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輝,何展榮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在實施教育脫貧攻堅的背景下,為了較好地 解決四川“三州一市”45個深度貧困縣(市)環保人才緊缺問題,在“政策支撐,三定并舉,四方協定”的本土化人才合作培養機制下,學院對定向招收的三年制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采取“需求導向,校地合作,雙元培養”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來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取得較好效果,深得用人單位好評。
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深度貧困地區環境保護類專業技術人才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求進行調研、分析、總結。從調研結果看,要解決四川“三州一市”45個深度貧困縣(市)環保人才緊缺問題,采用定向招生方式招收一定數量的專科層次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學生,在高校經三年定向培養合格后,再回到定向單位上崗,是一個最好的選擇[1]。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德智兼修,崗能相適,技管并重”,具體內涵為: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基礎知識扎實,適應深度貧困地區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治理、環境評價、辦公室事務等崗位需求,具備較強專業技術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具有良好職業精神、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所謂需求導向,是指以四川省45個深度貧困縣域環境保護類專業人才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求,以及職業能力要求為導向,來確定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人才培養目標。經調查發現,其現實狀況是專業不對口、人員流失大、業務能力弱;從發展角度看,需求的人員數量多、要求專業程度高、關鍵能留得住;從職業能力要求看,需要的是能夠適應深度貧困縣域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治理、環境評價、辦公室事務等崗位需求,既會專業技術又懂行政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所謂校地合作,是指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與“三州一市”地方政府共同合作,通過簽訂甲方(定向培養院校)、乙方(定向培養學生)、丙方(縣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丁方(縣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四方協議”來共同培養深度貧困縣域緊缺的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人才。
一是辦學主體“雙元”[2],辦學主體是高職院校與委培單位或企業,雙方具有同等的作用,承擔相同的育人責任。校地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方主要負責課堂教學的實施和考核,委培單位及其所轄的企事業單位(如環境監測站)主要負責實踐教學的實施和考核,委培單位主要落實學生跟崗、頂崗實習的指導和考核工作。
二是學生身份“雙元”,學生具有雙重身份,一個是高職院校學生,按學校的教學計劃安排參與教學過程,接受學校的考核;另一個是委培單位的員工,在被高職院校通過定向招生錄取后,按合同約定參與委培單位或企業的實踐教學過程,在委培單位或企業的師傅指導下進行實踐學習,并接受考核。
三是教學過程“雙元”,在3年的學習期間,定向培養學生沒有寒暑假,是通過“工學交替”形式來完成校內理論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任務的。
四是學習成果“雙元”,定向培養學生完成校內學業,考核合格,可以獲取國家承認的專科畢業證書;通過校內理論培養和企業實踐培訓后,參加化學檢驗工、污水處理工、環境監測工等工種鑒定合格后,可獲得國家或行業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
“需求導向,校地合作,雙元培養”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以深度貧困縣域緊缺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充分調動學校、政府、企業和家庭的積極性,能夠為民族地區培養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環境保護類人才。
為了實現“德智兼修,崗能相適,技管并重”的本土化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分別與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和樂山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及其下屬的縣(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作為培養定向生的“雙元”主體,多次召開“深度貧困縣環境專業定向人才培養研討會”,一起探討課程設置,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著重突出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培養的針對性。
按照“突出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辦公室事務管理等崗位職業能力”的思路,從公共基礎教育模塊、專業教育模塊、綜合實踐教育模塊、素質拓展教育模塊四個方面來構建本土化課程體系。公共基礎教育模塊課程,注重工具性知識、文化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專業教育模塊課程,注重基本技能、職業技能培養;綜合實踐教育模塊,注重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素質拓展教育模塊,注重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職業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一是始終注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改革,將核心價值觀、職業精神、專業素養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聚焦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二是始終注重“本土化課程”開發,將四川“三州一市”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十分有用的川西高原生態環境、川西高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辦公室事務管理、公文寫作實務等課程納入雙方共同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
所謂工學交替,是指組織定向培養學生在學校與定向單位兩個不同的學習場合,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交替完成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過程[3]。
2018級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班80名學生的教學任務,是按照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來安排、落實、完成的。具體做法是:將1個學年分為4個學期,即第1學期、寒假學期、第2學期和暑假學期。作為辦學主體的“校方”,主要承擔道德與法律、毛中特概論、形勢與政策、創新創業指導、藝術教育、計算機信息技術、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礎教育模塊課程的理論教學工作,安排在第1-4學期;承擔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環境工程制圖CAD、環境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承擔儀器分析、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噪聲控制技術、水污染控制技術、環境監測、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環境影響評價等專業核心課程的課堂教學工作,安排在第1-5學期;承擔川西高原生態環境學、環境規劃與管理、化驗室組織與管理、應用文寫作、公文寫作實務等專業拓展課程的理論教學工作,安排在第3-5學期;承擔社交禮儀、口語表達技巧、人際交往心理、美術鑒賞、音樂欣賞、書法鑒賞、現代攝相技術等素質拓展模塊課程的訓育工作,這些課程與顯性專業課程有機協調統一,形成素質拓展培養體系,有助于培育德智體美發展全面、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安排在第2-4學期。公共基礎教育模塊課程的理論教學、專業核心課程的課堂教學、專業拓展課程的理論教學、素質拓展模塊課程的訓育工作均在我們學校內以“學”的形式完成。
作為辦學另一主體的“地方”,“三州一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具備師資和實踐條件的環境監測站、環保企業,或者學校依托的環保企業,主要負責協助學校專業指導教師完成環境監測綜合實訓、工業水污染控制技術實訓、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實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實訓、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實訓、噪聲控制技術實訓等綜合實踐教育模塊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這些課程是以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和實踐項目,注重培養實踐技能,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貫穿全學程,安排在第2-5學期。綜合實踐教育模塊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安排在環境監測站、或環保企業以“工”的形式完成。
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班的學生今后從事辦公室工作的較多,對于職業能力的要求,定向單位將公文寫作能力排在除專業能力外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排在并列第二位,協調溝通能力排在第三位,為此,除了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外,特意專門增加了“辦公室事務管理”課程,內容涉及辦公室環境管理、公務接待、信息管理、公文管理、會務與活動管理、日常事務管理、領導活動安排、人力資源管理、應急事件處置等,聘請實戰經驗豐富的四川康弗倫斯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授課,安排在第3學期。
作為委托培養單位的“三州一市”45個深度貧困縣(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其所轄的企事業單位(如環境監測站),主要負責落實環境監測跟崗見習、工業水污染控制技術跟崗見習、川西高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跟崗見習、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跟崗見習、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跟崗見習、噪聲控制技術跟崗見習、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辦公室事務管理跟崗見習、頂崗實習等綜合實踐教育模塊課程的指導和考核工作,安排在每個寒假學期和暑假學期。跟崗見習、頂崗實習等綜合實踐教育模塊課程與定向崗位結合緊密,讓學生在委托培養單位指導下以“工”的形式完成。
為了讓定向培養學生,更好地適應深度貧困地區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崗位需求,我們在2018級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班,推行1+X證書教育制度,強化崗位職業技能培養。具體做法:
一是科學定位“X”的涵義[4]。1+X證書教育,就是讓定向培養學生在獲得專科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方面的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的定向培養生完成規定學業后,要回到深度貧困縣從事環境監測、環保執法、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崗位工作;地處四川西部高原的深度貧困縣,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工業基礎薄弱、生態基礎脆弱,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水質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為此,我們把“X”的涵義定位為水環境監測工、大氣環境監測工、污水處理工等3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二是主動對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把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定向班的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目標,與化學檢驗工、污水處理工、環境監測工等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標準相對起來,保持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的一致性。
三是貫通融合“X”培訓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如果涵蓋“X”證書要求的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就不再另搞“X”證書培訓;如果沒有涵蓋培訓內容,就通過綜合實踐模塊課程加以補充、強化和拓展,做到“X”培訓內容與課程的教學內容相互融合。
四是同步實施“X”培訓過程與學歷教育過程。統籌安排“X”證書培訓和學歷教育的教學內容、實踐場所、組織形式、教學時間、師資,同步實施考核與評價,做到X證書培訓與專業教學過程的一體化。
五是互相轉換學歷證書與證書培訓的學習成果。獲得學歷證書的學生在參加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時,可免試部分內容,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學生,可以兌換學歷教育的學分,免修相應課程或模塊。
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按照“需求導向,校地合作,雙元培養”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校地雙方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以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在校地兩處一年四學期實施課程教學、1+X證書教育銜接融通方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注重本土化課程開發、突出雙元制辦學主體、加強職業性技能培養。這樣,能較好解決深度貧困縣域緊缺人才用得上、干得好的針對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