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新苗幼兒園 徐海娟


《論語》中提出:“不學禮,無以立。”3~6歲幼兒正是培養人良好文明禮儀的最佳時期。我園以“禮儀教育”為載體,將“禮儀課程建設”作為園所發展的生命支點和動力源泉,讓師生在禮儀教育中享受快樂,共創生命體驗的課程研究之路。
園本課程是實施禮儀教育的載體,為了避免禮儀教育與幼兒園課程產生割裂狀態,我們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禮儀目標解析出來,分別整合到各主題課程中。在審議課程時,我們逐一核對預設目標及實施方法、手段的適宜程度,努力創設具有情、趣、美的一日生活情境,讓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游戲中學習禮儀,通過生活情景再現、故事扮演、社會實踐等活動形式形成慣常的、穩定的文明禮儀行為并逐漸內化為幼兒的品格。
我園充分調動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先思先行、了解現狀、發現問題,促進教師開展反思性實踐,引導教師將教育實踐經驗轉化為課程內容,提煉禮儀課程開發和實踐的成果,創設符合課程游戲化要求的禮儀課程。在豐富多彩的情境創設中,孩子們通過動態的游戲活動建構經驗、制定規則,形成各種禮儀習慣。
我園各班選擇一日生活環節中的1~2個項目展開禮儀教育研究,探索幼兒入園、自主簽到、如廁、進餐、午睡、做小值日生等各環節中養成各年齡段幼兒文明禮儀習慣的方法,形成三個年齡段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禮儀內容及目標體系,構建幼兒園一日活動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教育園本課程。以穿衣和排隊為例:
幼兒如廁后,來到小桌子旁開始脫外衣、疊外衣。X(字母為幼兒姓名的第一個字母,下同)由于穿的衣服較少,所以脫得最快,但是脫完后,他就開始東張西望,直到他們一桌的小朋友都疊好衣服走進午睡區,X才有些著急,將衣服一團,就進午睡區了午睡了。
H、Z、C疊上衣的時候,都是先將袖子疊在胸口,然后將下擺對折到領口。Z、Y是先將衣服左半身對折到右半身上,然后將袖子折疊在身體上,最后再對折一下。幼兒大多采用這兩種方法,都能將衣服疊整齊。
N穿的衣服較多,但是脫得很快,其他孩子還在脫的時候,她的上衣已經疊好了,而且很整齊;Z1也能熟練地脫疊衣服,疊的衣服也很整齊;Z2穿的衣服多,脫衣服也很慢,且不太會疊上衣和褲子,但是他沒有求助老師,而是自己很努力地疊好衣服才去午睡;S不太會疊上衣,但褲子疊得還可以;L不會脫套頭的衣服,在老師幫忙脫下衣服后,不會將衣服反過來,但是會疊衣服。
疊褲子時,只有Z2和X是先將兩只褲腿分別對折至褲腰處,然后將左腿蓋在右腿上,其余孩子都是先將左腿蓋在右腿上,然后再對折。兩種方法對比,后者的方法更為快速和整齊。
《指南》指出:4~5歲幼兒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和扣紐扣。中班上學期,我班幼兒睡覺前都能自己脫拉鏈外衣和紐扣外衣,但套頭的衣服需要幫忙。有的孩子能力較弱,只會脫衣服,還不會疊衣服,沒有達成目標。
觀察結果
本班幼兒脫衣服能力較強,但疊衣服水平參差不齊,少數幼兒能疊整齊,大部分幼兒會疊但疊得不整齊,幾個幼兒還不會疊衣服。
后期更進措施
通過個別輔導、幼兒示范、分解圖示等方式幫助幼兒學會正確地疊衣服,利用榜樣作用引導幼兒之間互相學習,鼓勵他們不但要會疊,還要疊整齊。
B組幼兒收拾好游戲材料相繼來到指定地點排隊,準備做操。
C、X、G、W 最先來到指定地點,從直線往后一個跟著一個排隊并且能做到原地站好不亂動,C站在最前面,但超過了地上的直線,被旁邊的幼兒拉到了隊伍后面。
H、N、A來到指定地點后一邊說話一邊玩鬧,N一直徘徊在隊伍外,Y來到N身后,四人圍成圈一起說笑。
Z和O兩人抱在一起,一會兒擠前面的人,一會兒又倒在后面人的身上。
Y在隊伍里站了一會兒后又繞到隊伍最后,東看看西瞧瞧,又跑到后面輪胎旁轉了一圈,最后來到隊伍旁的泥地和N兩人蹲在地上玩落葉。
L慢慢來到隊伍后面,先和前面的小朋友貼在一起,又突然往后退到J的前面。
M、S手拉手走到隊伍后面,分別站到男女生隊伍的最后,一直沒有將手松開。
觀察結果
對照《禮儀》教材中對“排隊”的目標,中班上學期,班上幼兒都已經有了排隊的意識,游戲、進餐、做操時都會主動排隊。大部分幼兒知道要一個跟著一個排隊,但隊伍還不夠整齊,先排隊的幼兒等待時間過長容易松懈。個別幼兒存在插隊現象,導致隊伍歪歪扭扭不整齊,前后距離拉得比較長。排隊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夠做到安靜排隊,幼兒在隊伍中嬉笑玩鬧的現象比較多。
后期更進措施
通過拍照、錄像、故事等進行記錄,組織幼兒對排隊現象進行討論評價,幫助幼兒學習如何排隊,引導幼兒逐步養成不離開隊伍的排隊習慣;提醒幼兒排隊時要一個跟著一個且不能插隊,同時告訴幼兒排隊時不能你推我擠;通過動畫等方式介紹按順序排隊的好處,家園合作提醒幼兒排隊時要與前后的人保持適當距離;開展各類區域游戲活動,如坐火車、按規律排序等,為幼兒掌握并鞏固良好排隊習慣提供機會和條件。
我們努力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快樂和儀式感,為此,開辟了“春天的贊歌”“夏天的涂鴉”“秋天的童話”“冬天的棋會”四大主題節日活動。這是在游戲化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自主性,將活動融入到幼兒日常課程中的活動。
2019年是祖國媽媽“70”歲的生日,在“春天的贊歌”活動中,孩子們將心中最美的歌唱給祖國媽媽。孩子們學會了快閃,編排了節目,邀請家長、園長、老師一同參加,從班級的音樂角唱到小區的大舞臺,從家中唱到人頭攢動的大廣場,激發了愛國、愛家鄉、愛幼兒園的情感。
在“夏日的涂鴉”活動中,孩子們帶來了廢舊小童車、舊鞋子、舊衣服、小蒲扇、酒瓶、紙箱、葫蘆等各種物品,自主作畫、自由表達,裝扮自己的幼兒園——奔放炙熱的夏天,孩子們知曉環保、獲得美感。
在“秋天的童話”活動中,孩子們盡情享受自編、自創童話戲劇游戲的表演之樂,一個個童話故事被孩子們演繹,涵育著幼小的心靈。孩子們在表演中學會了等待、傾聽、交流、表達等多種禮儀文明方式。
在“冬天的棋會”活動中,孩子們自己設計棋盤、制訂游戲規則,沉浸在飛行棋、貝殼棋、數字棋、故事棋的“決戰”之中,棋王擂臺賽、棋王爭霸賽成為孩子們冬天永恒的話題。
除了四大主題節日之外,我園各班還生發了“南瓜節”“豆豆節”“月餅節”“擁抱節”“瓶罐節”“包包節”“冰花節”等班本節日活動。每一個主題活動開展中我們都本著促進幼兒全面、整體、和諧發展的總目標,有機地將禮儀教育活動滲透其間,寓教于樂,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園本課程的研究之路,讓禮儀教育凸顯成效,使行走其間的教師和幼兒悄然轉變。教師從茫然跟從到積極參與課程建設,在研究的浸潤中,教師們提升了課程智慧,增強了專業勝任感與成長方向感;幼兒在游戲、生活和情境中學習禮儀、知曉禮儀、懂得禮儀并運用禮儀,良好品格悄然形成,為他們成為家庭的人、社會的人、世界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