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珊
摘 要:千年前興盛于閩臺區域平易近人的錫制物品,現在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錫器是閩臺平民生活的象征,是研究閩臺區域平民文化的重要資料,期待傳統錫器受到重視,將錫制文物更好地留傳于世。
關鍵詞:閩臺傳統錫器;錫制文物;保藏
0 引言
千年前興盛于閩臺區域平易近人的錫制物品,現在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除了部分傳世品外,如果要近距離接觸錫制物品,一般只能在博物館和廟宇中見到。錫不像金銀因為是貴金屬受人矚目。錫具有高度抗酸性質,也常鍍于銅、鐵及黃銅材質的烹食和盛食器的內里,防止產生銅銹。明清時期錫制物品非常盛行,用錫制造的文具、餐具、雕塑等造型典雅、工藝精致,并常常鏨刻紋飾或鑲嵌金銀玉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圖1、圖2)。錫器曾經是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器具,閩臺兩岸的民間故事里還流傳著錫花瓶插花花不易枯、錫器能凈化水質、解毒的說法,但現代人因為社會變遷、消費觀念與居住形式的改變很少使用錫器,廟宇的供器也多被塑料、鋁合金等其他材質取代。房屋中也不像過往的“十間張”傳統民居有廳堂供桌擺設花盤五供?;ūP是閩南語發聲,指花瓶;五供則是花瓶與燭臺各一對,香爐一個。錫器是閩臺平民生活的象征,是研究閩臺區域平民文化的重要資料,期待傳統錫器受到重視,將錫制文物更好地留傳于世。
1 錫的材質特性和歷史情況
1.1 錫的物理特性
錫的化學元素符號是Sn,英文名詞為Tin。純錫呈現銀白色,具有偏暖光澤,較柔軟,熔點低只有231.9℃甚至低于大部分塑料材質,沸點為2270℃。純錫在鑄造狀態下抗拉強度為25~35Mpa,伸張率為55%,展性強易彎曲。錫在大氣中不易被氧化,能較長時間地保持明亮光澤。遇強熱錫金屬表面會生成白色粉末的氧化物,對器物內部起到保護作用。由于錫材質較柔軟的特性,使錫在制作過程需添加其他金屬,改進金屬的延展性與機械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錫與其他金屬不同,在鍛造過程中無須經過退火定型,可以直接冷鍛至預定造型,但過量的反復敲打會破壞錫材質結構,使其更加軟化裂開,反而無法定型及焊接?,F存錫制文物的銹蝕主要因為雜質較多易生針孔,錫制文物自針孔內處發生銹蝕后由內向外擴張。
在日常保管和展示錫制文物時,常可以發現錫制文物因其制造過程、保存環境不佳而導致變形、缺失,最常見的就是因為長時間的氧化過程而產生透明的二氧化錫腐蝕物。這種二氧化錫腐蝕物不管是在展廳還是庫房中都容易沾染灰塵而臟污變黑。
1.2 錫的保存要求
張承志先生1999年在《保藏學原理》一書中將腐蝕依環境、原理、破壞形式分類。在腐蝕環境中有大氣腐蝕、土壤環境腐蝕、有機氣氛腐蝕和電解質溶液腐蝕。若以腐蝕原理來分類,有化學腐蝕與電化學腐蝕兩種。以破壞形式分類,則可分成均勻腐蝕、局部腐蝕,其中局部腐蝕又可分為點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選擇性腐蝕等。局部腐蝕是最普遍常見且危害最大的腐蝕形式。影響腐蝕的主要因素有三個:金屬表面狀態、溫度、時間。周寶中先生2007年在《文物修復和辨偽》一書中提到,錫器收藏保存環境溫度應保持在18℃左右,不得低于13℃,以預防錫疫產生。對已出現錫疫的錫器應隔離單獨保存,以避免錫疫的蔓延。并且特別指出錫器保管不能使用橡木材質的收藏箱,因為橡木會滲出有機酸揮發鞣酸,會腐蝕錫器中的鉛,導致錫器的鉛不斷析出并呈粉狀表面脫落。
1.3 錫的使用歷史
錫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青銅就是一種銅錫合金,在銅中加入錫,可以使青銅材質性能得到顯著改善,熔點降低,從而鑄造出精細的青銅制品。中華先民制作青銅可追溯到夏商之際。錫石容易還原,冶煉比較簡單,商代時已能夠煉錫,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就曾出土較完整的錫塊。①《宋史·食貨志》中詳細記載了宋代全國錫礦的分布和官民共同參與分租承包的開采模式。福建泉州安溪縣青陽下草埔宋代冶鐵遺址就是當時官方設立的冶煉機構,該遺址在北大考古學院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含錫器物;被學術界認為是從福建出港的“南海Ⅰ號”南宋沉船是目前發現的我國保存現狀最佳、遺存數量最多的古代遠洋貿易商船,其上也有大量出水成型的錫器和錫錠等半成品。②這些考古發現說明錫作為中華民族與世界交往的重要商品和文化信息是福建海絲文化重要的一環。中國古代煉錫使用豎爐,以木炭作為燃料,人力鼓風,熔融的錫即可以從爐內熔出。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載有煉錫方法:“凡煉煎亦用洪爐,入砂數百斤,叢架木炭亦數百斤,鼓鞲熔化?;鹆σ训剑安患慈?,用鉛少許勾引,方使沛然流注,或有用人家炒錫?;夜匆摺F錉t底炭末瓷灰,鋪作平池,傍安鐵管小槽道,熔時流出爐外低池?!边@段煉錫文獻反映了中華先民在明代對處理錫礦石和各種類型錫礦已有豐富的經驗。
2 閩臺傳統錫器腐蝕損壞的表現
2.1 低溫環境引發錫疫
錫在攝氏18℃以下就可能開始變為粉狀灰錫,但非常緩慢。如果溫度下降到零下30℃錫器會突然崩塌粉碎,這一現象被學術界稱作“錫疫”。純錫有三種不同物理狀態的同素異形體:平常所見的器物是白錫;如果環境溫度低于13.2℃,錫會有改變形態趨勢,但轉變的速度很緩慢;溫度越低此變態的趨勢越大,當溫度在零下33℃轉化速率加快,白錫會轉變成性質脆弱的灰錫,體積約增大20%,錫器開始崩碎最后成為粉末。值得注意的是,錫疫是會互相傳染的。當灰錫與冷凍狀態白錫接觸,白錫就會迅速轉變為灰錫。錫器中含有銅、鋅、鎂、鋁、錳等金屬元素時會加速錫疫過程;如果錫器中含鉛、金、銀、鉍、銻等金屬元素則會使錫疫過程減緩,當含量達到臨界值時甚至可以抑制錫疫發生。錫器在潮濕環境中保存或埋藏地下會氧化,漸漸失去本身的明亮光澤變成呈灰暗色粗粒狀的氧化亞錫,如果不阻止腐蝕則會轉化成白色粉末狀的氧化錫。錫器中含銅量較高時則會出現綠色腐蝕產物。③
2.2 錫器腐蝕損壞原因分類
根據多處場所的錫制器物保存情況分析,可以發現導致閩臺傳統錫器腐蝕損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灰塵積累。主要來源為空氣中的粉塵和香灰堆積,由于重力、靜電吸附和空氣流動等物理現象影響,附著于物體表面?;覊m常見于錫器器物上半部累積,香灰則多見于使用區域?;覊m大部分是多孔性粒子,具有高吸水性及導致其他污染物吸附的特性。第二,使用痕跡。香燭紙煙燃燒產生煙熏,使錫器變黃褐色,表面不再具有光澤,這一類型最嚴重的是錫制燭臺,日積月累下的蠟燭燭油附著,形成多種損壞的蠟漬痕。第三,外力沖擊。錫器表面受外力作用而形成摩擦痕,多為尖銳物體的刮傷,呈線性或面層狀的外物摩擦痕;次等是外力沖擊形成凹陷或損壞等痕跡,可能對錫器內部結構造成損壞;最嚴重的是外力作用下錫器形狀發生改變或扭曲,影響文物安全。第四,內部應力。錫器在保管環境下自行開裂或變形。錫器因為材質較柔軟導致內部結構斷裂損壞,影響文物整體的完整度、穩固性,且損壞區域可能二次脫落,造成文物本身結構的完全損壞。第五,腐蝕。最輕微的是在錫器均勻全身布滿的整體性腐蝕,是錫金屬電解反應和還原反應的正常現象;次等是瘤狀凸起或者點狀凹陷,腐蝕作用僅限于部分區域,外形明顯,方便進行預防修復;再則是云狀腐蝕和裂痕,錫器表面出現大范圍的、明顯的不規則腐蝕痕跡或者瘤狀凸起、點狀凹陷,處理不當會導致錫器開裂;最嚴重的就是錫制器物本身酥脆化,自行解體。以上大部分錫器文物的腐蝕損壞是能被修復止損的,腐蝕太過嚴重則必須要盡快處理,不然將會傷害到整件文物甚至整批錫制器物。最重要的事是只要將環境控制好,就能有效地預防收藏或展示時可能發生的腐蝕損壞情形。①
3 閩臺傳統錫器預防性處理
閩臺傳統錫器的預防性處理分成微環境管理、展示包裝、定期巡視三個部分。
3.1 微環境管理
3.1.1 濕度
保管或展示錫器的展柜和囊匣中相對濕度應控制在45%~55%之間。對于常年濕潤的福建地區來說,錫器保藏微環境不可大于55%,盡量保持空氣的干燥。如果錫器已經出現銹化現象或開裂狀況,需要保藏機構打造支撐架進行輔助保藏。
3.1.2 溫度
錫器保藏微環境第二應注意的是溫度。為了預防錫疫的發生,錫器保藏微環境的溫度應該要維持在18℃以上,盡量不低于13℃,其環境溫度不可以太低。2021年1月7日,福建省71個鄉鎮溫度低于0℃,閩北地區的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以零下8.3℃最低,閩南的泉州市區內最低溫度低于0℃。這種溫度情況說明福建地區有很大可能發生錫疫。而且現在博物館外展活動頻繁,如果包含錫器文物在內的巡展前往我國北方地區布展,就要特別注意對錫器在運輸中、展示中的保藏環境進行預設,防范錫器損壞。如果參展的錫器出現了錫疫的話,應將出現錫疫的錫器文物獨立保藏,以防止錫疫的蔓延,造成更大的損失。
3.1.3 污染
閩臺傳統錫器大部分由錫鉛合金制成,保藏時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會污損錫鉛的含硫和甲醛的材質。博物館中含硫的污染源常為隱性存在,除了空氣中的硫化物,來源還包括石材、瓷磚、橡膠和包裹文物的織物,甚至是細菌產生物。另外保藏閩臺傳統錫器中常見的香爐、燭臺兩種器型要避免香燭和香灰的殘留。②
3.2 展示包裝
由于閩臺傳統錫器大部分由錫鉛合金制成,材質較柔軟,容易受到機械性損壞,保藏時最好兩名文物保管員一起處理,避免堆疊存放,盡量將閩臺傳統錫器保藏于有內襯棉布的訂制囊匣中,以避免摩擦、擠壓或碰撞對錫器文物造成機械損傷。
3.3 定期巡視
對展柜和保管柜中的閩臺傳統錫器進行定期清潔和巡視,制作巡視紀錄表格。一般保藏環境應該每半年或一年巡視,如果出現嚴重損壞和污損定期巡視的間隔需相應地縮短。
4 結論
下一步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準備以多地多機構的閩臺傳統錫器為研究對象,發揮優勢與學校院所合作,參考南海一號出水錫器保護的科學分析方案使用三維超景深顯微鏡對閩臺傳統錫器進行表面的直接觀察;對錫器文物表面沒有腐蝕的位置進行清潔后使用便攜式X射線熒光光譜儀進行元素組成分析;用專用小型手術刀刮取錫器表面腐蝕物的粉末,同時對文物已經脫落的腐蝕產物碎屑進行標本采集,用于X射線衍射及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將小型錫器殘片固定于樣品臺上,進行電子顯微鏡-能譜分析直接掃描;將包含金屬基體的部分用剪刀剪下,磨拋后用掃描電鏡觀察斷面。這樣嚴密的對閩臺傳統錫器及其腐蝕產物進行分析研究的科學檢測方案,將為探究高濕度保存環境下錫器的腐蝕特征和今后工作中為閩臺傳統錫器提供更好的保存環境提供借鑒和參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