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
如何在勞動中有勞動教育,讓勞動真正成為勞動教育,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和校本化落實,先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意見》與《指導綱要》,否則校本化可能會走樣,否則所謂創(chuàng)造性是沒有意義和方向的。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還要正確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如今的勞動教育和以往的勞動教育一脈相承,但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有更宏大的背景。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勞動與勞動教育。
首先,勞動與勞動教育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這面旗幟寫著勞動教育關注人,讓我們五育并舉,五育融合。與此同時,要重視勞動教育也寫在旗幟上。勞動教育本身就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引導我們,帶著大家從勞動走向全面發(fā)展,從勞動走向未來。
其次,勞動與勞動教育是一顆火種。過去這顆火種埋沒在知識的海洋里,埋沒在刷題和背書當中。火種雖然被遮掩了,但它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了生活,勞動也創(chuàng)造了自己。《意見》和《指導綱要》又讓這一火種再次熱烈地燃燒。它不只是勞動的種子,也是一顆道德的種子、文化的種子、信念的種子。所以勞動教育是種子,我們也可以把《意見》和《指導綱要》也當作一顆種子。在勞動教育中把種子悄然不覺、實實在在地種在學生的心田里。
最后,勞動與勞動教育是一片田野。田野總是有希望的,田野的希望是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這片田野也應該在工廠、校園、教育的現場。當教育現場從校內勞動擴展到校外勞動,擴展到家庭勞動,大家都在進行勞動教育,并且要把勞動教育、體美教育結合起來,那么這都是一片田野,都是希望的田野。
例如,山東濰坊271教育集團的勞動教育有三個“經”。第一個是經得起看。無論走到哪一個勞動的場所,包括工廠、學校里的農田、廚房、餐廳,都看到學生在自覺勞動。第二個是經得起問。我們和學生交談設計了一些問題,如:你上了幾次勞動課?你會做什么?問高三的學生,你愿意上勞動課嗎?家里同意嗎?支持嗎?他們都如實地進行回答,回答的時候聽起來都是很真實的,看起來也很真實。第三個是經得起檢查。檢查到任何一個地方,學生都是真正地在勞動,勞動教育也真正在發(fā)生。
立德樹人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根本任務,我們要從三個視角看立德樹人。第一個是文化的視角,第二個是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角,第三個是教育現狀的視角。具體而言,從立德樹人看勞動教育可從三方面理解。
第一,勞動教育應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讓勞動教育者“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有人對“五育并舉”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所謂“五育并舉”,不是說“五育”的并列,而是說德智體美勞,每一個“育”都不可少。因此立德樹人下的勞動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地位,“五育”互相融合的時候,勞動教育有它本身的獨特的育人價值。立德樹人更需要勞動教育,更需要真實的勞動教育。
第二,立德樹人要求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體有三方面要求:一是有理想。理想從哪里來,理想從實踐中來,理想也從勞動中來,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的生活。勞動可以改變我們,勞動讓中國人更加幸福,勞動不僅讓中國站起來,富起來,還強起來。因此勞動教育關乎人的理想信念問題,它和培養(yǎng)時代新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二是有本領。學習知識文化是一種本領,勞動也是一種本領。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不管是哪種勞動,都讓我們有本領。時代新人,要有真知實學,有真本領。長期以來腦力勞動者文化知識學習過多,體力勞動被忽視了,被鄙視了,本領是缺失的。三是有擔當。勞動本身就是一種擔當,有擔當的勞動者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立德樹人之下的勞動教育應該和“三有”時代新人相聯(lián)系,和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相聯(lián)系。從三者關系來看,有理想指的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價值觀念,因為正確的價值觀念是關乎理想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有本領。關鍵能力中還有一個擔當,有擔當和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的品格是相聯(lián)系的。所以立德樹人下的勞動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說我們用勞動和勞動教育回應著時代的要求,用勞動教育回應有核心素養(yǎng)新人的要求。
第三,勞動教育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其一,要在堅定的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其二,在厚植愛國主義上下功夫;其三,在道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其四,在增長知識和見識上下功夫;其五,在發(fā)揚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其六,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勞動教育就是指向理想信念的,勞動是我們的理想,勞動是我們的信念,這個信念在厚植愛國主義精神上下功夫,因為勞動教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都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美德的重要體現。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勞動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豐滿起來。勞動教育在道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愛勞動的人、會勞動的人無可非議也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有奮斗精神的人。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是與勞動教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與體力勞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身體力行的勞動當中,誕生了真正的知識,活的知識。勞動是一種奮斗精神,勞動是綜合素質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在立德樹人之下才能理解并深刻認知勞動,勞動才會更加自覺,更加堅強;勞動才能堅守,才能更積極,不可動搖。
勞動教育是塑造人的品格的一種教育。我們只有認真踐行勞動教育,才能對人的品格進行塑造。品格可以分解為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勞動習慣以及勞動的品格六方面。
一是價值觀。《意見》在總目標中提出,勞動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逐步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它有價值意蘊。馬克思主義對勞動、勞動教育有許多重要的觀點,需要我們繼承、弘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創(chuàng)造,二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就是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沒有勞動,世界也不復存在,更談不上美好。勞動也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可以說勞動也是幸福之源,是財富之源。只有勞動,人才有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它具有道德意義,它包括勞動意義。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文字,把人從動物里分離出來。勞動改造自然,就是改造我們的客觀世界,但是還不夠,勞動也在改造我們自身的自然,那就是把我們人本來就存在著的創(chuàng)造的活力開發(fā)出來,因此勞動也創(chuàng)造了我們人本身。總之勞動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勞動具有發(fā)展的價值,也就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促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發(fā)展。全面發(fā)展落實到每一個人發(fā)展的時候,人就真正發(fā)展起來,真正確立起來了。通過勞動進行勞動教育,就是要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我認為它是超越勞動本身的,具有超越性。那么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要有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中國表達。習總書記在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就是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中國化的表達。習總書記講要在青少年中弘揚勞動精神,從小懂得勞動最偉大、最崇高和最美麗,同時還說長大以后要辛勤勞動。這段話從精神層面、認知層面、能力層面來理解,都把勞動教育做了一個中國化的理解。
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世界中,各種價值總是包圍著我們。因此要對價值觀進行澄清、選擇并確立。而當下的勞動價值觀沒有真正在學生中形成,鄙視勞動的情況,厭惡勞動的情況,大量存在,甚至還出現了我們平常所說的啃老。另外一種價值觀,崇尚一夜暴富,這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錯誤的財富觀。學生品格應該以培植價值觀為核心。
二是勞動精神。《意見》和《指導綱要》中的勞動精神有兩方面表達。一方面,表達為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勞動精神體現在勞模精神上,也體現在工匠精神上。要弘揚勞模精神,需要回到工匠精神上去。鐵人王進喜,包括我們的很多普通勞動者,他們都有這種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不僅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還體現了專業(yè)性,于是啟發(fā)我們的勞動教育也要有認知層面,可請勞動模范來講課,在模范身上體會勞動精神,在實踐中探究、體驗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還表達了要辛勤、要奮斗、要奉獻、要創(chuàng)新。這些都是勞動精神中所提到的要求。這種勞動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是相結合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勞動的民族,是辛勤勞動的民族,是具有奮斗精神的民族。勞動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內核,在新時代應該有新的勞動精神,新的奮斗精神。“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就是勞動、勞動精神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一個個生動形象的表達。我們的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質、技能,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習慣。如果讓勞動精神像一顆種子,深植在他們生命之中,那么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會熱愛勞動。當下的學生存在著不愛勞動、不愛勞動人民、不尊重勞動人民、不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況,都是和勞動精神相悖的。
三是勞動觀念。《意見》和《指導綱要》里也反復提到勞動觀念。勞動觀念從認知層面走向觀念層面有四個要求: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勞動觀念形成了,勞動價值觀就隱藏在其中,弘揚勞動精神也在其中得到了落實。“幸福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就是講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最美麗,是從美學的角度來說的。因此這四個觀念分別從道德的層面、價值的層面、文化的層面做了新解釋。勞動教育讓這四個觀念確立起來,品格就包括在觀念里面,用觀念來支撐。
四是勞動技能。勞動技術課和勞動教育相互關聯(lián),但是今天的勞動教育絕不是過去勞技課的重復。勞動教育要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要根據《意見》和《指導綱要》,做性能改造和優(yōu)化。勞動沒有技能,不是真正的勞動。例如教孩子們如何種大蒜,讓水滲透到土壤里,用薄膜鋪好,再把大蒜頭種下去。這反映了培養(yǎng)勞動技能的過程,其他勞動也是如此。例如,在洗手間里看學生怎么沖洗廁所,怎么讓馬桶沒有一點污垢,怎么讓洗手間里沒有臭味,這都是技能勞動的要求問題。勞動行為反映了勞動者的技能,包括三個方面: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包括農業(yè)和工業(yè)生產)和服務性勞動。
五是勞動習慣。勞動活動指導手冊其實具有教材的性質,手冊里提出了新要求,就是這種習慣,要有大主題、長周期的設計。但大主題下還有小主題,有些具體項目,無論是主題還是項目,要有一個長周期。長周期不是偶爾為之,是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從事各方面勞動,這樣習慣就逐步養(yǎng)成了。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形成勞動習慣,因此有大主題、小主題還要有長周期的設計。對日常生活勞動習慣要提出要求,而服務性勞動應該公益化,培養(yǎng)一顆公益心,培養(yǎng)服務的精神、擔當的精神。而生產勞動要形成習慣,“以身體之、以心悟之”。所謂“以身體之”就是身體要投入,你真的做起來,手和腳都在勞動狀態(tài)之中。所謂“以心悟之”就是在生產勞動當中要感悟勞動的知識、勞動的技能、勞動的觀念,使它日常化、工藝化。“以身體之、以心悟之”讓我們持續(xù)地做,不斷地做,自覺地做,就形成勞動習慣。所以說品格是離不開習慣的,品格具有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的品格和這種勞動習慣分不開。
六是勞動的品格。品格是離不開人格的,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品格,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格。勞動是創(chuàng)造世界,創(chuàng)造生活,創(chuàng)造自己的。那必然把勞動當作我們青少年品格當中的應有之義。因此習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講,要加強基本理論研究、根本問題研究,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反過來問,是什么卡住了我們現在學生成長的脖子?學生成長中的卡脖子問題,我認為是沒有讓他們創(chuàng)造性成長,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來自哪里?來自兒童的好奇心,來自兒童的想象力,來自兒童的問題意識,來自兒童可能在勞動中的想法。勞動是辛勤的、刻苦的、踏實的,但是勞動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指導綱要》提出要以傳統(tǒng)生產勞動為重點,但是還要面向未來,要有新的技術,傳統(tǒng)的勞動也包含創(chuàng)造精神,我們要弘揚這種精神。沒有創(chuàng)造精神,哪有古代中國人勞動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走向未來,走向世界,我們更要有創(chuàng)造性,更要有創(chuàng)造性精神,所以創(chuàng)造性人格是勞動教育培養(yǎng)的一個非常高的境界,甚至應把創(chuàng)造當作勞動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品格中的最高境界,最終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青少年。
首先,要厘清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關系如何。勞動教育是在勞動中進行的,如果離開勞動談勞動教育,那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勞動教育不是在書本上講勞動,不是在黑板上寫勞動,不是在電腦里玩勞動。勞動教育要在勞動實踐中進行,因此勞動教育最具有實踐性。有勞動就一定有勞動教育嗎?只勞動,沒有教育意義的存在,它是沒意義的。所以勞動和勞動教育還不能完全等同。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讓勞動走向勞動教育,就要讓教育體現規(guī)定性,讓它課程化,讓它實踐化,讓它能在勞動中產生文化的意義,成為一個文化意義建構的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意義的發(fā)展過程,這是勞動的文化層面。進入文化層面就是進入教育層面,它就產生了意義。當它產生意義的時候,勞動就有了教育意義。因此勞動不只是苦干、出力出汗,還要動手動腦,要和思考結合起來。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要強調體力勞動。當下腦力勞動文化知識學習過度,體力勞動沒得到重視,因此提出體力勞動為重點。但是除了針對性以外,它有沒有更深刻的含義?馬克思說“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社會上還有很多病毒,擾亂了我們的價值觀,擾亂了世界秩序。上文所提到的好逸惡勞,提到的不愛勞動和普通勞動者、糟蹋勞動成果,這是不是一種社會上的病毒?從某種程度來看,我認為這就是一種社會病毒。怎么防止社會病毒的蔓延?馬克思講可運用體力勞動,體力勞動是偉大的消毒劑。因此當下的勞動教育要堅持扭轉那種只是腦力勞動、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的勞動教育。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勞動教育,它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問題,勞動教育的載體是什么。載體就是課程,是它的活動指導手冊。勞動教育要走向課程化,課程關系到勞動教育的內容,要根據立德樹人來重新分析教育內容,構建我們的課程體系。課程要有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課時、教師等。但是勞動教育又不是一般的課程,可以說它是一種特殊的課程,這種特殊的課程在于它的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指的是勞動教育發(fā)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綜合性指的是勞動教育是更高層次上的綜合。課程綜合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普遍走向,勞動教育本身是綜合的,綜合了各個學科的知識,甚至涉及未來應該有的知識,它都存在課程里面。勞動課程是具有開放性的,開放性讓學生尋找到更廣闊的知識產生的渠道,在更加真實豐富的世界中學習。所以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包括它的情境性,都應該是勞動課程的非常重要的特點。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但是并不排斥勞動認知。因此《指導綱要》里提到,勞動周中以各種方式進行,包括勞模報告會、勞動知識的學習,這種勞動認知和我們過去的學科教學也是不同的,勞動課要跳出學科課程教學的那種思維方式。
其次,要逐步建構起勞動教育體系,且要形成一種機制。《意見》和《指導綱要》里提出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內容體系、評價體系等。學校有勞動課,小學低年級的勞動日,小學高年級到中學的勞動周,大學里的勞動月,我們所提到的各種勞動的形式,三大勞動的內容,這些都是體系的構成。在體系中,學生才能接受到全面的勞動教育,全面的勞動教育才能培養(yǎng)品格。如鄭州高新區(qū)艾瑞德國際學校構造了四個園:第一個叫校園,第二個叫田園,第三個叫家園,第四個叫生活園。四園勞動,四園聯(lián)動。四園聯(lián)動的機制是由四個方面來建構的:一是目標體系,二是課程體系,三是教學體系,四是管理體系。
再次,要真干。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品格形成,一定要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干,真實的勞動當中有形成經歷。這個經歷叫勞動經歷、實踐經歷。勞動經歷、實踐經歷,說到底是一個價值經歷,價值觀的形成需要在經歷當中來提取,然后進行價值定位。
最后,勞動品格離不開評價。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更熱愛勞動。最重要的是表現性評價和增值評價相結合,不要過多的結果性評價。我們要改造結果性評價,更多地使用表現性評價。通過評價,弘揚勞動精神,逐步形成勞動品格,最終實現勞動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