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姍姍 ,馬永慶,王憬,谷瑞增,劉文穎*
1. 浙江省動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寧波 315832);2.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 100015)
獼猴桃是獼猴桃科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實的總稱,是一類形態特別、風味鮮美、營養豐富的特色水果。作為獼猴桃加工的副產品,獼猴桃籽含油量在23.50%~28.85%之間,獼猴桃籽油中α-亞麻酸含量高達63.99%[1-2]。α-亞麻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只能通過飲食攝取。作為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酸極易受空氣中的光、氧、水分等環境因素影響發生氧化變質。油脂經過微膠囊化,可使其免受外界因素影響,能有效解決油脂貯存問題[3-4]。
玉米肽是從天然食品玉米中提取的玉米蛋白,經適度水解而獲得的小分子肽物質。其天然安全,易被人體吸收,并具有抗氧化、降血壓等特殊的生理功能[5-6]。目前,國內外采用食源性肽作為包埋壁材的研究還較為鮮見。以玉米肽作為壁材,既可發揮其抗氧化活性保護芯材的作用,本身也可作為營養物質,易于被機體吸收。
此次試驗以玉米肽為壁材,以獼猴桃籽油為芯材,制備獼猴桃籽油微膠囊,并首次對其在Caco-2細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進行研究,以期為玉米肽的應用開拓新的思路,為亞麻酸產業和獼猴桃產業的深入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1.1.1 材料與試劑
獼猴桃籽油(吉安市青原區綠源天然香料油提煉廠,經超臨界CO2萃取制得);玉米黃粉(北京中食海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石油醚、甲醇、三氯甲烷、NaOH(北京化工廠,分析純);吐溫-20(天津市興復精細化工研究所);MEM(Minimum Essential Medium)培養基(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FBS(超濾胎牛血清,浙江天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霉素鏈霉素溶液(雙抗,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DMSO(二甲基亞砜,分析純,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MTT(四甲基偶氮唑鹽,美國Sigma公司)。
1.1.2 儀器與設備
JB-1A磁力攪拌器(上海精科儀器有限公司);YC-1000噴霧制粒包衣機(上海雅程儀器設備有限公司);LG10-2.4A離心機(北京時代北利離心機有限公司);T25 Digital高速分散機(上海珂淮儀器有限公司);Cell Zscope全自動跨膜電阻測量儀(英國Nano Analysis公司);Thermo Hera Cell 240i CO2細胞培養箱(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CKX41倒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AccuriC6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DL-CJ-1N超凈工作臺(北京東聯哈爾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1.2.1 玉米肽的制備
臨床中房顫與血栓栓塞性事件密切相關,血栓栓塞也是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發生殘疾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血栓栓塞也是治療房顫的重要目標。
將玉米黃粉溶解于蒸餾水中(質量濃度8%),經均質機均質,用NaOH調整pH至8.5,放入50 ℃水浴鍋中。以每克原料3 000單位的酶量加入堿性蛋白酶,酶解2 h,再調節pH至7.0,以每克蛋白質3 000單位的酶量加入中性蛋白酶,酶解2 h。然后于100 ℃滅酶15 min。再用離心機以5 000g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用截留相對分子質量為1 000 U的超濾膜超濾,得到相對分子質量<1 000 U的濾過液,進行噴霧干燥,最終得到玉米肽干粉。
1.2.2 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的制備
采用噴霧干燥法[7]。準確稱取一定量的玉米肽粉溶解于蒸餾水中,加入獼猴桃籽油(芯材壁材比為1∶2)和0.5%的吐溫-20,固形物濃度為15%。在60 ℃恒溫水浴鍋中以500 r/min攪拌20 min,然后用高速分散機以6 000 r/min剪切乳化,形成穩定的乳狀液。最后于160 ℃進行噴霧干燥,得到獼猴桃籽油微膠囊。
1.2.3 獼猴桃籽油微膠囊包埋率的測定
準確稱取2 g獼猴桃籽油微膠囊于加塞三角瓶中,加入15 mL石油醚,振蕩3 min,用離心機以6 000 r/min離心5 min,重復3次,合并上清液,濃縮后置于干燥的表面皿中,石油醚揮干后,用減重法得到獼猴桃籽油微膠囊表面油含量(m1)。
準確稱取2 g獼猴桃籽油微膠囊于加塞三角瓶中,加入7.5 mL甲醇,超聲振蕩5 min后,加入17.5 mL三氯甲烷,超聲振蕩5 min,過濾后用三氯甲烷-甲醇(2∶1,V/V)將溶液混合,倒入已恒質量的燒杯中,蒸干溶劑,冷卻5 h,用減重法得到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總油含量(m2)。微膠囊包埋率按式(1)計算。
1.2.4 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的感官評價
1.2.5 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的理化性質
水分含量的測定,參照GB 5009.3—2016[8]測定水分含量;參考文獻[9]的方法測定堆密度;參照GB 5413.29—2010[10]測定溶解度。
1.2.6 MTT法
將細胞復蘇并在37 ℃,5%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并傳2~3代,待細胞生長至培養瓶的80%~90%時,用胰酶裂解液對其消化,制得單細胞懸液,并用流式細胞儀計數。用培養基稀釋細胞至所需濃度1×105cell/mL,并接種于96孔板上,每孔加100 μL細胞液。培養24 h后,即細胞單層貼壁后,棄掉板內培養基。加入8個濃度的試驗樣品,每孔100 μL,用不含FBS的培養基將樣品稀釋至所需濃度,空白對照也采用不含FBS的培養基,再培養24 h。倒掉孔中培養液,在每孔中加入100 μL 0.5 mg/mL的MTT培養液。培養4 h后,去掉孔內上清液,向加有細胞液的孔中加入100 μL DMSO,平行適度振蕩96孔板,使胞內的紫色結晶物充分溶解。在酶標儀上選擇波長490 nm進行測定。細胞增殖率按式(2)計算。
1.2.7 Caco-2單細胞層的建立
將Caco-2細胞用含15%胎牛血清的完全培養基于37 ℃,5%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待細胞接近80%融合時,用完全培養基將細胞濃度稀釋為1×105cell/mL,接種于6孔Transwell板的上側,下側加入2.5 mL完全培養基,每隔1 d換液1次,直到細胞分化成單層細胞。通過跨膜電阻儀檢測細胞完整性,當跨膜電阻達到400 Ω/cm2時,細胞可用于轉運試驗。
1.2.8 獼猴桃籽油微膠囊在Caco-2細胞中的吸收
Caco-2細胞在Transwell板上形成緊密完整的細胞單層后,用PBS沖洗板中各孔室的細胞3次,然后在每個孔室中加入1 mL的PBS,并放入37 ℃,5%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30 min,吸棄細胞膜表面的附著物、培養基質和PBS緩沖液。用PBS將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稀釋至高、中、低3個質量濃度(100,200和400 μg/mL),用0.22 μm微孔濾膜過濾,備用。樣品液從AP側至BL側的過膜試驗操作:在AP側加入250 μL樣品液,BL側加600 μL的PBS,放入CO2培養箱中繼續培養1 h,然后分別在BL側中收集500 μL過膜液,每組3個復孔。采用氣相色譜檢測2 h后下方濾液中的樣品濃度,計算微膠囊的表觀滲透系數Papp和生物利用率,按式(3)和(4)計算。
式中:dQ/dt為單位時間樣品轉運量,μg/s;A為轉運膜面積,此時A為1.12 cm2;C0為樣品的初始濃度,μg/L。
1.2.9 數據統計分析
每組試驗做3次,采用SPSS 20.0數據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試驗所得的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為淡黃色粉末狀固體,無結塊、雜質,有香氣。包埋率為93.96%,水分含量為3.28%,水分含量較低,較為干燥,易于保存。堆密度為0.22 g/cm3,這表明微膠囊產品間空隙大,流動性好。溶解度在95%以上,溶解性和復溶性能良好。
采用MTT法測定不同濃度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產品對Caco-2細胞增殖的影響,結果如圖1所示。在10,20,40,80,100,200,400和800 μg/mL 8個質量濃度范圍內,細胞增殖率均大于80%,可認為微膠囊產品對Caco-2細胞均沒有顯著的毒害作用(p<0.01)[11],其中微膠囊溶液質量濃度為10和20 μg/mL時,其對細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無顯著性差異;隨著樣品濃度的增加,其對細胞增殖的促進作用呈線性關系;當作用質量濃度達到400 μg/mL時,細胞增殖率達124%。綜合考慮產品的細胞毒理學,最終采用100,200和400 μg/mL的質量濃度作為Caco-2細胞吸收試驗的作用濃度。
圖1 微膠囊對Caco-2細胞存活率的影響
如圖2所示,經過1 d培養,細胞為不規則的扁形,呈片狀分布;培養至20 d時,細胞生長均勻,形態完整,無白泡,細胞之間連接緊密,呈“鋪路石”狀,具有明顯上皮細胞特征。但細胞是否形成了致密單層膜,還需要進行進一步驗證。
圖2 Caco-2細胞在Transwell板上培養單層膜形態圖
如圖3所示,隨著培養時間的增加,Caco-2細胞單層的TEER值逐漸變大。初始的1周增長平緩,隨后增加變快,當培養到13~14 d時,TEER值接近300 Ω·cm2,說明Caco-2細胞已分化完全,可以用于小腸吸收試驗。此次試驗中,Caco-2細胞培養21 d后用于試驗,TEER值>400 Ω·cm2。基于上述指標結果,此次試驗建立的Caco-2細胞模型在細胞形態學和跨膜電阻值方面均符合要求,與小腸上皮細胞相似,可以利用此模型進行吸收試驗。
基于MTT試驗結果,選擇100,200和400 μg/mL的微膠囊溶液濃度進行吸收試驗。向AP側小室加入樣品液,與分化的細胞進行共同培養,收集BL側透過細胞單層的濾液,進行氣相色譜分析,根據峰面積得出濾液濃度,計算生物利用度。
在2 h觀察利用Caco-2單層細胞模擬小腸吸收模型對微膠囊的吸收情況,分析0 h和細胞吸收后(2 h)氣相色譜圖的變化,計算產品的Papp和生物利用率。由圖4可知:獼猴桃籽油微膠囊的生物利用率與濃度呈負相關,在高、中、低3個質量濃度下生物利用率均高于25%。當微膠囊質量濃度為100 μg/mL時,生物利用率達到最高,為41.70%±1.65%,此濃度下從AP側到BL側的表觀滲透系數為2.8×10-7cm·s-1,在1×10-7~1×10-6cm·s-1之間,說明微膠囊的吸收水平較好。獼猴桃籽油中主要成分亞油酸和α-亞麻酸屬于長鏈脂肪酸,需要與細胞中的脂肪酸結合蛋白質(FABP)結合,轉運至滑面內質網酯化[12],再經淋巴入血,需要一定的吸收時間。
圖3 Caco-2細胞跨膜電阻值隨時間變化
圖4 微膠囊的生物利用率(p<0.05)
以玉米肽為壁材,以獼猴桃籽油為芯材,采用噴霧干燥法,制備獼猴桃籽油微膠囊。采用MTT法,考察獼猴桃籽油微膠囊對Caco-2細胞增殖的影響,以確定吸收試驗選用的樣品濃度。當微膠囊質量濃度較低時,其對Caco-2細胞有較低的抑制作用。隨著質量濃度的上升,100~400 μg/mL的樣品對細胞增殖有促進作用,且呈線性相關。建立Caco-2單層細胞模型,模擬小腸上皮細胞進行體外吸收研究。經過21 d的培養,細胞形態接近上皮細胞,TEER值大于400 Ω·cm2,表明Caco-2細胞分化形成了完整致密的單層結構。加入100,200和400 μg/mL 3個質量濃度的樣品液,采用氣相色譜,測定微膠囊產品通過細胞單層的濃度,計算其表觀滲透系數Papp和生物利用率。結果顯示,在高、中、低3個質量濃度下微膠囊的生物利用率均高于25%。當質量濃度為100 μg/mL時,微膠囊的生物利用率達到最高,為41.70%±1.65%,從AP側到BL側的Papp系數在1×10-7~1×10-6cm·s-1之間,說明微膠囊的吸收水平較好。此次試驗為玉米肽的應用開拓了新的思路,為亞麻酸產業和獼猴桃產業的深入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