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春茵 陳悅

2019年12月,廈門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盛大舉行。(張斌 攝)
“一帶一路,王船開路。”廈門非遺專家組組長、原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對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如是評價。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于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中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廈門市文化館副館長、廈門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蘇華琦告訴記者,“送王船”是閩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送王船習俗由宮廟或宗祠于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
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送王船儀式開始時,人們聚集在海邊歡迎王爺來到宮廟,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并將他們從孤獨、漂泊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也因此,當地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
送王船時,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制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查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濟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石奕龍自上世紀90年代就研究送王船。在他看來,“王”,可以視為“一個代表玉皇大帝出巡的大臣”,為地方驅邪賜福。送王船延續幾百年,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
非遺專家們認為,送王船作為集體行動,有助于減緩海難等突發事故給民眾帶來的心理震蕩,具有重建社區聯系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送王船所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送王船在臺灣地區也頗為盛行。莆田學院臺籍教授林孟蓉是一位資深媽祖文化學者,她說,如同媽祖文化,“送王船也是閩臺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林孟蓉曾在基隆港的和平島上考察一座清代宮廟,供奉的即是從大陸泉州漂流抵臺的王船。“那么巨大的王船被完好保存,還經常請出來在小島上繞境巡安。”林孟蓉說,“不可思議,當時看到蠻感動的。”

廈門海滄送王船民俗活動歷時悠久。(呂明 攝)
中國廈門的“閩臺送王船”和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送王船,分別在2011年和2012年入選各自國家的文化遺產,馬六甲和廈門等地送王船文化交流十分熱絡。
此次兩國有多家宮廟和社團攜手申遺。其中,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十余次赴中國交流,參加廈門、漳州等地的送王船儀式,并和漳州進發宮結為兄弟宮廟。
馬六甲州中國事務特使顏天祿擔當勇全殿名譽顧問。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送王船民俗在馬來西亞已有數百年歷史,成為閩籍華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
“如今的送王船已不僅僅滿載海外華人鄉愁,也是國際民間交流紐帶,成為馬中兩國寶貴的文化資源。”顏天祿說。
五年申遺過程中,陳耕看到“兩國宮廟代表來來往往,越走越親”。他認為,送王船在異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被各個族群所認同,這一播衍過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歷史事實,“也說明中國古代人民對中華文化相當自信”。
2019年1月,在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的共同倡議下,成立“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指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
“中國將在鄉土文化語境中確保送王船的活態傳承。”蘇華琦介紹,廈門在現有3個傳習中心的基礎上,將新建3個傳習中心,鞏固儀式儀軌的傳承,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通過表演藝術和儀式實踐參與。
“送王船申遺成功,變成了世界文化,是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光榮。”全程參與了兩國聯合申遺的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說。
顏泳和也告訴記者,當地將加強立法保護,由官方代表及傳承者組成協調委員會。而州政府還將批準將一個海邊場地劃為送王船的永久場地。
顏泳和介紹,目前,馬中兩國已建立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每年定期評估該遺產項目列入名錄后面臨的潛在風險,并針對共性問題制定應對方案。
“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陳耕說,這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游城市提供旅游文創寶貴資源。他透露,廈門和馬六甲正分別建設王船博物館,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激發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