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相識六七年的朋友,看到我寫的一些文章后找到我,說感覺自己和妻子的婚姻也一言難盡。
他曾在體制內工作,后自己出來創(chuàng)業(yè),生意越做越大,人也忙得日理萬機。
他用日復一日的奔波操勞和拼搏進取,走在那條個人成長和事業(yè)輝煌的路上,也帶領整個家族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因為家里有三個孩子,他花重金請了保姆、司機和家教,只為將妻子從勞累和焦慮中解放出來。
“高中時,我們好時,我就承諾她,將來一定會讓她過上好日子,如今我沒有食言。”他說。
“但是,感覺我們之間越來越陌生了。語言和身體交流都少,這是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天天在家的緣故,覺得她的思想一直沒有進步。
“家里有錢了,她還穿幾百塊一件的衣服,去歐洲旅游,竟然沒買一件奢侈品,只給家里老人和孩子帶了不怎么值錢的小禮物。
“日常生活也不夠大方,甚至會因為百十塊錢和保姆鬧不愉快,讓保姆反過來向我告狀。
“時代變了,她還是用老一套教育孩子們,善良誠實,尊老愛幼,有一說一,其實現(xiàn)在社會根本不認這個了。不過,幸好,三個孩子聽話,學習也不錯。“我讓助理給她報了太太學習班,她也不怎么愿意去。只愿在家里看看書,弄弄花,聽聽音樂,陪陪孩子。
“我也不是嫌棄她,就是覺得她……哎,怎么形容呢,一直沒有成長,身上也缺乏活力和斗志。”
我很少打聽朋友們的家事,但如果朋友向我傾訴,我說話從不含糊。
所以,聽完他的傾訴,我直言不諱地說:“她很好,是你迷了路。”
一個帶著孩子的全職媽媽,一個丈夫年薪千萬的妻子,依然淡定從容地穿著幾百塊錢一件的衣服,這不是摳搜,而是坦然。
她不需要丈夫來給自己貼金,也不需要名牌來給自己傍身,是因為她內心有定力。
因為去向不明的100 塊錢,她向保姆發(fā)難,恰恰是因為她知道家里的每分錢,都是丈夫辛苦賺來的。
她更知道,雇傭關系的本質,是契約。契約的本質,是信賴。今天保姆100 元說不清去向,明天可能就會對10000 元起貪心。
她相信善良,相信誠信,相信美好,去用這些樸素信念去影響孩子們,這看似迂腐,看似和暗涌不斷的商海相悖,看似和人性丑陋的現(xiàn)實相左。但這些簡單而質樸的信仰,恰恰是父母最該傳遞給孩子的終身禮物。
她不追隨這學院那學派,只愿安安靜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照顧好身邊的親人,這看似不合時宜,實則是珍貴的平和:
不斷扎根生長,托起一個男人最穩(wěn)固的后方,也守著一個家最牢固的磁場。
家里的三個孩子為什么謙遜有禮且努力上進?
這和他們有個大地一樣柔韌的媽媽有很大關系。
那個看似迂腐、吝嗇、不中用、掙錢少、沒本事的女人,其實一直在用自己的能量,供養(yǎng)一個家的正常運轉。
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是多少世俗標準都無法衡量,是多少貌似有身份、有地位、有金錢、很成功的人,都匱乏的。
因為,在這個雞血盛行的年代,多少人用表面的成功去定義所謂的成長,仿佛那些沉默而緩慢的人就像罪人一樣。
而這,恰恰是很多家庭的暗傷。
有一個鬧離婚酌女讀者,曾向我訴苦:“我現(xiàn)在,一回家,看見他就煩。一個大男人,每個月就幾千塊的死工資,天天和花花草草、貓貓狗狗糾纏在一起。除了做飯帶孩子,干啥啥不行,沒有一點上進心。”
她出身農村,靠一路和人爭、和人斗、被人坑,才一步步在城里站穩(wěn)了腳。
在她的信念里,人活著,不是超越別人,就要被人超越。所以,她一刻都無法松弛,更看不得自己的男人舒展。
而她的丈夫,那個普通的工薪階層,一小在父母呵護、富足環(huán)境中長大的男人,對金錢、名譽,并不在意。
他更在意的,是孩子的每頓飯是否溫熱,陽臺上的每盆花是否缺水,家里養(yǎng)的狗和貓是否安穩(wěn),逐漸年邁的父母是否康健。
他們之間的溝壑越來越大,尤其是一路披荊斬棘的女人,事業(yè)上越來越出色后。
30 多歲的女人,褪去了女孩的青澀,尚未步入發(fā)福的老態(tài),有幾分姿色,有幾分榮光,夸大其詞的贊美和投其所好的異性,不斷襲來,讓她誤以為自己可以調配更多的資源和男人。
回到家里,再看當初那個樸樸素素、本本分分男人,難免就怎么看怎么不順眼,看哪兒哪兒都有毛病。
“大概是這些年,我成長太快了,他跟不上趟兒,我們之間缺少共同語言,所以裂縫越來越大了。”她說。
“不。”
“不是這樣的。”我回復她,“是你誤入歧途,而他仍如少年。”
那個叱咤風云的女人,不過是外在身價提高后,迷失在成長的幻覺里,內心一直動蕩。
而那個風里雨里接送孩子上學,春夏秋冬精心準備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把家里收拾妥妥當當,年過四十依然像個孩子一樣善待花草和動物的男人,在柴米油鹽和庸常瑣碎里,出走半生依然干凈得像個少年。
多少人,只看到那個女人的明媚和耀眼,而看不到那個男人的長情和純粹。
多少人,只贊美那顯而易見的成就和成功,而忽略了關起門來一個家方寸之地的祥和,遠遠超過萬人矚目的喝彩。
去年秋天,我把這個觀點說給一個要離婚的女人時,她一句也沒有聽進去。
她執(zhí)意離婚,并堅信余生更好。
只是后來,伴隨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下行,因為合作伙伴的債務波及到她,導致她的公司險些倒閉,員工走了一大半。
一夜之間,昔日賓客滿朋的熱鬧不復存在,那些和她搞曖昧的男人,也仿佛突然蒸發(fā),對她躲避不及。
有天深夜,她安撫完員工,送走討債的客戶,推開門就接到母親的電話:父親心臟病住院兩三天了,都是她丈夫跑上跑下,還叮囑老人不要告訴她。
“你這個死丫頭,不是天天說要和人家離婚嗎?離了婚,你燒高香也找不到這么好的人了!”
電話中,母親罵她。
她心情復雜地走進廚房,發(fā)現(xiàn)她準備離婚的那個男人,正在給她做面——她最愛吃的那種糊蔥花、青葉菜、高湯煨的雞蛋面。
“那一刻,我才知道,這些年,一直錯的那個人,是我。”
今年冬天,她再次來信說,他們沒有離婚,但她需要去修正自己的心。
這個萬物爭著向前沖的時代,努力和成長,是光榮的,自豪的,有用的,金光閃閃的,受人推崇的。
與之相反的,那些沉默而緩慢的人,則被視為落伍的,守舊的,無用的,不思進取的,遭人鄙視的。
這是社會的叢林法則,也是成敗的自古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如果拿著這樣一把尺子,去丈量我們的家庭成員、親密伴侶,很多時候都是有失公平的。
那個衣著樸素,內心謙遜,把3 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人,把4 位老人照顧周全的全職媽媽,為一個家創(chuàng)造的價值,絕不比那個盈利千萬的丈夫少。
因為再多的錢,也買不來一個家。
那個內心沉穩(wěn),不逐功名,耐心陪伴身邊親人,給妻子做出一碗碗熱乎乎雞蛋面的丈夫,給一個家?guī)淼哪芰浚步^不比那個走路帶風的女人少。
因為再多的套路,都抵不過結實的真誠。
只是,多少人沉迷在名利的幻覺里,自我的膨脹里,城池的得失里,傲慢的偏見里,世俗的標準里,而唯獨看不見身邊那個默默陪伴的人,內心有著怎樣富饒而稀缺的風景。
其實,這世上,從不缺少優(yōu)秀的人,成功的人,璀璨奪目的人。
但一直缺少的,是萬家燈火深處,雙手溫熱的人,眉眼含情的人,語氣輕柔的人。
愿你是這樣的人。
因為,真正的成長,是在人群看不見的地方,默默扎根,悄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