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雯
摘 要:鄭板橋所提出的有關藝術創作的三段論深刻地探究了客觀物體、主觀映像以及藝術表達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為藝術的呈現和表達提供了新的參考和思路,有著多個層次的現實意義。文章先簡要地對畫竹三段論的內容進行了概述,并結合鄭板橋的創作實際對三段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畫竹三段論的現實指導意義,為藝術創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鄭板橋;畫竹三段論;藝術創作
鄭板橋是清代“揚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他主要以自己的詩作、書法和繪畫創作而著名,在他的繪畫創作中又屬蘭竹主題的作品最為出色,對于后來很多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鄭板橋之所以能夠取得非凡的藝術成就,是因為他在創作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畫竹三段論”,即從觀察、想象到呈現,三個階段相遞進的藝術表達過程,在300多年后的今天看來,依然有著獨特的價值。
1 鄭板橋藝術生平的概述
談到鄭板橋的藝術生平,最為著名的就是他創新性的藝術思想,他認為藝術并不能夠僅僅依靠模仿來進行創作,而是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并且根據這樣的創作思想,他也提出了著名的藝術創作三段論,即“觀察—想象—呈現”的階段性過渡,整個創作過程講究“意為筆先”概念。觀察是指要對于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進行細致入微的審視,從而進一步體會客觀存在的事物的靈性;想象是指要對觀察的事物進行構思,更深層次地思考如何進行完整的審美意境的表達;呈現環節需要作者進行大量的情感投入,進一步利用豐富的筆觸和技法對畫作對象進行表達,從而誕生出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
2 畫竹三段論的具體解析
源自《板橋題畫蘭竹》的畫竹三段論進一步解釋了藝術表達的普遍規律。鄭板橋將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即“觀察—想象—呈現”,詳細地闡釋成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并分別從創作的不同階段入手,對于藝術創作的內涵和實質進行解答。①從眼中到胸中再到手中的三段式表達,實質上指的是從客體觀察到主觀想象再到藝術表現的整個過程的轉變,加深對于藝術表達的三個階段的理解,能夠進一步幫助創作者在創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提升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1 “眼中之竹”,藝術創作的初步觀察
鄭板橋所提到的“眼中之竹”,實質上是指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初步觀察。審美觀察是進行美術創作的前提,大自然中處處都蘊含著美麗,創作者只有經過一定的探尋和發現才能夠將客觀存在的物體融入自己的畫作當中。
首先,藝術源自生活,創作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觀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截取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畫面促使自己產生審美沖動,在生活和自然中發現別人不能夠發現的美麗,進一步進行藝術創作和表達??梢韵胂螅敃r的時代下也有很多生活在竹林中的人,然而鄭板橋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墨竹圖》等受到后人追捧的佳作,也是因為他善于觀察,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角度對蘭、竹等客觀事物進行不一樣的解讀。其次,進行藝術觀察時要注意對于客體真實性的完整還原。鄭板橋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更加關注對于客體表達的真實性,他崇尚自然,反對一切違背自然本真的生命狀態,因此在進行景物的描繪時,他反對故意刻畫的表現手法,而是主張通過多個角度的觀察對于客觀存在的真實狀態進行展示,進一步提升作品的生動性和臨場感??陀^存在的物體并非天然的審美對象,從鄭板橋所作的題文出發可以知道,他所觀察到的竹子,或存在于清早的塵煙之下,或存在于傍晚的薄暮之中,經過這些天然景象的修飾,才能夠被他記錄下來。因此,在進行繪畫創作時,被觀察的客體周圍的環境構成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創作者需要對這些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梳理,從而進一步在后續的構圖中進行合理搭配。最后,觀察并不簡單地只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映射,藝術呈現也并不是簡單的復制和再現,整個觀察過程中已經包含了審美主體的情感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參與,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這樣的主觀性也并不代表畫作會因此失去本身的真實感,相反,主體不同程度上的把握更能夠凸顯出客體表達的多角度性和多層次性。出于對創作主體能動性的考慮,不同的審美角度下對于客觀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以畫石為例,鄭板橋也列舉了很多文人對于“石”的不同看法,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米芾對于石畫由衷喜愛,他認為石頭的樣式多元、清透巧秀,甚至有“米芾拜石”的典故,鄭板橋也認為他筆下的石頭“盡石之妙也”,而反觀同一時期的書畫家蘇軾,對于石頭的看法卻是大相徑庭,他有言“石文皆丑”,可見在蘇軾的眼中,石頭是丑陋的,沒有藝術表達的價值①。這些看法上的差異全都來自他們不同的觀察角度和審美范式,因此可以得知,審美觀察的結果和創作者的情感因素、思想因素等都脫離不開干系,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過程。
2.2 “胸中之竹”,基于觀察的整體想象
如果說“眼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伊始,那么“胸中之竹”就是進行構思和形象化的關鍵性階段,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轉變過程也并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直觀映射,而是要基于上一階段觀察從而將非理性化的感性認識上升成為理性認識的過程①。鄭板橋在早期接觸繪畫的階段就喜歡以竹作畫,但是實際的創作過程中,大千世界中存在著太多可以創作的蘭竹素材,鄭板橋卻不能夠照單全收,而是應該進行一定的取舍和篩選,要根據自己心中對于客觀存在的理解,截取全部意象中的部分來進行呈現。
首先,藝術的創作是源自對客體事物的觀察,但不是完全從此而來的,真正的藝術都離不開創作者們合理范圍內的想象,這樣的想象不僅來自創作過程中的審美沖動,還有平時生活中的自我積累。因此,藝術創作者在平時要注意對于生活中藝術具象的積累,從而將這種思維方式定格在自己的記憶中,借助這種感受和體驗對創作中的對象事物進行構思。
其次,藝術創作中的構思過程是一場復雜的腦力勞動,創作者需要對于藝術經驗、思維意識和生活體驗進行不同層面的融入,進一步幫助自身對于創作素材進行更加合理地選擇和提煉,那么如何能夠確定在實際的創作中需要對于那一部分的意象進行具體的表達呢?這就需要創作者充分考慮自身的情感需要。藝術創作要表達作者最真實的情感,構思和想象的過程如果脫離了情感因素的融入,就很難提升自身的表現力。因此鄭板橋在竹畫中不僅追求對于竹子形象的描繪,還力求要體現出竹子的性格和感情,在他的藝術構思中就逐漸產生了堅貞、不屈的審美想象,結合他自身的經歷來看,不難發現這樣的審美范式也和他自身生活背景密切相關。
最后,鄭板橋不僅提出了“胸中之竹”的概念,也進行了“胸無成竹”的闡釋,這里的“胸無成竹”并不是對“胸中之竹”概念的否定,而是對其的一種提升。“胸無成竹”講的是雖然要秉持著“意在筆先”的創作理念,但是要在創作之前對于固化的創作范式進行一定程度的摒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一步進行意象表達和藝術創作上的創新,從而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2.3 “手中之竹”,構思之后的藝術呈現
“手中之竹”即繪畫創作的最后階段—藝術表達,這是將頭腦中的想象和構思轉述出來的過程,這一階段也是作品效果的決定性階段。首先,想要追求完整的呈現效果就要掌握和熟悉高超的技法。對于中國傳統的繪畫創作來說,筆墨技法是關鍵的核心,藝術家們都非常強調自己的用筆和力度,將筆觸和技法作為繪畫的基礎和關鍵。在鄭板橋的藝術創作中,他巧妙地運用了筆、墨的特性,利用不同的濃淡交替,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和筆法的韻律感,將竹子的風韻和靈性體現得淋漓盡致②。同時,這其中還涉及創作靈感的問題,進行藝術表達時的靈感也并非突然發生的,而是基于鄭板橋長期以來的積累和沉淀,沒有深厚的藝術素養,靈感的迸發是非常困難的。其次,藝術作品真正傳遞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感是源于外界刺激進而產生的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反應,而藝術呈現就是藝術家情感的流露和外化,因此在作品的藝術呈現階段,要充分地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達到抒發胸臆的目的。從鄭板橋的作品來看,他在進行創作時更多地關注了情緒融入的真實性,著重進行了情感上的渲染。同時他的作品不論是從落筆還是畫面感上來看,都對于他的性格和精神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凸顯。他的名作《蘭竹石》的題詞中這樣寫道,“有香有節有骨”,這是對于客觀存在的一種贊美,更是對于自己的主觀意念的一種寄托,他的每一幅畫作中,都能夠清楚感知到他的桀驁不馴和剛正不阿的氣節。最后,鄭板橋的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對于“意”和“趣”的體現,意境的整體展現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追求,意境的表達能夠幫助觀者進一步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和意義,優化作品呈現的效果。一方面,鄭板橋對于意境的表達有比較綜合性的認識,他將自己對于自然的崇敬、對于百姓的愛憐充分地融入作品表達中,很多作品中的取景都是身邊的意境,并沒有太多有關太大的景觀的構圖,只是對于日常場景的描述,他的表達源于現實又超越了現實,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意境表達形式。他不僅在畫面意境的營造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也對于整體的作品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說。在作品中,鄭板橋多次創作出了題詩,在利用書法創作提升作品整體的格調同時,也對于畫作中的意境表達進行了闡釋,便于觀者進行理解。例如,在《墨竹》中,他用“含露吐霧”“隱躍于紙外乎”等詞對竹的形象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并由畫面中的意境進行了進一步引申,極具韻味,使觀者在閱覽之前就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①。
3 三段論的現實指導意義
鄭板橋是當時那個時代杰出的畫家代表,他的畫竹三段論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沒有繼承就不能實現發展,因此對于鄭板橋的繪畫理念,藝術創作者要注意結合和吸收,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藝術表達水平②。首先,自身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對于藝術創作的推動作用非常大,因此藝術創作者要注意對于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積累,從而進一步提升審美觀察的角度性和層次性。一方面,創作者應該注意留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和意境,注重對于經驗和感受的積累。藝術來源于生活,沒有根基的創作創新是沒有營養的,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藝術作品?,F在有很多的創作者大膽尋求突破和創新,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藝術創作者,為了能夠一夜成名,他們更愿意追求新鮮事物,但是忽視了對于創作基礎的關注,創作出了很多沒有現實基礎和根據的“創新性作品”。另一方面,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能夠對于大千世界中的意境和表象進行篩選,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從而保證藝術創作中源源不斷的靈感支持。誠然,靈感的迸發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外因刺激,但是如果潛意識下并沒有充實的學習和積累,那么想要在緊張的創作過程中產生意想不到的靈感顯然是不易實現的。其次,根據鄭板橋的藝術創作理念可以了解到,創作主體情感和精神上的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情感和意象的表達是息息相關的,從生活中截取的片段是冰冷的,不具備生命力,而藝術創作要求一定的完整性,作品中的情感流露要做到豐富化、多元化,這樣才能夠提升藝術作品的欣賞價值。出于對自己的仕途道路和生活窘境的不滿,鄭板橋寄情于繪畫,在創作中將自己的理想和情趣進行了充分展現,從而創作出了諸如《墨竹圖》《蘭竹石》等優秀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創作者必須要在作品的表達中大量結合自身的情感體會,加強作品表露的生動性,進一步引發受眾的共鳴。最后,從“胸中之竹”的想象到“手中之竹”的呈現之間的過渡,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創作技術作為支持。固然,觀察、情感是藝術創作中不能夠缺少的環節,但是作為藝術作品呈現的關鍵,創作者需要對于自身的繪畫技法進行提高和鍛煉,為藝術表達做好堅實的支撐。對于現代化的藝術創作來講,一方面,創作者需要對于自己的創作風格進行合理定位,對創作中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深度了解,從而選擇最能夠外化自身創作情感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對于線條、色彩、光影等藝術語言的理論學習,進一步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對畫面整體的觀感進行烘托,完美地展現出素材對象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藝術的核心是情感,藝術表達的實質是情感的傳遞,沒有情感融入的作品不能被稱為藝術,但是對于當今很多的繪畫創作來說,很多作者都忽略了“意為筆先”的創作理念?;卩嵃鍢蛩囆g創作三段論的考慮,藝術創作必須要經過細致的客體觀察、合理的構思和想象、融入思想感情的意象呈現三個階段,才能夠進一步提高藝術創作的水平,提升藝術作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