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多次出臺政策,鼓勵綜藝節目走“小大正”的自主創新之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文化類綜藝節目講好中國故事的核心是傳播中國文化、歷史和價值觀。近年來,以講好中國故事為靈魂并依托綜藝形式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涌現出《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和《故事里的中國》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并逐漸成為主流,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依舊面臨著窘境。如何破境,探索文化類綜藝節目講好中國故事的煥新之道,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喬布斯認為,成功者和跟風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創新,后來者無論怎么變,只要和爆款是同一類型的,那就是微創新。阿多諾提出“文化工業”的概念,認為大部分文化產品成為一種商品,趨于一律,不追求藝術完美。例如,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和湖北衛視的《風語日記》都是“閱讀+品評經典”的節目模式。可見,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模式被復制,成為可以交易的“工業產品”。此外,當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熱播之后,陸續涌現了《漢語橋》《神奇的漢字》和《奇妙的漢字》等雷同的節目。這些換湯不換藥的節目,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透支觀眾的熱情。目前我國文藝市場呈現出“有高原、缺高峰”的特征,導致藝術獨一無二的光暈被消解,同質化嚴重。
梅羅維茨首次提出“場景”一詞,認為“電子媒介最重要的不是通過內容來影響我們,而是通過改變現實生活的‘場景地理’來產生影響”。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真人秀節目走出演播室,將節目錄制拓展到了更廣闊的空間。而文化類綜藝節目主要以錄影棚為主,僅限于一方舞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弱化了受眾的參與感。華美的舞臺燈光設計和形式化的節目流程,雖然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而一旦節目制作過于重視形式,就會與節目本身想要講述中國故事、彰顯文化價值的初心相違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所以年輕受眾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近年來,國內的各種綜藝節目想要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和挖掘傳統文化的方式,讓觀眾在看節目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然而,大部分的綜藝節目僅僅將傳統文化視為停留在歷史層面的文化符號,并沒有與時代相交融。創作者也缺乏將傳統文化進行年輕化解構的意識,創新力不足。長此以往,將會降低受眾的觀看熱情,文化傳播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綜藝節目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則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對話語進行包裝,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從傳統文化中提煉具有傳播潛力的亮點。例如《國家寶藏》節目中,張國立的開場第一句富有幽默感和新意:“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我們有多年輕?也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央視《經典永流傳》節目將古典詩詞以流行音樂的方式演唱出來,與時代毫無違和感,鳳凰傳奇用搖滾樂的激情澎湃的演唱方式,將《將進酒》中李白的詩仙氣魄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傳統文化經過當代包裝煥發出新的生機,彌合了當代受眾與歷史經典的距離感。
綜藝節目要想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借助演員的舞臺表演這一年輕化方式來演繹經典片段,拓展受眾群體,讓中國故事在舞臺上以“舊貌換新顏”的方式與受眾重逢。例如,《故事里的中國》首期節目,胡歌將李俠這一英雄人物角色詮釋得惟妙惟肖。《國家寶藏》也通過宏偉的舞臺效果和演員的精湛演技讓國寶“活起來”,其中演員劉濤演繹了女戰神婦好的傳奇一生,將女戰神的英姿颯爽刻畫得淋漓盡致。《一本好書》以古希臘劇場為藍本,較為忠實地還原了圖書中的場景。《見字如面》也是以舞臺劇的方式演繹書籍,使中國故事富有生動感。
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中最先提出“集體記憶”這一理論,社會群體存在一種共同的集體記憶,這是特定時空里特定群體的共同經驗。例如,《謝謝了,我的家》節目通過一個個家庭,構筑出中華文化的圖景,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情感共鳴,強化了共情氛圍。《我在故宮做廚師》節目以宮廷膳食為切口,將美食與文化相結合,賦予了綜藝節目更多的文化內涵。《故事里的中國2》重點關注“脫貧”和“戰疫”,表現對鐘南山院士等掛帥出征的抗疫英雄、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和每一位在崗位上默默奉獻的普通人的崇高敬意。《朗讀者》通過個體記憶表達真情實感,以集體追憶強化共情氛圍。《等著我》在講述親情友情故事和運用科技尋人的同時,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公益尋人事業,匯聚人間真情。
創作者在制作綜藝節目的過程中,要以“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原則,肩負使命和擔當,選好中國故事,以人民為中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體現為小人物的大情懷。例如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支教老師梁俊和與貴州山區里的孩子共同演唱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歌《苔》,打動了在場無數觀眾,感受到孩子們雖如詩中的苔花一般微小,但也獨自綻放。另一方面,體現為弘揚正能量。例如《見字如面》的抗疫特別版,每期節目只有一位明星朗讀一封關于抗疫的書信,時長5分鐘,雖然沒有華美的舞臺設計,但卻呈現了用熱血寫下的真摯書信。這一封封書信訴說著最動人的抗疫故事和家國情懷,使人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對未來的希望,弘揚了主流價值觀。
文明因交流而繁榮,因互鑒而豐富。綜藝節目講好中國故事,需要進行跨文化傳播,使節目內容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國際合作、國家合拍,無疑是現階段中國故事實現“走出去”到“走進去”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我們不僅要借船出海,還要造船出海,建設自身傳播渠道。例如,芒果TV搭建了以國際APP為中心的海外新型融媒體平臺;芒果TV和Discovery合作的《中國學徒》是一檔跨國聯合制作的職業體驗真人秀,以外國人的第一視角體驗中國九大創新領域的崗位,展現中華文化內核。這些舉措使中國故事在海外發聲,不僅做到了“走出去”,更做到了“走進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雖然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面臨著重復性、局限性和距離感的窘境,但是依然在不斷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煥新之道。以年輕語態消解距離感,以演繹方式營造生動感,使中國故事的講述“有意思”;通過集體記憶強化共情氛圍、“小大正”引發受眾共鳴和中國故事海外表達,使中國故事的講述更“有意義”,實現趣味性和情感性的有機結合,從而讓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使文化自信在中華兒女心中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