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風君

做飯是一種藝術,也是美好的生活態度。會做飯的人,總是自帶一種柔和的光芒,對待他人、對待生活也格外認真。
人在異鄉舉目無親的時候,總盼著能吃上一口家常菜。胃舒坦了,心也跟著舒展開來。一個會做飯的人,能安撫一顆漂泊不定的心。
一頓家常飯菜,能幫游子找回直面人生風雨的勇氣。蘇軾被貶黃州時,手頭拮據。他原本最愛吃羊肉,可是牛羊肉常被大戶人家買走,而且很貴。他發現當地豬肉的價格便宜,便索性買了許多豬肉回家,反復烹飪,研究豬肉怎么做才最好吃。
一番研究下來,還真叫他發明出了舉世聞名的“東坡肉”。蘇軾專門做了一篇《豬肉賦》,寫道:“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小火慢煮,熬出香味兒,像極了蘇軾的一生。
做飯就跟做人一樣,要不急不躁、沉得住氣。能夠用心做好一頓飯的人,總是比別人多了幾分平常心。沒有大魚大肉,清粥小菜亦能果腹;沒有錦衣玉食,隨遇而安心更坦然。照顧好自己的胃,不論走到哪里,都有勇氣好好生活。
常聽人說:“要抓住一個人的心,首先得抓住他的胃。”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愛情,在人際交往中同樣奏效。
飯桌,是中國人的交際場。一群人坐在一起面面相覷,難免顯得有些拘謹;倘若是同桌吃飯,在推杯換盞之間,就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要是主人家再有幾樣拿手好菜,何愁朋友不登門?
汪曾祺說:“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只因做飯是個“苦差事”,既要忍受高溫的熏蒸,又要忍受嗆人的油煙。耗費大把的時間精力,等到好菜端上桌,做菜的人卻早已累得沒了胃口。
其實,對于會做飯的人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看到大家吃得開心。因而能陪你出去下館子的人很多,愿意為你“洗手做羹湯”的人卻很少。一群人在一起聚會,甘愿為大伙下廚做飯的人,總要有幾分“舍己為人”的熱心腸。
珍惜身邊會做飯的朋友吧,默默付出的人,最值得交心。
一個會做飯的人,一定擁有三種美好的品性。
第一種品質,是做事細致認真。《道德經》里講:“治大國若烹小鮮。”能夠耐下心來,把一道菜料理得有滋有味,同樣也能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無論柴米油鹽還是雞毛蒜皮,經過他們的巧手,都變成了美好生活的調味料。
第二種品質,是待人溫柔體貼。一個家庭的溫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廚房的溫度。一個家,總是離不開會做飯的人。會做飯的人,時刻關心著家人的健康。季節的更替,飲食的調配,都牽掛在他們心間。買菜、洗菜、切菜、做菜,把對家人的溫柔融入飲食里。再繁重的勞作,也都甘之如飴。
第三種品質,是對生活充滿熱情。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會做飯的人,更有獨立生活的底氣;一個家,只有開火做飯,才有人間煙火氣。
假如你對生活感到疲倦,不如清早去趟菜市場。看著新鮮的果蔬擺滿貨架,賣菜的攤販忙碌穿梭,你會重拾對生活的熱情。
唯有認真對待一日三餐,才能不負一年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