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龍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王集鎮王集中學 221211)
互動式教學指的是在一定教學情境中,將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法,可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強化學生與環境間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的效果,幫助他們學習好數學知識及技能.
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尤為如此,要想推動互動式教學法的順利實施,教師首先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的互動欲望.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模型、道具或現代教育技術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自覺的進入到互動學習狀態,促使他們在情境中展開思考、討論與交流,實現互動學習.
例如,在進行《空間幾何體》教學時,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頗具特色的建筑物,如:水立方、東方明珠、華表和大本鐘等,據此創設情境,搭配導語:這些建筑的幾何結構特征如何?引領學生回憶、舉例與交流,對他們的互動情況及時評價.接著,教師指出這些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幾何體組合而成的,課件中同步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指導學生觀察、思考與討論對物體分類,使其分辯出棱柱、圓柱、棱錐、棱臺和球等,帶給他們初步認識.隨后教師出示多種棱柱的圖片,組織學生討論棱柱的共同特點,使其得出棱柱的概念與特征,以此類推讓他們在互動中研究其它空間幾何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直觀的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互動欲望,使其在討論與交流中認識這些常見的空間幾何體.
在新時代教育下,大力倡導教學內容同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互動式教學法的實施往往也需要如此,因為學生通常對生活現象比較感興趣,他們也原意參與到互動交流中,使其在互動中掌握知識與習得技能.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同樣要巧妙引入生活實例,帶領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素材輔助下展開積極互動,助推他們更好的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等差數列》教學時,教師先出示一系列生活實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舉重共設置7個級別,其中較輕的4個級別體重組成數列分別為48、53、58、63(單位:kg);成人男鞋的碼數分別為39、40、41、42、43等;某水庫為控制水位每天都放水,水位分別18米、16.5米、15米、13.5米、12米等.指導學生找出各個生活實例中的數據,組成三個數列,思考上述各組數據反映出什么樣的信息,每個數列有什么共同特點,啟發他們用數學語言來描述這些數列的共同特征,使其發現從第二項起,后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是一個常數.由此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幾組數列的共同特征,引導他們得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教師通過巧妙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數列實例讓學生積極的展開互動,降低教學內容的理解難度,使其理解等差數列的定義,讓他們體驗從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認知規律.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互動式教學法時,問題通常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互動的發起點,雖然以前的數學課堂上也有提問,不過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均要加以改進和優化.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提問,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啟發學生認真思考,讓他們通過互動解決問題,推進互動教學的深度.
例如,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教學為例,教師先提出問題:什么叫做函數關系?大家都學過哪些特殊的函數?由學生口頭回答,同學之間相互補充,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是——三角函數,通過復習為他們接下來研究三角函數中的函數關系做鋪墊.接著,教師講述:初中階段大家已經學習過銳角三角函數,當時是如何定義的?課件中顯示直角三角形及三個三角函數值定義,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初步認識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然后追問: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應如何定義?引領學生在互動中探究,發現直角三角形不能滿足非銳角的三角函數,新問題與其原有認知產生沖突,指引他們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研究新知識.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圍繞新授內容精心設計一組問題,帶領學生由舊及新、由淺及深的展開探究,為其互動明確方向,有效推進互動式教學的深度,讓他們體驗學習過程的樂趣.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應用互動式教學法,教師不僅要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情況,還要重視生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將班內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使其在小組內互動,增進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協作精神.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科學合理的運用小組合作模式,引領學生緊密圍繞學習內容進行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讓他們探究數學知識的奧秘.
例如,在實施《對數函數》教學時,教師創設情境引出新課: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以此類推,假如要求這種細胞經過多少次分裂大約可以得到1萬個,10萬個等,不難發現分裂次數y就是要得到的細胞個數x的函數,即y=log2x.引領學生在小組內觀察與討論函數的特征,即為:含有對數符號,底數是常數,真數是變量,使其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確定x為自變量,函數的定義域為(0,+∞),讓他們互動探究新知.接著,教師設疑:當大家知道對數函數定義后,緊接著需探討什么問題?學生將會聯想到對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使其在小組內類比研究指數函數的思路研究對數函數.
上述案例,教師運用小組合作模式設計課堂教學,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為其提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互動探究的機會,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部分知識的學習僅僅依靠理論講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而且一些數學知識都是在實踐中反復探索而出的,這就離不開實踐操作的輔助與支持.為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應該緊扣教學內容根據實際需求設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其在實踐中動腦思考與動口交流,通過多方配合提升互動式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隨機事件及其概率》教學中,教師先結合一些生活化現象帶領學生了解隨機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指出隨機事件的發生都有一定的概率,如:籃球中的投籃、足球中的射門、買彩票能否中獎等,從而引出數學中頻數與頻率的概念,讓他們產生互動期待.接著,教師指導學生以五人小組模式進行分組實驗,在平整的桌面上,每人隨機拋起一枚硬幣20次,統計正面向上的次數與頻率,使其討論:每一組實驗的結果一致嗎?為什么?他們發現不一樣,原因是隨機實驗具有隨機性.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共享本組的實驗數據,使其研究正面向上出現的頻率,要求他們觀察和得出頻率值有什么規律性.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設置實驗類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雙手、大腦與嘴巴的共同參與互動,使其進行深層次的互動,讓他們通過親自動手、動腦和實驗來理解知識.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法,是對新課標的真正落實與貫徹實施,教師應從創設適宜教學情境、巧妙引入生活實例、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運用小組合作模式、注重實踐活動設置等方面切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