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潔
摘 要:唐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發展繁盛的關鍵時期,市舶使的設立則是唐代外貿、對外交往中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因此關于市舶使的研究一直是中外學者關注熱點,且論著頗豐。唐代初遣市舶使的確切時間,學界尚無定論。文章擬結合近年來新見墓志碑刻、紀傳、詩文等材料,對上述問題展開考察、討論。
關鍵詞:市舶使;始置時間;嶺南
1 市舶使的出現
嶺南是中國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孔道,而廣州早在秦漢時期已經利用地理優勢,發展為中國九大都會之一。①《晉書·吳隱之傳》載:“廣州包山帶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②《舊唐書·王方慶傳》記述:“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③即唐代廣州和東南亞地區的海貿往來已經綿延不絕。天寶七年(748)鑒真途經廣州時,看到城外“有婆羅門、波斯、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種類極多”。④往來居留廣州的外國客商如此之多,足見海貿昌盛。
廣州很早便參與我國海上交通貿易,到唐代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迅猛。因此,管理海外貿易成為廣州地方行政的重要任務之一。不過歷代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海貿管理機構,東晉以來一直是由廣州地方政府長官及僚屬兼管蕃舶交市,例如南朝王僧孺出任南海太守時,“海舶每歲數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舊時州郡以半價就市,又買而即賣,其利數倍,歷政以為常。”⑤唐初繼承此傳統,仍由地方長官收納關稅,管理海外貿易。嶺南外貿十分興盛,不少地方官吏借管理之機中飽私囊,“南土沃實,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也。’”⑥“自開元已來四十年,廣府節度清白者有四:謂宋璟、裴伷先、李朝隱及(盧)奐”。⑦清廉的地方官竟成為少數。
雖然“市舶”作為海外貿易管理行為歷史悠久,但專職管理海貿的“市舶使”出現較晚,在《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舊五代史·職官志》中都沒有明確記載。此名稱始見于《舊唐書·本紀第八·玄宗上》:“(開元二年)十二月,……時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為安南市舶使,與波斯僧廣造奇巧,將以進內。監選使、殿中侍御史柳澤上書諫,上嘉納之。”⑧
又《冊府元龜·諫諍部·直諫》載:“柳澤,開元二年為殿中侍御史、嶺南監選使,會市舶使、右衛威中郎將周慶立、波斯僧及烈等,廣造奇器異巧以進。”⑨
《新唐書·柳澤傳》載:“開元中,轉殿中侍御史,監嶺南選。時市舶使、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造奇器以進。”⑩
以上三條史料同述一事,至少可以說明開元年間已經存在市舶使。學界關于市舶使初設時間的觀點,有如下幾說:
①貞觀十七年(643)說。
此說最著名的主張者是顧炎武,日本學者桑原騭藏在《蒲壽庚考》中對此評判道:“炎武雖為清代考證之祖。而喜為杜撰。沒不可憑。此段……明明剿襲《宋史》卷百八十六《食貨志》下八《互市舶法》條。而貞觀十七年云云。又《宋會要》……之記事也。……況唐稱道不稱路……遑論貞觀哉”①,認為“貞觀十七年”之說是顧炎武誤信史料。
②顯慶六年(661)說。
據《唐會要》記載:“顯慶六年二月十六日敕。南中有諸國舶。宜令所司。每年四月以前。預支應須市物。委本道長史。舶到十日內。依數交付價值市了。任百姓交易。其官市物。送少府監簡擇進內。”李慶新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認為“所司”是市舶司,②因此市舶使在高宗顯慶六年(661)或稍早前就已經存在。
黎虎先生則認為“所司”應該是“中央有關部門”,③敕文中所描述的是唐代中央相關機構造好預算,委托海舶所至之地的地方長官采購所需,以供御用的一套流程,唐代其他史籍并沒有這一時期市舶司或者市舶使行使職責的記載,此說亦憑據不足。
③高宗時期(650—683)說。
此說由沈光耀先生提出,他認為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政治上寬容統一,經濟上休養生息,海外諸國紛紛來唐貿易通好,“廣州結好使”“押蕃舶使”“監舶使”等相應產生,“市舶使”這個職位應該也已存在。④
④先天元年至開元二年(712—714)說。
此說由鄧端本先生提出,他認為玄宗即位后,即設置市舶使,目的是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⑤不過市舶使設立初衷是為皇家搜集珍玩異寶,是否能公私兩利,效果可疑。
⑤開元二年(714)說。
目前學術界多數贊同此說,論據正是新舊唐書和《冊府元龜》中有關市舶使周慶立的記載,不過這也只是說明不晚于開元二年(714)市舶使已經存在,本文將嘗試在此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新見墓志碑刻、紀傳、詩文等材料進一步探討市舶使的初設時間。
2 市舶使初設時間推測
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光宅元年(即684年,《新唐書·武后本紀》記此事為中宗嗣圣元年七月),廣州都督路元叡為昆侖奴所殺。“元叡闇弱,僚屬恣橫,有夷舶至,僚屬侵漁不已,商胡訴之元叡,元叡索枷欲系治之。群胡怒,有昆侖袖劍直登聽事,殺元叡及左右十余人而去”⑥。路元叡被殺的導火索是處理市舶事務不力,他的繼任者王方慶“集止府僚,絕其交往,首領縱暴者悉繩之,由是境內清肅”⑦,市舶秩序恢復。可推斷武后時期,市舶事務仍由地方長官兼理,沒有分出專門的職位,因此市舶使設立時間范圍可推定在武后統治結束、開元初期。
中宗、睿宗時期,以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為代表的王公貴臣奢靡成風,對南海珍寶的需求急劇膨脹,為更加便利地由嶺南向海外搜求珍寶,朝廷或許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派遣市舶使或類似使職。開元初則延續慣例,選中周慶立擔任新的市舶使。為進一步詳細考辨市舶使初設時間,從首次見諸史載的市舶使周慶立,以及圍繞在其身邊,活躍在武后至玄宗時期的嶺南名人入手考察,或許能夠得出更為清晰的結論。
周慶立在兩唐書無傳,事跡散見于他人紀傳中,除了《柳澤傳》,還有如下內容:“(神龍二年)季昶亦因是累貶,自桂州都督授儋州司馬。初,季昶與昭州首領周慶立及廣州司馬光楚客不協。及將之儋州,懼慶立見殺,將往廣州,又惡楚客,乃嘆曰:“薛季昶行事至是耶!”因自制棺,仰藥而死。”⑧
中宗時期,薛季昶因為恐懼昭州(今廣西平樂)的周慶立、厭惡廣州的光楚客而自殺。這里與周慶立相提并論的光楚客,其人在兩唐書中也無專史,零星記載如下:“開元初,安南蠻渠梅叔鸞叛,號黑帝,舉三十二州之眾,外結林邑、真臘、金鄰等國,據海南,眾號四十萬。思勖請行,詔募首領子弟十萬,與安南大都護光楚客繇馬援故道出不意,賊駭眙不暇謀,遂大敗,封尸為京觀而還。……楚客者,樂安人,后歷桂州都督致仕,封松滋縣侯。”⑨
開元初,光楚客任安南都護府大都護時,與宦官楊思勖一起平定了越南梅叔鸞的叛亂。因此雖明文記載不多,可以推論光楚客是唐初嶺南地區重要人物,且與首任市舶使周慶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004年3月,陜西西安西北大學長安校區工地M15出土了韋虛心墓志,記敘了一件史籍未載的事跡,即韋虛心在荊州(今湖北荊州)長史任上處置光楚客妻族一案:“郡有前廣府都督光楚客妻族,咸以貪猾自恣,持郡短長,權利動于諸公,金錢交于中貴,先是為政者莫能亢捍,為枉置心。公則破碎其家,責令知驛,其鮮明固守,卒皆此類。”①
韋虛心所懲治的光楚客妻族之所以能夠結交權貴,恣意妄為,且盤踞荊州多年,與光楚客本人前廣州都督的身份有很大關系。
睿宗、玄宗兩朝之際,時任容州(今廣西北流,一說今廣西容縣)都督兼管內經略使的光楚客打算舊址重建景星寺,恰好盧藏用因依附太平公主獲罪流放嶺南,先至新州(今廣東新興),后改至驩州(今越南演州及安城縣一帶),途經容州,受到楚客邀請,撰寫了《景星寺碑銘》一文。文中較為詳細地記述了光楚客任職容州都督前的為官經歷:“始以孝廉擢第,倅西城尉,歷增城南海令、韶州司馬、廣州都督府長史兼經略副使,制加朝散大夫,充嶺南五府安撫經略副使。以功倅游騎將軍,守右驍衛翊府右郎將兼檢校廣州都督府長史。以親累貶授藤州司馬,守之晏如也。尋授朝散大夫,守邕州都督長史。未幾,擢授檢校邕州都督,充開馬援古路使,北轉安南副都護賀州刺史。”②
景星寺碑為開元四年(716)所立,碑銘應在這一年之前所寫,盧藏用于先天二年(713)七月開始流放,因此碑文寫作的時間應在713年至715年,光楚客當在這一時期任職容州;根據碑文所記,他來容州前輾轉藤州(今廣西藤縣)、邕州(今廣西南寧)、賀州(今廣西賀州)為官,而神龍二年(706),光楚客還在做廣州司馬,因此可推測他最早是在706年之后離開廣州的,但仍在嶺南境內。
《景星寺碑銘》一文明確記載光楚客擔任過廣州都督府長史,但并非廣州都督,這里和韋虛心墓志所載不符,而考察相關史籍記載,這一時期擔任廣州都督的另有其人,因此韋氏墓志所載不確,或是光楚客妻族為抬高身份矯飾欺人。③
綜合上述材料大略可勾勒出中宗—睿宗—玄宗年間光楚客的主要行跡:中宗時期光楚客由廣州貶官至廣西境內,輾轉廣西各處;開元初年官至安南都護,并在越南平定叛亂,最后在桂林結束官宦生涯。
而與光楚客一同出現在神龍二年(706)記載中的周慶立,原為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首領,再一次出現在史籍中時,已經由皇帝選任市舶使這一要職(周還有本職右威衛中郎將),或許正是由于光楚客早先“以親累貶授藤州司馬”,熟悉嶺南情況的周慶立才在那時填補光楚客離開的真空,并逐漸取得玄宗信任,參與廣州海外貿易管理事務。
周慶立得以擔任市舶使,或許還和他在嶺南的交游背景有關,或許其憑借著廣泛的人際關系更進一步獲得了玄宗的信任。
3 結語
綜上,結合周慶立、光楚客、大德及烈等幾人在嶺南的活動,市舶使初設的時間大致可定于中宗神龍二年之后到玄宗開元二年(706—714),甚至可進一步推測是在先天二年、開元元年(713)之際。
開元二年(714)市舶使設立遭到御史彈劾,暫時偃旗息鼓,不過隨著皇家對海外商貿需求的上升,市舶使長期設立是必然趨勢。開元四年(716)張九齡建議鑿通聯結嶺南與內地的大庾嶺路,以充分利用嶺南對海外交通的優勢:“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④此后廣州與長安的交通更為便捷,南北往來經貿更加頻繁。南北交通的改善也是市舶使日后得以常置的重要條件。唐中后期,市舶使由中央臨時派遣官員充任改為由長駐嶺南的監軍使兼任,市舶使的任職開始相對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