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中國飲食文化
作 者:菩提子
ISBN:978-7-5195-0250-8
出 版 社:時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03-01
定 價:¥52.00
飲食活動作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與此同時,飲食文化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研究飲食文化已然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文字出現之初就發(fā)揮著記錄的作用,自國人發(fā)現最早的甲骨文開始,我國的漢字已有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不同時期的漢字和當時的文化、經濟息息相關。而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字又可以作為這個國家的文化載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時期的漢字也代表著不同時期的飲食文化。隨著漢字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面紗被逐漸揭開。本文擬通過漢字這一神奇的存在,淺談漢語與飲食文化的關系以及我國飲食的文化特征。
由時事出版社出版、菩提子所著的《中國飲食文化》一書是一部融知識性、實用性及趣味性為一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粹普及讀本。該書一共有十三個章節(jié),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別講述飲食之道以及飲食起源;第三章講述谷類作物;第四章講述鮮食文化;第五章講述蔬菜果品;第六章講述調料文化;第七章講述食器之美;第八章講述烹飪之道;第九章講述飲食流派;第十章講述飲食禮儀;第十一章講述飲食習俗;第十二章講述飲食健康;第十三章講述雅事趣聞。《中國飲食文化》這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的飲食文化,描述了人們對于飲食的不同情愫:對于一個農人來說,那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幸福與安然;對于一介游子來說,不經意間聞得家鄉(xiāng)的味道,忍不住潸然淚下,那是銷魂蝕骨的思鄉(xiāng)之情;對于一個美食家來說,舉箸之間,品的不只是滋味,更是文化;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飲食更是學習漢語的一種媒介和途徑。
依據《中國飲食文化》一書,筆者認為,漢字與飲食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漢字與食物的關系。漢字與食物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漢字與谷類的關系、漢字與肉類的關系、漢字與蔬菜的關系,以及漢字與水果的關系。其中漢字與谷類的關系中,最為常見的正是與漢字“黍”相關的谷類,黍是一種類似小米,但與小米不完全相同的谷類植物。黍作為一個象形字,“描摹”了谷物成熟后,果實壓彎黍苗的場景。同時古人將黍作為主食原料,有時也會將黍制成其他餅類食物。以漢字與肉類的關系為例,古人已經開始食用豬、牛、羊等肉食,羊肉作為食物之后,古人也創(chuàng)造出許多與“羊”相關的文字,比如“美”“羹”等。第二,漢字與飲品的關系。漢字與飲品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漢字與茶和酒的關系上。以漢字與酒的關系為例,酒由“三點水”和“酉”組成,而“酉”的本意就是“酒”,因此衍生出許多與酒相關的漢字,比如“釀”“醇”等。第三,漢字與食器的關系。漢字與食器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漢字與炊具和食具的關系上。與食具相關的漢字主要有“豆”“簋”“俎”等。以“簋”為例,這一食具主要用來盛放上文提及的“黍”,以及在祭祀時盛放祭品。第四,漢字與食品加工方法的關系。漢字與食品加工方法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漢字與食物的燒烤方式和蒸熟方式兩個方面。以燒烤方式為例,最為常見的方式是“炙”,意思是將肉放在火上烤,相當于現在的烤肉。
同時,漢字作為我國文化的一種載體和記錄歷史的活化石,也蘊含著我國的飲食文化和習俗。筆者認為,通過漢字這一活化石,國人可以了解到以下飲食文化:第一,漢字體現著華夏民族待客之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鄉(xiāng)飲酒禮,二是待客之禮。鄉(xiāng)飲之禮是一種小規(guī)模的宴飲禮制,主要應用于鄉(xiāng)鎮(zhèn)人民維系宗法制度和統(tǒng)治秩序時的小型宴會。在鄉(xiāng)禮之時,最具代表性的漢字便是“饗”,在甲骨文中,“饗”更形象,其模樣為兩個人跪地對食,向世人展現宴席上參與者享受美食的場景。第二,漢字體現著我國古代的祭祀之禮。在我國古代,許多民族和統(tǒng)治者都信奉神靈,想要通過祭祀之禮、祈求神靈可以保佑自己的國家國泰民安,因此,漢字也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的祭祀文化和祭祀活動。以祭祀食物“犧牲”為例,這一詞語在祭祀用語中和現代的意義大相徑庭,在祭祀中,“犧牲”作為一種祭祀食物存在,具有至高無上的含義,古代人們祭祀的食物多為“牛”“羊”等肉食,而“犧牲”兩字均與“牛”相關,后來也是祭祀用品,以及作為肉食的統(tǒng)稱。而當下,犧牲是指為國家、民族、信仰而舍棄自己生命,是一個具有動詞含義的詞語。第三,漢字體現著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我國古代強調中庸之道,強調以“和”為貴,“和”既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飲食文化的精髓,比如在烹飪食物時,雖使用多種調味品,但講究適度,不易過多,也不易過少。第四,漢字體現著我國的辯證思想。辯證思想主要表現在我國的食物中,既強調主食,也強調副食,比如蔬菜、肉食等;既強調“食”主食、菜品,又強調“飲”酒、茶等飲品。
綜上所述,漢字在我國文化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飲食活動又是日常必需的活動,飲食文化作為我國文化中極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和研究我國文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飲食文化雖是最常見的文化,卻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文化,因此,借助漢字和語言的獨特力量與魅力,更深入地了解我國的飲食文化,不失為一種研究我國飲食文化的極好的方法與措施。但想要了解更全面的飲食文化,單靠漢語這一工具,并不能如愿以償,還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和資料,比如目前已發(fā)掘的文物、器具、書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