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中國藥膳(中英文對照)
作 者:張恩勤
ISBN:7-81010-124-2
出 版 社: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0-06-01
定 價:¥22.20
中國藥膳是中醫藥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在現代繼承發展中醫食療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同中國烹飪技藝、營養學相結合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以中醫藥學傳統理論為指導的中醫藥膳,在理論基礎上強調整體觀念、藥食同源、藥食性味功能統一,注重藥與食的宜忌,增進藥食的吸收和利用,接受現代營養學觀點,為機體提供全面健康的營養。由張恩勤編著、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藥膳(中英文對照)》一書,在大量理論知識為背景的基礎上以科學的結構、豐富的詞匯編著而成,同時考慮到不同語言學習者的需求,不僅各章節之間具有獨立性,而且采用中英文相互對照的形式,兼具系統性和漸進性,便于不同語言學習者真正學習和了解制作中國傳統藥膳。
《中國藥膳(中英文對照)》一書共有四個章節。第一章主要講述傳統中國藥膳的起源及藥膳的分類內容和注意事項;第二章主要講述各種食療中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功效;第三章主要講述心血管系統病癥、呼吸系統病癥等常見病癥的藥膳食療方法;第四章主要描述關于對人體有保健功能的藥膳,如補益五臟藥膳、滋補氣血陰陽藥膳、滋補藥膳全席及延年益壽藥膳等。該書內容豐富、理論知識設置合理、針對性強,遵循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式的學習原則,體現了古代、現代中國藥膳的風貌,于理論處顯深要,于經典處顯典范,于科普處顯實用,有利于傳統中國藥膳在今后的繼承發展及中國藥膳向世界傳播和交流。
藥膳術語的英文翻譯方法,應根據語境和內涵傳譯,不能望文生義。在術語翻譯的選擇上,在優先考慮現有翻譯的一致性。在準確表達內涵的基礎上,追求簡潔性。翻譯要盡量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接受能力,把術語的內涵簡明易懂地表達出來,在譯出策略上宜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之法。歸化不是簡單直譯,異化也不是簡單的采用藥膳術語。不能一味只遷就字面意義,表面上是突出中國文化特點,以原文為向,實際上并沒有體現文化含義,更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而在藥膳術語的選擇上,如果普通詞匯和專業詞匯都能表達中文的內涵,宜考慮選擇普通詞匯。藥膳翻譯宜遵循“弱化術語,強化意義”的翻譯原則,按照其名稱和功能的特點翻譯。“弱化術語”是指弱化藥膳中出現的藥材名稱、中醫術語等。由于藥典中藥材的名稱大多用拉丁文表述,這對于普通患者及非醫學人士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若翻譯時優先選擇英語詞匯,在加入藥膳功能的簡單注解之前要保證藥膳名稱基本意義傳遞不影響受眾理解;如“活血化淤”“補氣補血”等在藥膳中較為典型的中醫術語,盡量用非專業語言來解釋,即“弱化術語”;但“弱化”絕非不重視,更不是回避,而是采取更為通俗且易于大眾接受的方式翻譯。同時,“強化功能”是以藥膳功能的意義加注來補償因名稱或術語陌生帶來的理解障礙。藥膳歷史悠久,不僅是中醫藥學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醫學治療方法的主要手段,已成為人類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現了傳統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藥膳是藥物和食物有機結合的產物,在臨床醫療、保健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既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又有著中華傳統美食特有的色、香、味、形,既可作為藥物又可作為食物,既能祛疾療病又能保健強身、延年益壽,其在民間更具有廣泛的食用基礎。在國內,現代學者正廣泛開展關于藥膳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如活血化淤、腎陰腎陽的實質研究,不僅獲得較理想的病理模型,而且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國家應該穩定隊伍,加大投入,鼓勵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加快食療藥膳基礎理論研究的步伐,力爭藥膳食療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食療藥膳走向世界發揮積極的作用。
弘揚中國傳統藥膳文化,促進中醫藥膳學科和事業的發展。為發掘、整理藥膳文化,開拓藥膳市場,國家應該組織科研課題,明確藥膳生產的要求,推動藥膳事業的研究發展,不斷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及時收集和掌握國內外藥膳科技動態信息,深入咨詢藥膳技術工作,開發和推廣藥膳科技成果,使之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依據傳統的中醫理論,應用現代高新技術,開創新型藥膳,倡導中醫藥膳文化,實現藥膳現代化與產業化,充分體現中醫藥膳所突出的三大特點,即中醫理論的特點、中藥學的特點及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發揮藥膳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功用,必將使中國藥膳事業造福于世界各地,從而振興我國藥膳事業,用“藥膳夢”助力“中醫夢”“健康夢”,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藥膳(中英文對照)》一書從專業理論角度出發,通過中英文對照形式講述了傳統中國藥膳的具體內容,即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食物本身的特性治療、輔助治療、預防疾病、治未病、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為人民送去賦能康健的“護生良方”。中國藥膳在世界以食養生領域中顯示出的獨特方法、獨特模式,為世界各國重視、學習并引進中國藥膳,具有廣泛深遠的歷史和現實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