為研究內容,探討教師在使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時,如何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成績.
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合理的問題設置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也更有興趣去學習和探索新問題.所以,教師在利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課上需要展示的材料、問題的合理設置.然后,在以高中生的學習特點和現有知識層次為突破點,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在其中做好自學方法的引導工作.如讓學生吃透教材,結合案例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其次,在新課程內容講解之前,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實驗性的小問題,將課本的重要知識內容進行展示.學生一定會對相關問題產生學習興趣,然后給學生布置自探任務“請結合書本,開展自學,解釋這一現象.”利用問題的引導方式,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從而實現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立體幾何初步”這一章的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可準備一些立體圖形模具,旨在讓高中生更直觀的體驗相關概念和教學目標.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觀察,并聯系現實生活,說說生活中自己都看到或接觸過哪些立體圖形.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本,去自主探究關于立體幾何的相關概念及知識,學生可以嘗試自己畫出幾個立體幾何的圖形,探究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等的計算方法.最終,學生可以將自己無法探究和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學生發問,爭取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實現自主性理解.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性便能夠被充分激發,實現了“有疑即問、有問即探、有探即明”的良性學習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自主探究”的階段過程結束以后,必然會有一些比較疑難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將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整理.隨后,教師再針對學生所列出的疑問進行逐一解答,或者,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進行分組合作,讓小組同學之間形成互通有無的良性溝通狀態,利用集體的智慧,合力將列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解決.在“解疑合探”的過程中,中等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被全面激發,他們會把握更多的提問和發言機會,通過自己的探究能力可以帶動整個小組成員展開合力探究.同時,教師也需要在小組合探的過程中,做好補充和糾偏工作,及時將普遍性問題和個性化問題進行梳理,以幫助學生全面性的提高數學能力.
例如:在函數相關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存在較大的困難性.為了達到使學生對一次、二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等問題能夠進一步的掌握和理解,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與二次函數相比,一次函數存在哪些特征?兩種函數的圖像特征是什么?正比例函數和反比例函數存在哪些聯系和區別?結合相關例題嘗試探索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差別.”通過問題導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將自己在函數上存在的疑難問題可以通過探討的方式實現公開化,并深度性研究他們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最典型的例題融入其中,與學生展開探討,學生可以肆意提問,然后通過遞進式的問答形式,將學生的疑惑和困惑逐層解決.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學生才能夠達到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效果,從而讓舊知識形成基礎,讓新知識得到透徹理解.如此,才能保證學生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做到舉一反三.
在高中數學的教學和學習中,反思教學或反思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效率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是“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過程,學生從“設疑自探”到“解疑合探”,已經在很多知識面前能夠做到理解準確和透徹,但為了全面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數學學習成為助益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法寶,教師必須在結合前兩種方法的基礎上開展“質疑再探”,以此來加強學生的反思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的重要性,數學學習需要一定的質疑精神,尤其是在面臨一些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學生要敢于質疑,勇于反思,當問題解答存在一定疑惑或不解,甚至當有些問題被順利解答,但仍然在過程中存在少許困惑時,也要第一時間提出或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還有更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因此,在教學上,“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又一關鍵環節就是引導學生徹底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方法.首先,針對題目反思,每一道題目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理解性的解答,而不是生搬硬套的進行解題;另一方面,針對自身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反思,敢于質疑自己的學習效果和效率,是否需要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做進一步的改善,從而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有進一步的提升.而不是當學生做出一道題目后,就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在這類題目中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去應對.
例如:為了充分發揮“質疑再探”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式的訓練,讓學生在一類題或一道題中感受不同的解答方法,從而做到對數學知識應用的融會貫通.如已知a2+b2=1,x2+y2=1,求證ax+by≤1.在這一題的講解中,教師就要運用好“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讓學生多問多探.通過觀察,首先學生可以運用比較法,只要證明1-(ax+by)≥0,為了將兩個已知條件加以利用,只需要觀察到兩式相加等于二,便不難得出結果.但證明出結果并不能結束教學,教師還是以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質疑精神對題目解答開展再探究“本題能不能用另外的方法進行證明?”通過探究可以發現“從題目所需要證明的不等式出發,運用已知條件、定理和性質等,得出正確的結論,進而證明得出原結論正確.”這是一種數學分析法,其本質即是找到讓命題成立的充分條件,進行逆向推理的證明過程.想要證明ax+by≤1,只要證明1-(ax+by)≥0,即需要證明2-2(ax+by)≥0,又因為題干的已知條件,我們可以知道,再證明(a2+b2+x2+y2)-2(ax+by)≥0即可,即(a-x)2+(b-y)2≥0,由于最后的不等式成立,且每一步都可逆推,所以原不等式亦成立.針對題目,請學生進行連續的“質疑再探”,分別運用綜合法、三角換元法等不同方法進行解題探究,從而實現對各類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高中數學教學對于“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應用,絕不單純的看中過程,它更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當前新課標的推行下,“學以致用,培養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人才是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在結合“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拓展訓練,以增強高中生的應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確保原有教學任務全部達標的基礎上,運用一些趣味的數學競賽活動,來幫助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進行訓練.如一些趣味性的數學實驗問題,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計算的方式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加以應用,然后得出實驗所需要證明的最終結果.
其次,教師還可以將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將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得以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展現,從而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有用性,最終讓高中生在自主力的驅動下去完成數學學習.如在生活中關于木料的使用情況,當木料一定時,長與寬的分別設置就滿足相應的函數關系.還有總量一定的分配問題,可以用在公司或學校等地方,所分配的數量和分配的單位就形成了一定的函數關系.特別是以恒定不變的量為核心的反比例函數在類似的問題當中的廣泛運用.這種拓展應用的訓練,可以在夯實學生數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現其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最終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
總而言之,“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更好的幫助高中生發揮自主探究意識,讓獨立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成為學生長期發展的“技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好“三疑三探”的方式方法,設置好問題形式、把握好發問時機、激發出學生的質疑熱情,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從而讓學生在質疑和解決的連續過程中實現數學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