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龍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行業的不斷發展,加上《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一系列網絡紀錄片、綜藝節目的播出,文物保護工作從幕后搬到了臺前。與此同時,各大博物館也相繼推出了文物修復相關的展覽供公眾參觀。文章以2019年在香港舉辦的“內里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籌備期的文物修復視頻影像記錄工作為例,深入探討文物修復過程中的視頻影像記錄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
關鍵詞:文物修復;展覽;影像記錄;文物保護
1 背景與現狀
201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加強文物保護,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國民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國形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①這一《意見》的出臺將文物保護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彰顯出了這個時代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與期待。
2016年1月,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三集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隨后又被中國青年群體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引入,因而在“90后”“00后”中迅速走紅,短短幾天播放量破百萬,豆瓣評分高達9.4分,一時間紀錄片中的文物修復師們成為年輕人口中的網紅。隨后《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新穎的綜藝類節目又為文物領域注入了明星效應,使文物保護行業受到了更多受眾的關注。原本默默無聞的文物修復匠也因“大國工匠”這一概念的提出,真正從幕后走向了臺前。在過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的“工作”—文物修復,也被重新定義,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展現在大眾視野。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9年5月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底,全國博物館達5354家,舉辦展覽2.6萬個,觀眾達11.26億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30%和16%。另外,從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公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文物相關機構舉辦臨時展覽數量為14243個,參觀博物館和觀看文化展覽成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文物修復影像記錄在文物修復展覽中的重要性
隨著近些年多媒體領域的發展,各大博物館都加快了數字化信息化的進程,大量的數字技術在博物館領域被嘗試,在展覽中的運用尤為突出。2017年,故宮博物院就已在端門開設了專門的數字館。在2018年、2019年舉辦的多數展覽中都曾大量使用多媒體影像技術,其中年初舉辦“賀歲迎祥—紫禁城過大年特展”不僅有多媒體影像技術的介入,還開設了數字沉浸式體驗館。其實早在2015年在神武門舉辦的“文物修復展”就曾使用了多媒體影像技術來展示文物的病害與傷況,并用來展示古鐘表文物的內部結構的信息等內容。然而對于文物修復展覽來說,修復才是展覽的本身,前面提到《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集紀錄片記錄下來的修復過程就彌補了這部分缺失。所以在該類型展覽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更好地體現修復內容才是更應該解決的核心問題。
在《關于博物館傳播探索與實踐》一文中,作者張余提道:“展覽往往是一個博物館傳播內容的核心,展覽的傳播內容則需要通過展覽紀錄片來體現。”對于文物修復展覽來說,其本身的傳播價值是一方面,但最為重要的便是文物通過修復匠人之手“修舊如舊”的過程呈現。因而通過視頻記錄下修復過程,并制作成紀錄片在展覽時播放便是最為恰當的呈現方式。回想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集紀錄片的內容時,可以發現該片內容是分別進行講述:第一集是青銅器、宮廷鐘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的修復故事。其核心劇情是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成立90周年,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修復匠人對大慶期間準備展覽的文物進行修復的故事。三集紀錄片的拍攝幾乎完整記錄下了文物的修復過程。當然該片的成功離不開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專業的拍攝技巧,同時也是第一次呈現文物修復匠人的內心獨白和日常生活。但不可否認的一點便是其對文物修復過程的記錄與呈現,同樣也第一次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精妙絕倫與不可思議。而且在故宮博物院大慶期間,文保科技部也首次在神武門展廳舉辦了文物修復展覽,其中絕大部分文物的修復過程都被《我在故宮修文物》記錄下來,使紀錄片與修復展覽相輔相成,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傳播途徑,這也為《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集紀錄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也是神武門展廳修復展覽成功的關鍵。
3 文物修復影像記錄的應用和作用——以香港“內里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為例
2019年12月14日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舉辦“內里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在香港科學館開幕,該展覽主要是以文物修復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介紹現代科學與技術如何應用于傳統文物修復。為了更好地體現現代科學技術在文物修復中的作用,同時又能夠展現傳統修復技藝的精妙過程,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前期展覽籌備小組制定了從文物篩選、展覽呈現、科學檢測以及互動體驗等一系列方案,經與故宮博物院文物保管部門及外事部門的同事溝通后,對接香港科學館相關負責人確定了展覽的最終方案。多媒體展示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以多媒體交互體驗裝置為主,涵蓋了電子顯微鏡觀測、多媒體陶瓷碎片拼圖、試驗檢測分析體驗等,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占比最多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文物修復過程的視頻展示。這部分內容既是對文物修復的過程在展覽中缺失部分的體現,同時也能夠讓觀眾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物修復本身。因此記錄并制作文物修復影像視頻就是這次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腳本構思
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說,修復師對于文物的每一次行為都應是可逆的,但對于視頻記錄而言,修復這一過程卻是不可逆的,這也為這次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在最初就應該構思好所有的拍攝與制作內容,甚至在成片初期就擁有了完整的形態。因此前期工作將會是這個過程的核心所在。香港“內里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一共展出約上百件文物,如果每件文物都制作修復視頻很難實現,根據實際的情況最終選定12件文物制作成片,分別為青銅器修復技藝2件、紡織品修復技藝1件、唐卡修復技藝1件、囊匣制作1件、工藝類修復技藝1件、書畫修復技藝2件、陶瓷修復技藝1件以及木器修復技藝與鑲嵌修復技藝結合文物1件、木器修復技藝與漆器修復技藝結合2件。這12件文物分別來自不同的10個技藝門類,其中部分文物的修復涉及多門類技藝融合。之所以如此選擇有以下幾點參考:首先能夠全面呈現文物修復技藝的特點;其次盡可能多地展示一類技藝的修復工序;最后首選能夠展示多門類技藝融合的文物。經過制作人員與修復科組的反復溝通,最終制定了拍攝計劃并完成了腳本內容。
3.2 拍攝內容
文物修復是相對漫長的過程,在開展前兩年策展組就已經開始了展覽的相關工作,部分文物已經著手從文物庫房提出,開始漫長的修復。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紀錄片,文物修復的記錄更需要拍攝人員的耐心,中期拍攝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為了能夠更全面地記錄文物修復的內容,讓畫質與色彩還原度更加真實,在設備方面主要選擇了SONYFS7mark2內錄、PanasonicGH5加ATOMOSNINJAV外錄這樣的組合。兩種機型都可以達到4K60幀的畫質,同時色深和色彩取樣率都是10bit422,這樣的參數保證了畫面的色彩還原度,也為后期調色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在鏡頭方面,主要選擇了來自24~105mm范圍的焦段,在某些特定文物上也會使用100mm微距、14mm定焦以及11~24mm焦段和70~200mm焦段。為了使文物的顏色真實被還原,燈光方面主要使用了愛圖仕燈光組。
前面提到文物修復拍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各方面原因無法全部記錄所有的內容,因此制訂一套較為完善的拍攝計劃很有必要。經與修復科組溝通后,確定了文物在修復過程中的幾個關鍵點,在這些節點上進行全程錄制,例如修復前期主要表現在除塵步驟和科學檢測分析步驟這兩個方面,修復過程中主要展示的是特定技藝的修復步驟,如紡織品緙絲的縫補、木器家具的雕刻、漆器的描金、象牙的著色以及書畫的揭裱全色等。修復后期通過不同燈光組與背景紙的配合,拍攝了文物修后的展示視頻,使最后成片形成修前與修后的反差,能夠讓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其他的步驟由于修復時間過長,為了滿足觀眾的視覺體驗,中間大量使用了抽幀的延時拍攝,用最短的時間記錄修復的全部內容。同時制定這樣的拍攝計劃也為修復過程保留了珍貴的視頻記錄資料,為年輕的修復師提供一次學習的機會。
在拍攝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鏡頭和不同的景別運用,脫離了傳統紀錄片平鋪直敘的方式,同時多機位的配合也使畫面更加真實并且具有電影感。在構思鏡頭調度和景別時,首先考慮的是要為觀眾呈現的內容以及視頻成片后所起到的作用。前文提到視頻的制作是修復展中修復過程部分的體現,因此在鏡頭運用上多以固定鏡頭為主,同時配合緩慢的推鏡頭與移動鏡頭,為觀眾呈現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既體現了修復工作的漫長與細致,又使觀眾在駐足觀看的過程中仿佛忘卻了時間的流逝。考慮被攝物體與拍攝環境以及觀眾的觀看心理等方面因素后,在景別選擇上以特寫為主,配合上大光圈,把焦點鎖住在修復內容的細節部分,為觀眾呈現出一種類似于放大鏡的窺視效果,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加上不同的景別的切換,也使每一個鏡頭不會因為過長而顯得枯燥無味,同時這樣的表現手法也全方位記錄下了修復步驟的細節,甚至于修復師的面部表情,這種情緒的渲染也讓觀眾仿佛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3.3 后期剪輯
修復科組修復完成文物的時間都是驚人的相似,這也為后期的制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就顯得格外必要。首先是對延時素材的處理。由于延時拍攝的時間一般較長,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自動快門線,在被攝物體與相機距離不變的情況下一般會使用手動對焦,盡量避免出現由于被攝物體改變而隨之變化的屏閃問題,但在多數延時拍攝中使用了電動滑軌,故被攝物體與相機在拍攝過程中距離會由于滑軌的移動而改變,因此使用了自動對焦,但由于相機系統會通過對比度和亮度反光自動識別對焦區域,相機的焦點很難對到同一位置,這會導致了大量的屏幕閃爍出現,因而第一步就是需要對演示素材進行去屏閃處理。這里使用LRTimelapse和Lightroom這兩個軟件。LRTimelapse軟件的操作邏輯非常簡潔,只需要按著軟件界面的步驟操作即可。其中通過標注關鍵幀來選取屏閃較為嚴重圖片,再通過導入Lightroom調整曝光、對比度等參數去除屏閃等問題,再批量調色,以保證色彩統一準確。之后在導入Premiere生成視頻,以備后期剪輯。
在剪輯開始前,瀏覽素材、選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但將近20個T的4K素材擺在面前,雖然拍攝了大量的ProRes422編碼的視頻①,但也給計算機處理增加了不小的難度,為了給計算機減負,同時也為后期節省時間,轉碼就顯得必不可少。通常使用AdobeMediaEncoder軟件對素材進行轉碼,由于我們拍攝的都是4K3840*2160的16∶9的素材,一般會轉碼為640*360大小,以減輕電腦的負荷工作。前期的腳本已經解決了后期剪輯視頻的結構問題,也為剪輯帶來了時間上的便利,在剪輯方面主要使用的是Premiere軟件,非線編軟件在同時處理視頻畫面、同期聲、背景音樂以及字幕時非常便捷,剪輯后生成XML文件導入達芬奇軟件進行調色,之后就可以生成完整的視頻了。
4 結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云展覽”“博物館線上直播”等活動陸續上線,數字博物館已經成為常態化的一種觀展體驗方式。與此同時,各大媒體平臺以及眾多文博行業自媒體在內容方面也呈現深度化趨勢,一時間“內容為王”成為其核心競爭力,多數知名博物館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官方賬號,借助其內容的原創性以及深度化優勢在文博領域逐漸成為頭部內容媒體。而對于依附故宮博物院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我們來說,文物修復影像記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單純的記錄工作很難滿足日常大量修復任務的需求,受眾對于內容單一且深度不足的記錄展示形式已經逐漸產生疲勞感,嘗試革新就顯得格外重要。文物保護工作需要記錄,同時也更需要傳播,故宮博物院作為文物保護領域前沿單位,致力于為大眾搭建一個多元化的內容平臺,通過這樣的平臺可以讓更多的受眾真正了解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趙敏.《我在故宮修文物》對年輕受眾的成功傳播探因[J].西部廣播電視,2017(5):77-78.
[2]張余.博物館傳播探索與實踐—以展覽紀錄片為例[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9(00):152-160.
[3]劉祥生.《傳承—安徽博物院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紀實》專題片創作闡述[J].影視制作,2019,25(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