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淮
(蓬溪縣政協,四川 蓬溪 629100)
蜀中遂寧,人文蔚起,潛心著述之士,代不乏人,被譽為“風教重地,文獻名邦”。從秦漢至清末兩千余年間,名人輩出,著述如林,但地方志記載多有闕漏,且零散不備,致使檢索困難。編者不揣固陋,謹依據《二十五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遂寧縣志》《蓬溪縣志》《射洪縣志》《宋代蜀人著述存佚錄》《清代蜀人著述總目》、各鄉鎮志及遂寧各姓族譜等各種傳世、出土文獻和數據庫,全面考訂遂寧市(射洪市、船山區、安居區、蓬溪縣、大英縣)古代各類著述,撰成此文,以期能對巴蜀文化及地方文獻研究者,有所助益。著述按照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編排,收錄民國以前今遂寧市籍作者之著述和外籍作者關于今遂寧市地域之著述。方志、族譜,下限延至民國。家譜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譜)之一,故據目力所及,擇要選錄,用以弘揚傳統文化、保存鄉邦文獻。然典籍浩繁,翻檢難周,掛漏錯訛,在所難免,敬祈方家郢政。
《易解》,宋遂寧馮正符撰。正符,字信道,神宗熙寧九年(1076)進士,授蜀州晉原(今崇州市)主簿。此書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百八十二、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錄,今佚[1]。
《易義》,宋遂州劉緯撰。緯,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進士。此書見《經義考》卷十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百八十三,今佚。
《大易象數鉤沉圖》三卷,宋遂寧楊甲撰。甲,字嗣清,遂寧人,著名學者,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進士,授文林郎。未得大用,退居遂州靈泉山中。有聲名于時,頗為清議推重。此書今存,收入《道藏》洞真部靈圖類。
《周易疏解》,明遂寧李實撰。實(1597—1674),字如石,別號鏡庵,遂寧人,晚年占籍長洲。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理學家、語言學家。李實早年在家課館從教,崇禎十六年(1643)中進士,授長洲(今屬蘇州)知縣,有政聲。順治二年(1645)辭官,居長洲上清江,杜門著書,精研小學、經學及佛老雜學等。其事跡載于《吳郡甫里志》《蘇州府志》《遂寧縣志》等。子李仙根,清代順治榜眼;后裔李秉德,清代宮廷畫家。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易字學》,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易經發微》,明遂寧曠騰霄撰。騰霄,字子龍,號百泉,受《易》于新安劉溪洛先生。舉嘉靖辛卯鄉試,不干仕進,日以進德立言為務。撰有《百峰文集》《鹿園漫稿》《兩峰唱和集》。兩峰者,謂席上珍也,號九峰,為騰霄外祖父。又有《太極圖說》《易經發微》諸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太極圖說》,明遂寧曠騰霄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易學驗來錄》一卷,清代射洪楊甲仁撰。甲仁(1640—約1719),字乃所,一字乘剛,號愧庵,四川射洪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歲貢[2]。其先祖以楊澄、楊最父子最為著名,《明實錄》和《明史·列傳》有記載。此書見嘉慶《射洪縣志》卷十七、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讀易管見》一卷,清代射洪趙燮元撰。燮元,字衡軒,射洪人,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科舉人。任云南永平縣令,除盜息獄,頗有政聲。學識過人,主講金華書院,多所培植,有功后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載《讀易管見》一卷;光緒《射洪縣志》卷十六《藝文志》載《讀易管見》二卷。
《周易郛說》三卷,清代射洪趙遠熙撰。遠熙(1813—1889),字琴山,射洪人。道光丁酉(1837)舉人。其父趙燮元宰云南永平縣,隨任佐治三年,父喪,遵囑葬父于永平,服闋歸里。咸豐乙卯(1855),胞弟被案株連,邑令伺隙羅織,遣戍山西翼城安置。十九年后,左宗棠節制陜甘,始獲昭雪。光緒甲申(1884),滯晉二十九年,得友人資助返川。此書一作《述周易郛說》六卷,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周易說解》一卷,清代射洪趙遠熙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錄。
《易學探源》二卷,清代蓬溪鐘瑞廷撰。瑞廷(1805—1884),字微垣,號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縣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授中書科中書。辭官隱居,拜蜀中學者劉沅為師,盡其所學。光緒十年(1884)卒,年80歲。學行已載《蜀中正學篇》。事跡載光緒《蓬溪續志》卷三、卷四,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易學探源》著錄于光緒《蓬溪續志》卷四,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今存同治十年(1871)刻本,南開大學圖書館藏。
《易象顯微》十卷,清代蓬溪鐘瑞廷撰。光緒《蓬溪續志》卷四、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錄。今存光緒九年(1883)紅雪山房刻本,南開大學圖書館藏。
按:光緒《新修潼川府志》、道光《蓬溪縣志》載:元代大德八年(1304)甲辰探花、吏部尚書、丞相蒲謙益撰有《易徹》,實誤。據《順慶府志》《南充縣志》載,蒲謙益,今四川南充市嘉陵區人,宋乾道進士。此可參見拙文《元人蒲謙益科第官職辨》。
《詩解》,宋遂寧馮正符撰。此書見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百八十三、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今佚。
《詩考》一卷,清射洪楊芳春撰。芳春,字仲芬,號曉溪,射洪庠生,性孝友,人名其地為“孝子村”。所著《日錄》等書,多理學精語,甘肅通渭牛樹梅(1791—1875)嘗稱許之。入祀鄉賢。光緒《射洪縣志》卷十一有傳。射洪舉人胡文魁《楊孝子傳》云:“后以羸疾卒,年三十七。著有《四書日新編》《內省日錄》《讀禮饜心錄》《詩考》《家范》,文集數十卷,先生之侄光普募刻行世。”此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錄。
《春秋得法志例論》三十卷,宋遂寧馮正符撰。《輿地紀勝》卷第一百五十五《遂寧府》載:“馮正符,著《春秋得法例》,弟正雅、正卿,入元符上書黨籍。”此書今佚,見《郡齋讀書志》卷一下,《直齋書錄解題》卷三,《玉海》卷四十,《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三,《蜀中廣記》卷九十一,《國史經籍志》經類,《經義考》卷一百八十。李燾有跋,收入《宋代蜀文輯存》卷五十三。
《元山春秋論》一卷,明遂寧席書撰。書(1461—1527),字文同,號元山,四川遂寧人。《明史》卷一百九十七有傳。弘治三年(1490)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該書亦稱《春秋論》,《授經圖義例》載:“《元山春秋論》一卷,席書。”明代著名學者胡纘宗為該書作序曰:“纘宗守潼川之明年,行縣至遂寧,之又明日,往拜元山席子。坐定,與求圣賢經傳而論古今是非得失,乃及《春秋》。”《萬卷堂書目》《千頃堂書目》《經義考》等書著錄。
《麟經解義》,明遂寧黃崋撰。崋(1502—?),字秀卿,號梓谷,明遂寧人,工部尚書黃珂次子、女詩人黃峨之兄。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任戶部主事,轉郎中,督餉有功,授松江知府。歷江西副使,升江西布政使,進光祿寺卿。為人端嚴正直,以道學為己任。尋告歸,倡明道學,激引后進甚眾。后卒于家,葬遂寧樓子溝。《遂寧縣志》有傳。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春秋疏解》,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春秋字學》,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春秋杜注疏》,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禮記疏解》,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禮字學》,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讀禮饜心錄》二卷,清代射洪楊芳春撰。芳春,事跡已詳前。此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光緒《射洪縣志》卷十六《藝文志》著錄。
《孝經注解》,清代射洪謝紹伯撰。紹伯,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恩科舉人,豐都縣訓導。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光緒《射洪縣志》卷十六《藝文志》著錄。
《孝經音注》一卷,清代蓬溪鐘永定撰。永定(1842—1929),字子安、止庵,鐘瑞廷第三子,清代蓬溪縣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曾任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幕僚。后主講中江、三臺、蓬溪諸書院,培育人才甚眾。卒年八十八歲。民國本《蓬溪近志·行誼·鐘永定傳》云:“論者謂為近數十年名德巨儒,非僅鄉邑善士云。”[3]詩五首收入光緒《蓬溪續志》卷四。文三篇收入光緒《蓬溪續志》卷四,民國《蓬溪近志》卷一三。事跡載光緒《蓬溪續志》卷三,民國《蓬溪近志》卷四。此書又名《孝經便俗音注》,今存,署“蜀北鐘永定集刊”。
《論語解》,宋遂寧馮正符撰,今佚,見清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中庸集說啟蒙》一卷,明射洪謝東山撰。東山(1506—1586),字陽升,號高泉,射洪縣太和鎮城南謝家壩(今城南王爺廟村)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授兵部主事,后遷郎中,累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博雅好古,為人灑落。經歷仕宦20年,頗負名望。
《四書實解》,明遂寧余瑋撰。瑋,字璞夫,一字樸夫,號方山,進士余本實子,隨宦京師,未弱冠即從內江劉五清瑞講求理學。寄其友人曰:“大丈夫當生有益于時,死有傳于后,不止一第為榮也。”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九,舉于鄉。與楊名游,得聞陽明良知之傳。明代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席書撰有《祭余舉人樸夫文》,載《元山文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四書略解》,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四書字學》,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四書晚解》,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四書纂要》,清代遂寧彭王垣撰。王垣,遂寧仁里鎮人,字君藩,號覺山。生而穎異,通諸子百家,為文數千言立就。康熙二年(1663)舉人,任順慶府教授。文華殿大學士張鵬翮之師。事跡載乾隆五十二年《遂寧縣志》卷六、卷八,《錦里新編》卷七。此書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八三、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四書大成》一函七冊,清代遂寧張鵬翮鑒定,歸安沈磊、錢塘陸階纂訂。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遂寧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卒謚“文端”。清代第一清官,其家族在清代興盛兩百年左右,世稱“清代蜀中第一家”。清代康熙年間徽州府婺源縣生員詹元相《畏齋日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四輯,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云:“本朝歷來好官亦聞有,近來萬民所瞻仰則郭公秀(琇)、彭公鵬、張公鵬翮三人耳。張公鵬翮,不聽人情,不愛一錢。識者謂,自有明以來一人而已。”《清史稿》卷二七九有傳。張鵬翮時任浙江巡撫,對該書鑒定并序。今存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武林書坊梓行。開本宏闊,刊刻精美,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四書日新編》八卷,清代射洪楊芳春撰。芳春,事跡已詳前。此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光緒《射洪縣志》卷十六《藝文志》著錄。
《古本大學集詁》一卷,清代射洪劉國翼撰。國翼,字輔堂,射洪人,好學耽道,著有《古本大學集詁》,籌荒、練團、守寨等議,俱有可采。子劉光謨,督學張之洞調尊經書院肄業。生平載光緒《射洪縣志》卷十一。該書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錄。
《學庸貫義》,清代蓬溪張昌澤撰。昌澤,清代蓬溪縣西鄉(今大英縣)人,字沛六。嘉慶五年(1800)恩貢生。貫通經史,開別墅于會川,教授生徒,從者如云,人稱“會川先生”。卒年七十一,祀鄉賢祠。見道光《蓬溪縣志》卷十一、卷十二、卷十六。道光《蓬溪縣志》卷十六、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錄。
《六經圖》六卷,宋遂寧楊甲撰、毛邦翰補。甲,事跡已詳前。此書今存,見《中興館閣書目》經部,《輿地紀勝》卷六十一,《玉海》卷四十二,《宋史·藝文志》經類,《經義考》卷二百四十三。《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五作七卷。今存六卷本,收入《四庫全書》五經總義類。《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國書總目》卷八載有六卷清禮耕堂刊本。
《五經實解》,明遂寧余瑋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五經標題詳解》,清遂寧張問安編輯。問安(1757—1815),字悅祖、季門,號亥白,四川遂寧人。為張鵬翮玄孫、張顧鑒長子、張船山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例授教職不就,云游山川。曾主講華陽書院、溫江書院,多有成就。事跡載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八七、光緒《遂寧縣志》卷四之下、《國朝全蜀詩鈔》卷二十二。此書有嘉慶丁卯年(1897)刻本,系萃經堂系列叢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
《五經纂》二十卷,清遂寧蒲如川撰。如川,字活源,同治間歲貢。少樸誠,授書必究本源,凡事必求實踐,無有怠志。射洪舉人胡文魁,一見傾倒,作序贈之。撰《五經纂》二十卷、《感懷集》一卷。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民國《遂寧縣志》卷五著錄。
《蜀語》一卷,明遂寧李實撰。實,事跡已詳前。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吳語》一卷,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六書偏旁爻》,明遂寧李實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龍溪千字文》一卷,清蓬溪鐘永紹撰。永紹(1839—1903),字子價,一字子介,鐘瑞廷長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恩貢。勤于著述,善詩文。事跡載民國《蓬溪近志》卷四。《龍溪千字文》又名《駢語千字文》,著錄于民國《蓬溪近志》卷一三。
《續千字文》一卷,清蓬溪鐘永定撰。永定,事跡已詳前。《續千字文》,一名《續駢語千字文》。民國《蓬溪近志》卷一三著錄。
《砭俗韻言》一卷,清蓬溪鐘永定撰。永定,事跡已詳前。民國《蓬溪近志》卷一三著錄。
《駢語千字文注釋》,清蓬溪鐘永顯撰。永顯(1848—?),字子良,詹事府供事。
《續千字文注釋》,清蓬溪鐘永顯撰。光緒《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經籍志》著錄。
《六書經義淺說》,清末射洪劉光謨撰。光謨(1846—1916),字文卿,國翼子,射洪縣洋溪鎮高石橋(今洋溪鎮岱欽橋村岱)人。方志學家。光緒元年(1875)歲貢,入尊經書院學習十年,潛心治學,研究經史,自謂“目覽三萬卷,家藏八百部”。后任尊經書院齋長。曾在自貢、合川等地的書院任教多年,晚年回鄉,繼續教書并整理校刊著作,參加了光緒《新修潼川府志》的編纂。見光緒《射洪縣志》卷十六、《清人別集總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