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她是一個如梅般的女人,既有梅的香氣也有梅的傲骨;她是抗日烽火中的戰地記者,見證了一代“飛虎”傳奇;她是走上美國政壇的第一位華裔女性,被譽為“鋼鐵蝴蝶”;她曾被評為全美7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被美國8位總統委以重任;她是美國各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是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座上賓……她,就是陳香梅。
01
陳香梅1925年6月出生于北平的名門世家。家中6個姐妹,她排行老二。父親陳應榮是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母親廖香詞曾在英國、法國、意大利學習音樂和繪畫,會說6門外語。
1937年,七七事變后,她隨全家流亡到香港,因經濟拮據,過得困苦不堪,而她母親的病逝,更是給了這個家庭沉重一擊。
廖香詞病逝時年僅45歲,但她的觀念和睿智,卻影響了女兒陳香梅的一生。
有一次小香梅在母親面前說了一句窮酸表兄的壞話,沒想到母親嚴厲地說:“淑女應該宅心仁厚。一個人的出處和成就都是次要的,要緊的是能把握人生的真義。”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占領,陳香梅的父親又遠在美國任職,姐姐在外讀書。她意識到香港不宜久留,以和她年紀毫不相稱的勇氣,帶著妹妹們離開香港,開始逃亡之旅。
她們跋涉幾千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經澳門、廣州最后輾轉到了昆明。
將妹妹們安頓好以后,在美國的父親聯系上了她們,要姐妹六人都去美國學習,只有她拒絕了。她說:“我不能在祖國受難時離開,我要工作,要盡我對祖國的責任。”
她先是入讀嶺南大學,后因才學出眾,19歲就被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聘用,成為中央社的第一位戰地女記者。
因為這份工作,她遇到了此生摯愛。
二戰期間,陳納德組建并帶領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飛虎隊),飛越艱險的“駝峰航線”,與中國軍民一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寫下了一段美中并肩作戰、民眾互助互愛的歷史。
他們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
有一次,陳香梅被派去出席記者招待會,但青澀而緊張的陳香梅,在記者招待會上并沒有機會向陳納德提出問題。就在她轉身將要離開會場的時候,陳納德卻主動叫住她,寒暄了起來。
原來陳香梅的姐姐陳靜宜,正在美國十四航空隊當飛行護理,而她們的父親陳應榮時任中國駐美外交官,與陳納德將軍是故交,飛虎隊員到中國的簽證也都是他協助辦理的。
那年陳香梅才19歲,而陳納德已經51歲了。
隨后的幾次訪談,讓她離陳納德本人越來越近,兩人從職業的關系發展出私人的友誼。陳香梅回憶說:“這是我們心靈相融、默契的開始,這種默契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結束。”
02
1945年的夏天,勝利近在咫尺,蔣介石授予陳納德中國最高勛章,他成了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國人。
當年8月,陳納德離開之時,陳香梅趕來和他道別,他們互相望著對方,手緊緊握在一起,遲遲不肯分開。
他突然抱住了她,然后彎下腰,深情地吻著她。她雖然不知所措,卻享受這突如其來的幸福,一切水到渠成。她清晰地聽見了他那堅定的話語:“我會回來的!”
在美國期間,陳納德與長期分居的妻子離了婚,4個月后再次回到中國,回到陳香梅身邊。
那個年代,嫁給外國人會飽受非議,更何況,陳納德比她大了整整32歲!在當時來說,這段大膽的異國忘年戀,是世俗所不能夠容忍的。可陳香梅畢竟不是尋常女子,面對真愛竟毫不怯懦。
從1944年相識到1947年12月底,他們的這段感情才終于得到了親人的祝福。
他們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她披上了白色的婚紗,他穿上了美國空軍中將的軍服,在1000朵白菊花的花架下,互相承諾終生相守。
陳納德用繳獲的日本軍刀切開大蛋糕,賓客們紛紛舉杯祝賀。
這場婚禮是當年最具轟動性的大新聞,中美各大主流報紙都報道了此事,還刊登了兩個人深情擁吻的照片。
1949年2月和1950年3月,陳香梅生下了兩個女兒。
遺憾的是,他們的愛情,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注定無法偕老。差32年,就意味著,她不得不面對先和他說再見的那一天。
1958年7月,陳納德因癌癥離開人間,享年67歲。
在極度的悲痛中,陳香梅寫了一首《雪》,作為對丈夫陳納德的祭禮:
有一個人,和我度過許多個冬天;
有一個人,和我度過許多個雪天。
冬天去了又來,
雪天來了又去,
可是那個人一去不回。
一去不回!
……
03
那年陳香梅才33歲,還帶著一雙未滿10歲的女兒。為了維持生計,她到處找工作。1959年,她開始在喬治城大學主持機器翻譯的研究,白天工作,晚上教中文和讀書。

陳納德與陳香梅

陳納德夫婦與女兒
在很忙碌的情況下,她竟然還完成了一本《中英文簡繁字字典》,于1961年出版。這是第一本介紹簡體字的中英文字典,之后被美國各大學采用多年。
身在異鄉的單親媽媽,她的風姿絲毫不減,隨著歲月的沉淀,變得更加美麗動人。陳納德去世后還不到一年,就有好幾個人向她求婚。那些人對她說:“安娜,你一個女人住在華盛頓,怎么應付得了?讓我來照顧你吧。”而她卻總是笑著回應:“我要葬在阿靈頓軍人公墓陳納德將軍的身旁,不能改名換姓。”
她此生不愿再嫁。她常說:“飛虎精神,就是勇敢、勇猛、膽大、擔當。”
她時常懷念丈夫,在情感無處宣泄之時,就把自己與陳納德的愛戀寫成了書——《一千個春天》。這本書在紐約出版后大熱,一年之內就銷了20版。這本書還成為了1962年《紐約時報》書評上的十大暢銷書之一。
陳香梅總是懷有常人沒有的勇氣,在隨波逐流的時代,她選擇逆流而上,保持自我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獨立。
她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她曾勇敢地在陌生國度重新出發,再一次,她勇敢地進軍美國政界和商界。
1963年,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的華裔。
1964年,她開始進入華人參政的主流社會。
1970年,她成為美國航空公司第一位女副總裁,并加入美國大銀行,成為第一位亞裔董事。
1972年,她被選為全美7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從肯尼迪到克林頓,美國先后8位總統都對她委以重任,她參與并見證了眾多重大的歷史時刻。
而她在美國獲得榮譽和地位之時,并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的女兒。她不止一次地說過:“不管我手中持有何國的護照,血管里流著的是中國人的血。”她在白宮里“穿旗袍講中文”,她的名言就是:只要中國人能揚眉吐氣,我心愿已足。
1980年,陳香梅作為里根的親善大使訪問北京,在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上,鄧小平將她安排在第一貴賓席,位在美國參議員史蒂文斯之前。
鄧小平風趣地說:“陳香梅女士坐第一,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因為參議員在美國有一百個,而陳香梅,不要說美國,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個。”
04
她一直關心著兩岸關系的發展,是她最早向臺灣當政的蔣經國傳遞了大陸方面開放兩岸探親的建議,促成了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規定在蔣經國去世前夕出臺。
1989年12月,在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之時,她毅然率領了一個龐大的臺灣工商界投資考察團抵達北京。之后不久,臺灣當局正式開放了對大陸的商務活動。
陳香梅為中國做的還遠不止這些。她還十分關心中國教育問題,認為教育是立國強民之本:“有好校長就有好教師,有好教師就有好學生,有好學生就有好公民,有好公民就有好社會,有好社會就有好國家,有好國家就有和諧幸福生活。”
早在1984年,陳香梅就開始在中國設立專項教育基金,支持在艱苦條件下堅持辦學的教師和優秀學生。20多年來,她多方奔走籌集資金,設立了“陳香梅優秀校長獎”“陳香梅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共獎勵支持了670余位在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一線鄉村教師。
1999年,她啟動了“香梅千校工程”,支持西部貧困地區發展教育。2010年,85歲高齡的陳香梅,成立了“陳香梅公益基金會”,她希望基金會能支持那些能夠快速回饋社會的項目。
幾十年來,她一直是中國領導人的座上賓。2015年9月2日,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幫助和支持中國抗戰勝利的國際友人頒發紀念獎章,90歲的陳香梅獲此殊榮。
在為中國教育盡心盡力的同時,她百忙中拿起筆,寫下歲月滄桑。她著有《往事知多少》《留云借月》《一千個春天》《陳香梅的散文與詩》等中英文著作40余部。
她還抽時間給香港的《文匯報》《大公報》等寫專欄,她說:“我這支筆從來沒有生過銹,我對世界始終充滿關懷。”
到了92歲高齡,她依然精神抖擻,充滿活力。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永遠不會退休。”
2018年3月,陳香梅在華盛頓家中去世,享年94歲,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我們今天追憶陳香梅,既點贊她對中美兩國的付出與貢獻,贊賞她對愛情與事業的執著,更感慨于她在時代變遷與個人際遇中表現出來的堅強、智慧、膽識、毅力。
陳香梅經歷過的那些戰亂和分離的歲月離我們日趨遙遠,但她的名字和那些傳奇的故事,會永遠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