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夕浪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央對此高度關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學習、貫徹《意見》和《指導綱要》,全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制度,將成為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教育戰線上的重要任務。
首先,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黨和國家對教育工作的一貫要求。黨的教育方針強調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勞動者。早在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978年,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p>
201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少年宮參加“快樂童年 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時對孩子們說:“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你們從小就要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其次,勞動教育不僅是重要的目標內容的要求,還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最為重要的途徑和方式。馬克思早就指出,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正確的途徑。事實證明,如果我們只讓學生關起門來讀書,不參加勞動,不去接觸社會實踐,不了解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怎樣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那就不可能培養出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不能提升其綜合素質。
再次,勞動教育是現實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不僅是學校,而且整個社會對勞動教育,尤其是體力勞動有所忽視,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的關注。這從三方面可窺一斑:一是學校中勞動教育有所弱化。有研究者對31個省(市、區)15000名大中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明,近一年來,七成以上的學生沒有參觀過工廠生產線,五成的學生沒有參觀過農場林場,近五年內三分之一的學生未接觸過農業活動和場所,近二分之一的學生未接觸過公益活動和場所。所以說勞動教育弱化的現象肯定是存在著。二是不僅學校和社會上存在不想勞動、輕視勞動的現象,長期以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加上近年來媒體對明星網紅報道多,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人上人觀念、官本位、走捷徑的心態,以及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心理。三是這種薄弱性還表現在學生缺乏基本的勞動技能。有研究者對學生進行穿針引線的行為測試,發現學生成功穿針的次數平均需要11次,最多的是24次。
究竟什么是勞動教育呢?不同時期勞動教育的實踐形式、內容要求不盡相同,有的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勞動,有的認為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干活,有的學校搞勞動一日游,有的是把勞動作為懲罰手段,等等。勞動教育的泛化、窄化和異化現象同時存在。從不同的角度看,勞動的內涵是不同的。
第一,從生活的角度去看勞動。它的本義是改造自然,從自然中獲取生存生活必需品,不同于改造社會。勞動因真實的生活需要而產生,它的引申義超出了改造自然的范疇。它有幾個基本特征:一是現實性。勞動一定因現實生活需要而產生,不存在于虛擬世界中。二是付出性。勞動都要付出,勞動是要求體力和腦力的同時付出,不同于游戲,可能充滿了艱辛。所以說在勞動中享受,主要是從勞動成果、勞動過程中獲得享受,這是一種很高的生活境界。游戲不同于勞動,從游戲中不能學會負責任,勞動是要負責任的。三是手段性。它為了生存和發展,具有手段性。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去看勞動,它的對立面是休閑,比勞動更大的一個范疇是實踐,比實踐更大的范疇是活動。
第二,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勞動。勞動是一個政治經濟學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核心概念。與勞動相對應的概念叫資本,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直接源泉。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價值,所以說勞動是直接創造財富和價值的過程,所有的財富和價值的最基本的源泉就是勞動。社會主義社會解放勞動者,讓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讓勞動者能夠老有所得、老有所尊,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讓勞動者有其得、有其尊。社會主義社會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確立了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所以,社會主義勞動教育跟社會主義制度之間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
第三,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看勞動。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過程。美德是在勞動中產生的,見識是在勞動中增長的,美麗是在勞動中創造的,健康體魄也是需要在勞動中鍛煉出來的。哈佛大學有一個選擇調查,他們把調查的對象分成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兩種,然后進行追蹤。最終發現不愛做家務的人犯罪率很高,而愛做家務的人,離婚率也低,心理疾病也少。
從整體上把握什么是勞動教育,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勞動教育的思想性。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它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貫徹始終。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強調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尊重。要引導學生體驗和尊重普通勞動者,崇尚誠實合法勞動,體會社會主義和諧平等的勞動關系,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勞動都是光榮的。勞動教育特別要引導學生體驗和尊重普通勞動者,堅持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
二是勞動教育的實踐性。注意手腦并用,勞動教育是干出來的。以體力勞動為主,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強調勞動實踐過程的經歷,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講勞動,不能用一般的活動去充當勞動,不能在溫柔的舞臺上表演勞動。要從本土資源出發設計勞動實踐活動,以本土資源為主,把國家統一要求和本土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因地制宜。
三是勞動教育的社會性。五育不完全是并列關系。勞動教育強調把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綜合起來,強調發揮勞動在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紐帶作用,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注重讓學生學會分工合作,體會社會主義社會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整個勞動教育的過程就是使學生從消費為主、享用為主,逐步走向以生產為主、創造為主,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它一頭連接著人的發展,另一頭連接著社會發展,是融德智體美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活動。
把握了思想性、實踐性和社會性這“三個性”,我們就理解和把握了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目前,勞動教育還缺乏自己的體系。我們要上下共同努力把勞動教育的體系建構起來。這個體系應該包含著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目標體系。就是勞動教育到底教什么?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構建起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體系。在目標上要堅持勞動素養導向,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那么勞動素養怎么去劃分呢?第一個方面是勞動觀念,第二個方面是勞動能力,第三個方面是勞動習慣和品質,第四個方面是勞動精神。勞動精神是一個總的要求,是核心的東西,是勞動教育的靈魂,少了它就沒有了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在學生當中弘揚勞動精神。勞動精神在中央的文件和教育部文件中都比較明確,主要是4個詞、8個字,即勤儉、奮斗、創造、奉獻。勤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其中包括要愛惜糧食。奮斗,既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有創造精神。這里的創造不單是科研創新,它的含義更加廣泛,是根據人的需要,把能夠滿足需要的東西實現出來的過程,就是創造財富、創造價值,不完全是創新。奉獻就是不光為自己,還要為他人、為社會勞動,在這一點上它跟德育是相通的。勞動教育還要把勞動精神的培養落實到觀念、能力和品質上。首先,培養勞動觀念就是要讓學生懂勞動,知道勞動是社會和人類進步的根本力量,認識勞動創造人、創造財富、創造價值這個道理。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樹立勞動最偉大、最光榮、最美麗、最崇高的觀念。其次,提高勞動能力,也就是會勞動。再次,勞動品質和習慣,實際上就是愛勞動,讓勞動成為一種內在的需要和習慣,能夠自覺自愿、認真負責、安全規范、堅持不懈地參加勞動,培養一種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質。
第二,內容體系。在內容形式上要著眼于勞動回歸生活,讓勞動成為兒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勞動教育的內容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日常生活勞動,即個人生活自理;第二個是服務性勞動,即社會服務,這個是指向他人的;第三個是生產勞動,即直接創造物質,這是直接經歷物質財富創造的過程。這三者育人價值不一樣。個人生活自理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意識和能力。社會服務強調奉獻他人,奉獻社會,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體會平等互助、合作和諧的勞動關系。生產勞動是要讓學生理解它的奠基意義,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要有一個序列。小學應該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逐步走向服務性勞動,適當開展生產勞動。到了中學要以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為主,個人日常生活勞動也要堅持,個人生活自理是伴隨著終身的。
第三,實施體系。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徹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中共中央的文件強調,家庭要發揮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社會各方面要發揮支持作用。家庭是勞動教育重要的基礎,要利用各種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堅持不懈地勞動,掌握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術,每年有針對性地學會1—2項生活技巧,鼓勵家委會、社區開展生活技能展示活動。學生參加家務勞動情況要按年度計入綜合素質檔案,要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社會勞動,家庭要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家長要通過日常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從小愛勞動。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社會各方面要發揮支持作用。在實施體系當中要注意,勞動教育要滲透到各個方面,滲透到德育、智育、體育每一方面。學校課程中,語文要教學生讀關于勞模的文章,感悟勞模精神。數學課程、科學課程要教學生有效率地勞動,增強有效率勞動的意識。
勞動教育又不能僅僅靠滲透,還要有自己獨特的載體,包括三個方面:其一,一周一節勞動課的獨立設置。獨立設置的勞動課,主要是進行勞動設計規劃、技術指導和總結交流,不是單純用來上課的。勞動教育是干出來的,勞動課是為“干”服務的。要對勞動進行規劃,要學習,有些技術、工具要去掌握,然后進行總結交流。其二,課外勞動實踐?!吨笇ЬV要》對此明確規定,一、二年級每周兩個小時,三年級以上都是每周三個小時,大學職業院校自己規定。其三,每學年一次的勞動周活動,集中勞動、集體勞動。高中和大學可以寒暑假安排,義務教育盡可能安排在學習中間,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四周的機動時間有一周拿出來進行勞動周的安排。小學低年級由勞動日逐漸走向勞動周,到了初中,勞動周可以有豐富多樣的形式。除了勞動實踐之外,還可以搞一些講座、展示、比賽交流??傊?,勞動周應該以創造燦爛的勞動文化為主、集中勞動為主。
第四,加強實踐過程指導。勞動教育的社會性較強,要豐富勞動實踐場所,加強勞動隊伍建設,籌措勞動教育經費,強化勞動安全保障,加強勞動教育研究和指導,著力解決有教育無勞動和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F在不少學校的教育活動沒有勞動教育,學生很少干活,參加勞動實踐的經歷缺乏,他不知道到哪去干,沒有場所。也有的與此相反,有勞動卻沒有教育,學生是勞動了,卻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是反作用。他們干一個活,厭惡一個活,體驗一個職業,厭惡一個職業,沒有認識到這個職業的光榮與價值,這是個大問題?!吨笇ЬV要》加強了這方面的具體指導,明確了勞動教育的途徑,開設必修課,有機滲透,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中強化勞動文化,著力解決有教育無勞動的問題。同時還提出勞動教育的五個關鍵環節,著力解決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
一是講解說明。圍繞為什么、是什么的問題,有重點地進行講解,讓學生懂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加強技術技能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實踐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規則,以及正確使用工具的方式。講解與示范練習要結合起來。二是淬煉操作。圍繞如何做,以示范練習讓學生學會勞動。要強化規范意識,要從基本的程序學起,嚴守規則,講究程序流程和標準;強化質量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每一個步驟和環節都要精準到位;強化專注品質,引導學生對操作行為進行評估與監控,做到眼到心到,有始有終。三是項目實踐。要圍繞完成真實的綜合性任務,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選擇適當的勞動項目,把設計和設施結合起來,強化身體力行,引導學生面對困難,完成行動任務。四是反思交流。圍繞勞動意義的建構,引導學生總結交流,促進反思交流,形成良好的反思交流習慣,把反思和改進結合起來。五是榜樣激勵。圍繞勞動的精神追求,樹立典型,激發勞動熱情,注意遴選,樹立多類型的榜樣,不僅有大國工匠、勞模,還要有表現優異的普通勞動者和同學。指導學生從榜樣的具體事件中領悟他們的高尚精神和優秀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向榜樣看齊。
勞動教育很重要的是解決機制問題。機制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勞動參與情況的考核。勞動參與情況的考核,與評先評優掛鉤,適當在招生當中使用,作為招生錄取的門檻。
第二,加強勞動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管控機制和勞動教育風險分散機制,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重,注意選擇勞動場所設備,規范勞動過程。
第三,加強勞動教育情況的督查。督查情況要向社會公開,作為衡量區域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作為衡量部門、學校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依據。
第四,加強宣傳引導。要鼓勵支持創造更多的以歌頌普通勞動者為主題的作品,宣傳勞模、大國工匠精神和其他典型的先進事跡。
第五,加強組織領導。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各級政府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切實解決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勞動教育組織實施的機構與人員,推動建立全面實施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