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祥列,蘇萬斌
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學改革不但要滿足時代的需求提高教學質量,還需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體育在我國高校中被歸屬為公共必修課程,在教學時間上本科高校占4學期,專科高校占1.5個學期,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性。但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在教學上還是采用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如: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把握不足、教學簡單過于形式化、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凸顯等。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上,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精準的定位的方式,嘗試構建高效的靶向教學模式,并對核心問題進行精準射擊,逐個擊破。有利于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和優化課程教學模式,對推動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靶向教學在其定義不一,國內學者對其有多種理解。其最初的模式是根據醫學腫瘤靶向療法為依據,意思是有靶子的治療方法,其意是在治療的過程中有目的的針對某一些特定的目標或部位,可以達到準確達到病變區域的效果。后有學者在其中得到啟發,將靶向療法運用到教學中來就有了靶向教學法。國內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精選教學內容,來滿足不同特點學生,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1]。后在互聯網教育高效發展的影響下,也有學者將靶向教學直接與信息化移動教學相結合,將其認為是在互 “聯網+” 教育的背景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將學習測評、教學活動和教學組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綜合以上,本人認為 “聯網+” 教育的背景下靶向教學已被默認為信息化教學方式之一,其靶向指的不僅是以教學目標等構成的教學因素,更應該是以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作為具體靶向,精準定位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圖一 信息化靶向教學模式

表1 大學體育課程不及格原因調查表
大學生是思想已經成熟的成人,具備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認識做得還欠缺,注重教師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的考慮。在此問題主要還是學生對課程的接受程度為主,大學體育課是在大學必修課里受歡迎和關注度最高的課程之一,但在此前有學校對其本校近3年的成績數據進行分析,每學期不及格率竟達到了5%,后采取訪談的形式對這5%不及格的人進行調查,發現800人中不及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種:一是學生對技術動作理解不夠,技術練習效果不佳,期末考評技術不達標;二是體育課為實踐課程重視出勤率,學生缺勤次數過多,取消考試資格;三是選課中未得選到自己喜歡的項目,練習不夠重視,學習沒有動力,隨便應付考試;四是因為期末考試期間事假,申請緩考。從表1中得知原因二和三占了總比例的84%,從訪談中得知學生主要是對選修課程的不滿意,從而對技術學習的把握不好,有些甚至出現消極的學習情緒,從而期末考評中不及格,甚至出現缺考的現象。出現這種問題其中還是因為在教學前期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把握不足,沒有提前進行摸底,從而科學的進行課程選項安排。
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后,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并提出了相關的要求,為我國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指明了宏觀方向,也為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依據。但當前我國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與嘗試,大多是基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之間,在教學上還是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技術教學主要以 “講解” 、 “示范” 、 “練習” 和 “糾正” 為形式,教學過于傳統和形式化,教學方式不夠靈活,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安排的動作練習,在課程中學習技術過于枯燥,導致課中學習激情不高、興趣底下。在當前倡導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的大環境背景下,更無法令孩子能從內心去愛上體育,提高自身的運動熱情和體育素養。最終導致大學體育教學在高校中只是流行于形式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對課程的質量無法保證,對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鍛煉意識得不到落實。
當代教育觀中都在強調以人為本,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培養學生成為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反觀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更多的還是采用傳統教學的模式,延續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方式,這樣一來教師成為球場和運動場上的表演者,學生成為場下的觀眾,很容易形成灌輸式的知識傳遞出現一言堂的現象,追求體育動作技術的傳授,忽略情意目標的發展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高校中一部分學生厭倦上體育課、害怕上體育課,甚至將體育課當作是自己學業上的負擔,這種種現象都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凸顯的表現。因此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課中收益,激發運動興趣,逐漸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是我們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為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之下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融入我國高校大學體育課程,有效的對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凸顯的問題進行靶向定位,能有效的解決此問題的出現。
高等院校的授課對象中有部分學生對一些體育項目為零基礎,在這種零基礎學習運動技術中學習的時間有限,在短時間內很難快速掌握運動技能,所以學生對體育專項技術的掌握只停留在初探的水平上,沒有涉及到實踐的范圍。加之部分學校因為師資和教學資源的限制在進行體育項目選課中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心理想法,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課前對學生的摸查非常有必要,只有將靶定好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質量。課前對學生的摸查主要針對學生對項目選修興趣的摸查。只有捉住學生的心理才可以在教學安排中穩中求勝,才可以避免教學中出現學生上課不積極的現象。對學生的摸查可以利用當代信息科技的方便,采取網絡問卷的方式在線對全校參加選修課的學生進行一次摸查,摸查的時間可以設置在教學安排之前一周,這樣一來可以大致的了解學生對項目的需要,靈活對選修課和師資進行量化式安排,二來可以體現 “以人為本” 的教育宗旨,對學生的需求有應必回。
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傳統的課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學生的學習習慣。高校體育教師應該要正視教育的進步,接受新的教學觀念,嘗試并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在信息化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其的便捷充分運用到教育上,在傳統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善,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以課程形式為靶向,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已經是當代教育進步的有效途徑之一。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混合課堂和空中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其教學形式都在不斷更替。反觀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形式自古以來都是以傳統的教師現場示范-學生現場練習為主的教學形式,雖然教學形式簡單直接,但往往卻忽視了學生對運動的認識,無法激起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信息化教學形式在教學時間、空間上做出了全新的調整,敢于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大學體育課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主導權被放大,忽略學生學習技術動作的體驗感。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為主,強調先理解技術動作后進行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動作組成的認知。傳統課程教師示范,學生練習,課程單調乏味,技術動作的單一性很容易造成課堂缺少活力。信息化課程以課前布置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先進行思考,教師后在實踐課上進行排憂解難,幫助學生認識正確的技術動作。

圖二 傳統教學形式與信息化教學形式的不同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課程改革中體現 “以人為本” 的重要前提,將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靶來定位,有利于促進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信息化教學中以強調 “以人為本” 的教學宗旨作為改革方向,在信息化教學中 “以人為本” 主要是 “以學生為本” ,強調要以學生的身心為發展,重點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大學體育課信息化教學中 “以學生為本” 主要體現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化教學以翻轉課堂為例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的 “翻轉”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學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進行學習。而翻轉課堂則強調以圍繞學生為中心,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課上以小組形式的派代表上講臺進行學習分享,教師則在講臺下對錯誤的知識進行糾正,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二是與傳統課堂的不同,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傳統課堂強調各個知識點的掌握,則沒有強調靈活利用。信息化教學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在現代社會中互聯網已經廣泛運用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即便是古稀老人也會用手機進行上網聊天。更別說是當代大學生,他們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以互聯網為手段的教學,老師對知識進行嚴格把關,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攝取到正確的知識。這也是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所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打好教學改革的關鍵一槍,只有將靶定位準確了才不會出現方向的偏差。
當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存在的三大突出問題,主要以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把握不足、教學簡單過于形式化和學生主體地位沒能凸顯為主。 “聯網+” 教育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展開靶向教學,在一定程度可以解決大學體育課程三大出突出問題,同時也為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依據,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