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鎮湖幼兒園 朱吉敏



幼兒音樂教育的游戲化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游戲化的音樂教育能夠激發幼兒的內在潛能,提高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審美趣味性和審美品位。本文以《音樂之聲》為依托,談談對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生成的啟示。
《音樂之聲》是美國二十世紀60年代的一部經典電影,影片開始首先印入眼簾的便是青蔥碧綠的樹林、清澈見底的海水、悠揚激蕩的旋律以及主人公修道院的見習修女瑪麗亞。瑪麗亞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在修道院的其他修女眼中她是一個麻煩的孩子,可在院長媽媽的心里她是特別的——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唱歌的女孩子。當瑪麗亞被派到特拉普上校的家里擔任家庭教師后,一連串的故事便從那所美麗的莊園里開始了。從瑪麗亞與孩子們的最初見面到最后被孩子們真心接受,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教師的瑪麗亞內心那種對孩子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她是一位負責的老師,更是一位稱職的“母親”。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情節:在阿爾卑斯山脈的草原上,孩子們穿著瑪麗亞用舊窗簾制成的游戲服,跟著瑪麗亞學了好多歌曲。從一開始不敢開口,到后來朗朗上口,盡情嬉戲歌唱,孩子們前后巨大的變化,一方面源于其本身就有的一種對藝術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則得益于瑪麗亞獨特的兒童行為教育藝術——讓孩子們熱愛生活、綻放天性,以游戲的方式鼓勵他們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
音樂是人類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同時,游戲化的音樂教育能夠引導幼兒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表現美和創造美。而一味的只是教孩子學會怎樣歌唱、怎樣打節拍、怎樣進行演奏,若孩子不會就機械地重復教,直到每個孩子都學會為止,這就導致游戲化的教育方式在當前音樂教學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和體現。以音樂教育中歌唱為例,大多數教師活動開展過程大致可分為“練聲—讀歌詞—學唱—再唱—結束”。最后,盡管孩子們學會了唱歌,但是也限制了幼兒的創造性以及幼兒歌唱的藝術水平和審美感覺。
從Do、Re、Mi、Fa、So、La、Si最簡單的音節到朗朗上口的曲調,瑪麗亞的引導、幫助使“惡作劇大王”轉型成了俏皮可愛的“小小音樂家”——這種獨特的寓教于樂的教育教學模式,既能激發幼兒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能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熱愛生活的性格。幼兒行為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對幼兒心理的塑造,以及對幼兒天性的呵護,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到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從一開始孩子們穿著用窗簾制成的游戲服到阿爾卑斯山脈學習唱歌,到最后成為“小小演奏家”,瑪麗亞以游戲的方式貫穿整個影片。另一方面,瑪麗亞理解和尊重孩子們,充分給予孩子們自由創作的機會,當孩子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的時候,他們就會自由地歌唱和表達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體驗。所以,在游戲情境中讓孩子們自由地成長、自由地創造、自由地翱翔吧!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幼兒是主體。影片中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是想唱歌的,他們通過唱歌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通過美妙的歌聲來表現心靈美、自然美、創造美的情緒體驗。所以,在我們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應多通過游戲鼓勵幼兒的想象和創造。幼兒的身上具有喜愛音樂活動的傾向和能力,幼兒的音樂活動是精神創造的活動,是潛在能力的表現,也是幼兒個性心理發展過程最重要的環節,懂得音樂藝術是幼兒心靈和思維健康發展的重要助力。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常常想:怎樣的音樂教育活動能使我們的孩子快樂成長,我如何能像瑪麗亞那樣成為孩子們最受歡迎的老師?
在音樂教育中最為基本的就是歌唱活動。1997年,美國教師約翰·馬丁·費爾拉班德來中國講學時提出應該關注兒童在自然游戲中的歌唱學習方式。在歌唱活動中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高教學的游戲性:一是從開始處進入游戲,如歌曲《頭發、肩膀、膝蓋、腳》就是借鑒了我們身體部位進行指認、觸摸和快速反應;二是從中間處插入游戲,如歌曲《敲小鼓》,和孩子一起即興創造和快速反應;三是在結束處插入游戲,如歌曲《堆雪人》則在結束時玩一玩冰雪融化;最后是貫穿始終的游戲,如歌曲《猜拳歌》就是在整個學唱的過程以游戲貫穿始末。
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所以就需要教師運用巧妙的教學方式,關注自然游戲的生成,深入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注重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以自然游戲滲透,從而與幼兒產生情感共鳴。
幼兒音樂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當以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為載體,以幼兒的生活實際為基礎,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從教育教學內容改革出發,創造條件和機會,支持幼兒自發的音樂表現和創造,給予幼兒自主學習空間,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如:讓幼兒傾聽和分辨各種聲響,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音色、強弱、快慢的感受,也可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音樂形式和作品,讓幼兒自主成長,而不是刻意要求他們怎么去做和怎么去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愛美的種子,幼兒對美的追求是發自內心的。在幼兒園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喜歡動聽的歌曲、動感的音樂、鮮艷的事物等,這是生命最初的向往和追求。幼兒在音樂領域中逐漸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并將他們的審美能力轉變為內心需要和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加登納的《藝術與人的發展》中有這樣一句話:“兒童們能夠理解音樂,找出節拍、旋律和節奏……他們大都把音樂看成是‘關于某種東西的’,換言之,他們把音樂當成是講故事、表達思想的特殊方式。”這正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的體現,也應驗了那句話: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
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充分保護幼兒的音樂天性,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鼓勵幼兒參加多種音樂活動,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這不僅能順應幼兒的藝術天性,也發展了幼兒的音樂能力。所以,不管是通過音樂還是開展其他的藝術教育活動,都要讓幼兒自由健康地成長,讓他們帶著歌聲和微笑,盡情地徜徉,盡情地游戲,這是幼兒內心的渴望,是幼兒“本能的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