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姜大為
(中南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武漢 430074)
為穩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早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便提出二十字的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解決好“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鄉風文明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分為四個方面: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1]。鄉風文明對鄉村振興而言,既是重要目標,又是其內在靈魂,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發展動力與方向[2]。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不斷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與關鍵是村民,村民是鄉村文化的直接創造者。鄉風文明的建設目標與要求便是對鄉村文化的整體性改善與發展,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內在靈魂。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容與路徑具有多樣性。張國民等指出鄉風文明建設具有系統性特征,既有發展環境的適應性,又有蘊含內容的開放性[3]。唐興軍等認為在鄉風文明的建設中喚醒鄉村社會結構中潛在的文化要素,以體現村民的主體性,其重要路徑便是文化的嵌入[4]。尤其在民族村落,異文化的嵌入型發展條件得天獨厚。黃昕等強調鄉村網絡社會資本的培育,通過自上而下和平等交互的縱橫結合的路徑推進鄉風文明建設[5]。姜姝則關注于鄉村道德焦慮層面,以制度文化供給為路徑,重構鄉風文明制度[6]。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多元化推進,多方主體共建,實現鄉村整體性共享的局面。張文君指出發揮鄉村基層學校的教育功能有利于鄉風文明建設[7]。林聚任、黃建新等探討了新型鄉村社區建設、鄉村書法實踐多種發展模式與鄉風文明建設的互動機制[8-9]。鐘秉樞等提出用體育的力量可以推進鄉風文明[10],周玲和高維指出區域文化與鄉土文化教育對鄉風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11-12]。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起始與著落點都在村民,主體性與自發性的促動,不僅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長久之計。
石橋坪社區位于湖北省巴東縣城南一百公里處,是辛亥革命元勛鄧玉麟將軍的故鄉。近年來,石橋坪社區先后打造了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被省民宗局授予“湖北省民族團結示范社區”,獲得“湖北旅游名村”及“恩施州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石橋坪社區黨支部始終以“強核心,重基礎,辦實事,凝人心”為宗旨,大力宣傳文明社區創建工作,使創建活動深入人心。2015年石橋坪社區進行“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全社區共計掛牌150家星級文明示范戶①;相繼完善社區標志性建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石橋大舞臺尾期工程。2016年社區成立老年人活動中心并打造省級農家書屋示范村;結合“六城”同創,大力開展全社區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制定新《村規民約》。2017年新建玉麟廣場文化長廊,建扶貧安置房一處,27戶(84人)貧困人口入住;開展最美家庭及石橋人評選等活動。2017年11月,石橋坪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社區”稱號。
湖北省恩施州野三關鎮石橋坪社區,通過創建全國文明社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為促進民族村落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實踐經驗。
自十九大召開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石橋坪社區通過積極強化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以爭創“全國文明社區”為目標導向,將文明社區創建活動轉化為促進村級經濟發展的磅礴動力,積極促成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兩好”局面,有力推動了區域鄉風文明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順應廣大村民對文明鄉風、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石橋坪建設文明社區這一模式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行為的基礎。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力度植根于村民對鄉風文明建設重要性認識的深度。石橋坪因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地理位置,注重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村民整體性的文明意識。社區居委會通過強組織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工作交流會制度和區情、民情調研制度,開展了黨員結對活動,傳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社區旅游發展組織將玉麟廣場文化長廊打造成精神文明宣傳陣地,進行廣泛宣傳和動員;社區黨支部針對掃黑除惡,掃黃掃非,以村小組為單位,采用“屋場院子”的本地特有會議形式召開全體組民會議,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社區居民自發開展“最美家庭”、“最美石橋人”評選,2017年選出“最美家庭”13戶、“最美石橋人”18人,星級文明戶增加到250戶。社區居委會在文化長廊制作展牌,宣傳好人好事,讓居民產生看齊意識,大操大辦、賭博打牌、封建迷信等陋習已經淡出社區居民視線,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居民熱情,強化榜樣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文明意識,文明鄉風已逐步形成。
石橋坪將當地特色文化嵌入旅游產業,不僅為鄉風文明建設打下牢固的物質基礎,也是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根據華中科技大學對石橋坪社區編制的規劃,社區依托將軍故里紅色文化、天生石橋等自然風光以及民間文化傳承,打造鄉村特色旅游產業。村民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耕作和走地雞、跑步豬等喂養方式。全社區共種植銀杏1100畝,山胡椒686畝,桂花300畝,核桃80畝,復習葡萄50畝。可供游客采摘品嘗的時令果蔬品種繁多,產出相對豐富,有40畝大棚蔬菜水果,500畝有機蔬菜,50畝貝母,還有10畝花木苗圃園。在住宿休閑方面:現有5家農家樂,其中五星級農家樂與四星級農家樂各1家,尚有18家正在籌建中,住宿餐飲年接待能力可達到30萬人次以上,能發揮較好的旅游服務功能。社區積極“推動文化傳承一家人”活動。居民鄧阿姨,2012年被命名為野三關鎮民族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2017年8月,受聘于恩施女兒城表演撒爾嗬,2017年獲得石橋坪“文化傳承一家人”稱號。截止2018年,文化傳承一家人已發展到八人。她領文化一家人自編自導自演,傳承形式多樣的土家文化:土家撒爾嗬、蓮湘舞、獅子舞、花鼓燈、采蓮船、肉連響、薅草鑼鼓巷等。文化傳承一家人多次組織節目,在家門口迎接到訪的游客,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業展現給游客。將地域性人文與自然文化結合,嵌入本土經濟產業發展,使得產業興旺,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區域民族文化的保護內涵,不僅僅在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鎮化率的提升與城鄉通道的疏通使得更多的鄉村地區開始發揮自己的本土“文化優勢”。地域文化的嵌入使得民族文化資本化的同時,也使得其進一步“真實化”。即是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真實性,進一步傳承本民族文化,在保護的同時不斷推動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這也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文化資本,筑牢鄉村文明建設的基礎。
在落實經濟區域發展的同時,石橋坪社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規民約,為社區集群行為制定了新的《村規民約》:崇尚科學,不封建迷信。孝老愛老,不薄養厚葬。遵紀守法,不無理取鬧;鄰里團結,不扯皮拉筋;安全生產,不違章作業;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勤勞致富,不好逸惡勞;誠實守信,不見利忘義;保護環境,不亂扔亂倒;支持公益,不借機斂財。石橋坪社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社區志愿服務,強調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重要性,注重民俗文化與傳統節慶日函育文明的價值,發揚優秀本土價值觀念,社區居民培育了良好的村風、民風。社區居民移風易俗,凡每戶進行紅白喜事,需出示農村家庭操辦“紅白喜事”告知書,針對酒席、公眾通道、鞭炮垃圾分類做出告知處理;加強村容村貌整治,設立社區清潔工崗位,積極倡導垃圾分類處理,共建鄉村的綠水青山;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講衛生為榮,不講衛生為恥,積極開展文明衛生村建設,規范社區居民環境衛生行為,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在社區范圍內,改善舊習慣,樹立新觀念,營造良好風氣,鄉風文明得到整體性的提升。
提供有力公共文化服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不僅為居民提高整體凝聚力,還極大刺激了地域文化的發展,為社區文化的塑造提供了強勁載體。石橋坪社區在文明社區的創建過程中,不斷健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修建了位于村中心的文化活動廣場,其面積有4000平方米;現有300平方米的“石橋坪大舞臺”,5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12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建有100平方米的農家書屋,圖書一萬本;積極倡導有益文化活動,因勢利導,利用大家喜愛廣場舞的特點,舞臺配備了LED大屏幕和音響設備,每晚有150多人參加廣場舞等全民健身活動;每逢節日,社區居民跳起擺手舞、竹蓮響,唱響了“四老逛石橋”“桃花源夢圓”等本土傳統歌曲,展示社區優良精神風貌。與此同時,文化廣場活動還集中接待外來游客、游玩拍照、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每年承辦大型活動達到20多次①。石橋坪通過不斷完善文體陣地,促進社區居民的的全面發展,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不斷豐富社區文化生活。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可提振村民的精氣神,有助于提升民族村落村民自身的文化自信與道德文化水平以及追求美好新生活的認知,直接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村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泉[2],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石橋坪社區通過創建全國文明社區促動鄉風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為民族村落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的實施都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
產業興旺的重要驅動力與資源是文明,文明鄉風使得民族村落特色產品蘊含異文化內涵的標簽,為民族文化產品營造品牌效應,融合文化、旅游、農業,實現多元產業的繁榮發展。石橋坪深入推進特色旅游產業發展,作為壯大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將紅色文化、撒爾嗬與天生石橋等自然風光結合起來,使自然資源、歷史傳統,民俗特色與文化基因相互滲透,合力打造“美麗將軍故里”。穩步推進科學化產業發展,因地制宜調整產業,形成一長兩短結構,以旅游民宿、銀杏種植以及加工為長期收益產業,以葡萄、四季水果、草莓、貝母種植和生豬、山羊養殖為短期收益產業,讓村民收入穩步提升。
培育文明鄉風是構建生態宜居美好家園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人們生態信仰和習慣形成的基本條件。石橋坪重新設立《鄉規民約》,規范村民自我,約束村民集群行為,樹立新時代的石橋坪榮辱觀。整治村容,注重社區公共衛生。社區改造星級廁所,建旅游接待中心一棟,社區到戶公路到達95%,社區農戶特色民居改造達到98%;實現村落2900平方米的庭院美化,村莊整體綠化率達95%;道路硬化達到98%;寬帶入戶接通率達到60%;安裝路燈36盞,實現了夜間亮化;建成集中供水池兩個,解決了97%的農戶用水難題①;積極投入村容衛生整頓,實現了垃圾集中清運處理;居民生活設施齊備,環境變得清靜亮麗,變成了花園式特色民居,將社區打造成宜居樂園。
鄉村振興的基礎是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隨著社會轉型和變遷、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新時代的鄉村治理仍舊面臨著舊時鄉村陋習與越軌失范行為的挑戰。石橋坪通過全國文明社區的創建,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不斷健全本地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通過石橋坪當地特有“屋場院子會”,作為維護鄉村公平正義、保持社區和諧穩定的重要形式;在文化廣場和“舞臺附近”打造安置點特色小吃一條街,借助民族文化和特色旅游帶來的便利,在巴鶴公路及大清公路沿線選擇適宜位置打造以銷售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的特色攤位;社區重點解決易地搬遷對象的就業創業,并引導石橋坪社區產業穩定發展,為實現石橋坪本地鄉村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有力保障。石橋坪不斷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增強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鄉風文明的建設在不斷充裕村民精神生活,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的同時,形成極具區域特色文化吸引力的源頭,使得旅游業、特色農業以及民族文化產業繁榮,為村民帶來了極大的經濟紅利,為物質生活的富裕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石橋坪社區從民族村落實際出發,依托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和地域產業資源,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在積極保護村落優質傳承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將歷史、民俗、紅色文化、本土產業融合創新,使得文明鄉風滲入每一個角落。文明是石橋坪優良傳統的根本,文明鄉風是石橋坪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鄉風文明建設是石橋坪繁榮興旺的內在源泉。石橋坪以全國文明社區的稱號,緊跟新時代發展步伐建設美麗鄉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積極推進民族村落鄉風文明建設,有力促動民族村落鄉村振興。
注釋:
①文中所有社區具體統計數據均來自2019年5月野三關鎮石橋坪社區居委會調查收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