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功能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即使在靈長類中,也沒有其他動物像人類一樣嫻熟地使用語言表達思想和情緒。沒有語言,我們不可能通過讀寫聽說描述身邊的任何事情,也無法留給后代完整的歷史。
語言如此重要,我們對它的起源卻知之甚少。人類為什么要開口說話?我們的祖先何時說出了第一句話?
關于語言的起源,有很多假說,包括神授說、手勢說、感嘆說、摹聲說、勞動說、契約說、突變說、漸變說及本能說等。例如,中國古代曾有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傳說女媧開始造出的人都不會說話,于是她在這些泥人后腦勺上拍打了幾下,這些泥人便哇哇地大叫起來,從此人類就有了語言。還有人認為,語言起源于古人伴隨勞動而發出的喊叫等。
關于人類語言的起源,一直沒有考古學的直接證據。各種假說都沒有得到實證,語言的早期發展過程也沒有留下直接的歷史痕跡。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人認為研究語言的起源是沒有意義的。1866 年,法國的巴黎語言學協會甚至發布禁令,要求停止任何與語言起源和演化有關的討論。
實際上,語言雖沒有留下化石,但我們可以從古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和他們的身體結構中探索語言進化的線索。有幸的是,現代科學研究支持這一探索。科學家正在嘗試通過考古學、動物學、認知科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的共同研究,解決人類進化的兩大難題——語言產生的時間和原因。
動物學家潛心研究人類近親黑猩猩交流信息的能力,發現黑猩猩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交流信息,包括動作和面部表情。一些科學家曾成功地訓練黑猩猩使用復雜的手勢或輔助性工具交流信息,但無論怎樣訓練,這些人類的近親始終只能含混地發出少數單詞的音,口語能力實在低下。
研究人類起源的專家認為,通過口語進行交流,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征。有聲語言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是要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發音系統能夠發出清晰的語音。類人猿喉部有大的氣囊,這能幫助它們在求偶時恐嚇對手,但是有學者研究發現,這也導致類人猿無法發出人類口語中關鍵的各種元音。人類早期的祖先也有氣囊,但現代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共同祖先沒有這種氣囊。
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的膈肌通過神經與腦相連,這樣他們就有可能通過控制呼吸來精準發聲。另外,與之前的人類相比,他們的內耳結構發生了改變,這使得他們對頻率在人類語音范圍內的聲音更加敏感。這對于人類的語言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常常通過細微的語音改變來表達不同的語義。
隨著人類的進化,發音系統也日趨完善。研究發現,晚期智人的口腔大大縮短,喉頭位置顯著下降,舌根部位的自由活動余地擴大,發音器官比早期智人有了較大的改善,有可能發出較為清晰的聲音。
在遺傳學領域,科學家發現了被稱為“語言基因”的FoxP2 基因。該基因控制人腦語言區的布局和可塑性,并控制說話時面部和嘴的活動。該基因在哺乳動物中廣泛存在,但其他動物的FoxP2基因缺少關鍵的變異。通過對尼安德特人基因的遺傳分析,科學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FoxP2 基因序列與現代人的相匹配。
根據上述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一些語言最晚在40 萬年以前就已經產生,那時正是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分道揚鑣的時候。
出現有聲語言的第二個條件是: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且有了產生語言的必要。
語言的產生受到物質、社會和文化的共同影響。原始人狩獵和制作工具的能力不斷進步,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人類交流系統的進步。自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和用火煮食以后,大腦開始快速進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原來只會叫喊的聲音逐漸變成固定的交流聲音。這樣就出現了人類最早的語言。
一些考古學家通過測量古人類化石的腦容量來判斷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從而推斷語言起源的時間。從腦容量可以推測,晚期智人可能已經具有了口語交流所需要的思維水平。
在晚期智人以前,原始人已經可以用比黑猩猩的叫喊聲更復雜的聲音來交流信息。隨著發音器官的不斷進化和大腦的發育,這些聲音逐漸清晰起來。語言的產生成為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也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語言的出現又極大地豐富了人腦的思維意識。
說話是通過口頭發出的聲音向對方傳遞信息,但人類的交流從來是手口并用的。特別是在語言最初形成階段,只用口語似乎說不清楚,于是人們就需要用手把想說的意思比畫出來。有時人們也會把頭腦中的想法畫出來,于是文字也開始出現。
至于語言的起源地點,有學者調查后認為,人類語言可能全部起源于非洲西南部地區。他分析了全球504 種語言,發現非洲各地方言往往含有較多音素,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熱帶島嶼上的語言所含音素較少。一種語言離非洲越遠,它所使用的音素就越少。他認為,音素多樣性的分布規律與人類遺傳多樣性類似,這是人類語言起源于非洲的有力證據。也有人提出語言起源于亞洲的里海南岸。
那么,語言是從什么進化而來的呢?科學家指出,語言正式形成之前的“前語言”有歌唱、手勢和摹聲三種形式。
達爾文認為,人類的祖先通過唱歌吸引異性。他們的歌唱就像鳥兒的鳴唱一樣沒有什么含義,只是用于與對手競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智力的進化,這種性選擇的工具被賦予更多的意義,語言由此產生。
達爾文指出,人類的近親長臂猿也用唱歌吸引異性。現代研究則揭示了語言和音樂的潛在聯系。例如,腦成像給出的證據表明,人類處理語言和音樂的神經通路有一部分是重合的。
但是,如果語言真的產生于性選擇,那么男性和女性的語言能力應該有較大的差異,而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歌唱進化為語言的動力不僅是吸引異性,也包括同性合作、安慰孩子等。
也有人提出語言是從手勢發展而來的。這個理論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人在說話時會不自覺地使用手勢,患有聽說障礙的人也會用手語替代說話。有些靈長類動物也可以用手勢發出信號。打手勢也許是比說話更早的交流方式。這說明腦在語言出現之前就已具有處理有意義的信號的能力了。
摹聲或許是語言的另一個源頭。模仿聲音幾乎是人人具備的能力,即使小孩也能模仿動物的叫聲。但對于這個觀點,人們有一些爭議。
首先,模仿聲音需要一定的生理結構作為支撐,而早期的人類缺乏控制呼吸和發聲的神經結構與功能。不過,現在的研究發現,非人靈長類動物對呼吸和發聲的控制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例如,大猩猩甚至可以學會吹口哨并自編曲調。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理結構不完善時也可能擁有模擬聲音的能力。
其次,作為前語言,摹聲的局限性太大。有聲的事物可以模擬,那沒有什么聲音的該怎么辦呢?比如,該怎樣用聲音表示某種植物或者工具?實際上,即使動物也不都是會發聲的,例如兔子。對于抽象的東西(例如指示一條河流的方向),摹聲的難度就更大了。相比之下,用手勢表達就靈活多了。
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摹聲的功能也可能很強大。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受試者用聲音來表達“烹飪”“聚集”“刀子”“水果”等詞語,然后把錄音放給其他受試者聽,讓后者通過聲音猜測詞語的意思。出乎意料的是,受試者“聽音辨詞”的準確率很高(遠超隨機猜測的概率)。這表明,用有創意的、形象的聲音(如揮舞刀子發出的“嗖嗖”聲)交流可能比打手勢更有效。
以上三個假說都含有真實的成分。世界上現存的一些語言就在口語中混雜了歌唱、手勢和摹聲。因此,有科學家推測,或許將三者統一起來才能解釋語言的起源。
唱歌也許是語言形成的第一步,不過,其目的不是求偶,而是保護自己。在中非一個部落,人們會整夜唱歌以驅趕猛獸。他們用不同音高的聲音歌唱,使得自己所發出的聲音比森林中動物的叫聲更大,更具威懾力。南非一些部落和印第安人部落里的人也有類似的行為。科學家由此猜測,人類祖先也用同樣的方式保護自己。
不過,自人類走出森林后,唱歌的保護作用就變弱了。森林為人類提供了防護大型捕食性動物的天然屏障;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進入草原以后,不得不直接面對獅子之類的猛獸的威脅,此時唱歌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也有科學家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唱歌的作用。一起唱歌能促進人體分泌相應的激素,從而提高人們對群體的歸屬感。歌聲把我們的祖先緊緊聯系在一起,于是部落的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團隊壯大,人們的力量越來越強,足以抵御猛獸的襲擊。
另外,唱歌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感,這對于語言的產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們有了“我們”的概念,愿意與他人分享與合作,這樣才有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必要。
人類祖先的歌與我們今天的歌完全不同。他們可能只是單調重復地合唱,但那歌聲能有效地嚇退猛獸,保護脆弱的族群。他們發聲和變調的方式,有助于多變的語音和復雜的發音系統的形成。
在此過程中,人類祖先摹仿聲音的能力得到提高。這種技能對狩獵大有幫助,現代獵人就經常模仿動物的聲音把它們引誘出來。模仿動物的聲音來狩獵帶給人類祖先一個顯而易見的進化優勢。這也讓他們意識到,可以用聲音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此后,他們開始用聲音來述說故事或傳授技能(如教新手狩獵)。
當用手勢交流的方式出現后,摹聲和手勢很快變得更有系統性。最終,人與人之間基本達成共識,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得以形成。科學家通過一些實驗對這個理論進行了驗證。他們要求受試者使用手勢和即興發出的聲音與人群進行溝通。這種自創的“語言”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后,逐漸變得更有條理。對于新人來說,它更有效,也更容易學習。同樣,在一些患有聽說障礙的群體中,人們從未學過通用手語,他們自編的手語原本雜亂無章,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標準化的規則就會出現。
關于人類語言起源的爭論已有數千年。歌唱、手勢和摹聲三者共同促進語言起源的理論得到不少科學家的贊同,但要徹底解開人類語言之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科學家正在為之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