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月31日文章,原題:對外國依賴是中國龐大科技行業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中國還未被視為美國的科技競爭對手之前,華盛頓就對中國的科技進步嚴加防范。美國及其盟友通過《瓦森納協定》等多邊出口控制體系,確保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相對落后位置并保持“安全距離”。結果是,盡管中國科技行業的規模和增長令人印象深刻,但仍嚴重依賴外國技術。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致力于使中國的半導體制造實力落后于全球頂尖水平至少兩代。此外,每當中國企業試圖在較低技術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時,外國企業就利用更高端的產品粉碎其努力。
以光刻機為例,這是對芯片制造業至關重要的一種設備。2015年左右,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曾嘗試啟動90納米光刻設備的量產。然而,《瓦森納協議》的控制名單突然發生變化,允許外國公司向中國出口高于45納米——納米數字越小技術越先進——的光刻設備,它們被認為落后于當時最尖端的設備至少兩代。于是,中國芯片制造商競相從行業領軍者、荷蘭的ASLM公司購買比90納米設備更先進的64納米光刻機,從而鞏固了外國制造商在中國的主導地位。官方數據顯示,外國公司在中國部分光刻設備市場的占有率為100%,其中ASLM占68%,日本佳能和尼康占32%。
在汽車領域,就生產和銷售規模而言,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然而,中國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所需芯片約八成都依賴進口。在中國制造的汽車中,約98%的芯片依賴進口。
從醫療行業來看,進口產品占到中國高端醫療器械的80%。在對先進制造業至關重要的計算機數控機床領域,中國90%的相關技術需求依賴進口。中國約80%的中高端傳感器依賴進口。微軟Windows系統滿足了中國臺式電腦操作系統需求的88%,蘋果的OSX系統占到5.4%。安卓和蘋果iOS在中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的占比幾乎達到100%。
誠然,新冠疫情也使美國對中國的依賴變得更明顯。一些研究顯示,在美國制造的藥品中,高達80%的基本成分來自中國,中國也是美國醫療器械的主要來源地。但其中重要的區別是,就先進技術而言,中國依賴進口是因為本身沒有能力制造這些產品且缺乏替代供應方。而另一方面,美國依賴中國的產品是受到節省成本的驅使,而且可以獲得現成的替代品。拜登總統應該明白,盡力維持中國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符合美國的利益,而特朗普之前的措施實際上加快了中國實現自給自足的努力。▲
(作者NinaXiang,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