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鵬
新時代要求學校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現代化未來人才。基于此,北京育翔小學回龍觀學校重新確立育人目標: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心自強、行有為—大氣、包容、智慧、有禮的現代生態文明人。圍繞育人目標的達成,學校自2016年起系統構建學校的“1+9”課程。“1”代表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9”代表為促成未來人才必備素養和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而開設的九大類體驗拓展課程。包括生活技能勞動類課程;國際禮儀,以尊重為前提的多元文化理解人際交往類課程;奧林匹克教育體驗活動課程,引導學生體驗奧運文化,增進國際理解,體驗有規則的公平競賽及增進團隊合作力;ESD主題教育課程,分年級、有主題地培養學生形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健康、安全、可持續、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興趣特長培養類資源課程,旨在通過長板教育幫助學生培養興趣,開發潛能,建立自信;感恩尋根國學經典類資源課程,包括國學經典閱讀、中華傳統禮儀、國學體育藝術體驗、愛國強軍紅色革命文化傳承等,以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基于創新思維與專注力培養的科技體驗類資源課程,強調在玩中學、做中思,鍛煉學生的專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體驗式德育養成教育課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體驗中感悟、生成、訓練、提升適宜的文明素養,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育心飛翔陽光心理課程,通過開設有針對性的活動來進行心理上的疏導,既注重個體又面向全體,為每一名孩子的心靈送去陽光。
學校“1+9”課程的設計,既基于當前社會對培養學生適應力的要求,又面向未來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需要,體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注重對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教育基本問題的回應與建構。那么,應如何確保“1+9”課程的有效實施呢?國家規定課程有課時的保證,學校九大類體驗拓展課程中,有些課程有明確的課時要求作保障,科技等興趣類課程也有課后服務時間作為實施保障,但其他課程如果只是占用每周的班隊會時間開展實施,顯然有點捉襟見肘,時間明顯不夠用。
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我校一是開發制作資源讀本作為教師、學生和家長學習和參考的資料。內容涉及生活技能、禮儀、ESD主題教育、情境式體驗教育、心理活動案例等,學生可以將其作為學習參考,教師也根據本班實際有選擇地使用。二是通過日常常規檢查、開展節慶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展示等,以比促學,以比促改,以比促練。三是著重對課程實施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表現性評價研究,通過系統設計評價工具來推進學校“1+9”課程的有效實施與落實。這在以往的中小學評價實踐中還不多見,因此,此項探索實踐對于學校推進工作、促進內涵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對于也有此類問題的同行同仁,我們的實踐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此項研究我們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輔之以觀察比較和問卷調查數據統計法來進行。研究范圍覆蓋學校50個教學班2100名在校生140名教師,同時做到國家課程全覆蓋、校本課程全覆蓋。
2018年10月本課題開題之后,學校課題組積極籌備開始醞釀第一期綜合評價工具—“育翔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的研發設計。2018年末基本定稿,2019年初印刷,2018~2019第二學期開始投入使用。
2019年3月開始,邊使用邊注意發現問題,主要對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提出修改意見;5月開始修訂“育翔學生發展報告書”第二版;7月初基本完成;2019年8月底定稿印刷;2019年9月~ 2020年12月開始第二稿試用(其間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響停了一個學期)。
2021年起,在評價內容實施的有效性上進行總結、反思、醞釀,做重大調整,并開始籌備第三輪“育翔發展報告書”的研發。本次研發突出表現性評價,強調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強調具體評價的簡便易行。在評價實施過程中更加重視系統性評價工具的使用。
國家課程各學科統一以課前準備、課堂表現和學科素養為評價內容,注重學生在年段課標要求所能達到的水平,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學期綜合性評價相結合(表1)。
為了使過程性評價落地,及時發揮評價的導向、改進和激勵作用,避免集中突擊完成任務式評價,課題組一是細化工具單,規范課堂,研發自主生態幸福課堂評價量表(表2),二是設計課堂學生表現記錄單。針對表1中的各學科評價分內容包括課堂準備、課堂表現、學科素養三個方面申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平時課堂表現的隨堂記錄單。課前準備評價,要求隨堂檢查,及時記錄;課堂表現評價,要求每堂課有選擇的記錄3~5人,一個半月評價一輪,一個學期要評價兩輪,學期評價以最終達成的實際表現評定等級;學科素養以平時作業和測驗考核為主要依據評定等級。這兩個量表作為教師日常教學的規范,具有明確的指導性和規定性,也成為學校日常教學檢查的清單內容。這樣的設計既要面向全體,還充分應用了積極心理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對于評價結果還是有憑證依據。

針對9大類體驗拓展類課程的評價,主要采取以日常檢查表現性評價和節慶活動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評價更全面且易操作,突出知情者評價以體現權威性,保留自我評價以體現自省改進,注重情境性評價,以便于在具體情境中對學生的習慣養成進行具體指導。
為此,我們整合了9大類課程的評價要求,根據學生日常行為的表現,形成“育翔學生一日常規要求60條”,強調在具體情境下明確具體的日常行為標準,并最終確定了分年級、以班級為單位的常規表現檢查評比量表。此量表突出綜合性、情境性、系統性、可行性,明確了學生在校一日生活的進校、晨讀、升旗(集會),上課、課間、課間操、眼保健操、午餐、午休、課后服務、放學、托管12個具體情境下的行為標準。這樣就為班主任訓練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統一的參考,也為班級自查、年級檢查、學校抽查提供了統一可行性標準。從而,使課程評價得以落實,并有效促進課程的有效實施。
第三輪“育翔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從2021年5月改進試行到2021年8月定稿再到9月全面推廣,經歷了一個以點帶面探索實踐的過程。為了確保評價按規定要求落實落地,我們又增設了對評價的大數據調查反饋評價機制,并于2021年9月底進行了第一次摸底性數據調查統計。為了確保調查的真實有效,我們要求3~6年級學生全員參與,以確保學生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問卷問題設計上,我們從日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真實體驗入手,考察實際參與機會、實際獲得感受。在問卷調查環節,為避免有失公允,學校組織專們力量負責統一發放問卷,統一回收、統計。
我校運用積極心理理念促進學校“1+9”課程有效實施的實踐研究,在經過了三年的探索實踐后,特別是評價工具的開發、設計、使用及不斷完善,有效促進了學?!?+9”課程的有效實施。
第一,“育翔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1~3版,作為綜合學業評價工具的不斷完善,有效提升了學校師資隊伍實施課程的專業化水平。課程實施的主體是學校教師,評價工具設計的主體也是學校教師,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教師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科課程本質和學生素養培養越發清晰;使校本課程目標、活動設計預期越發指向清晰;干什么、怎么干,評什么、怎么評的問題基本解決。
第二,自主生態幸福課堂評價量表、學生課堂表現記錄單等系統性細化評價工具,使課程實施和常態化管理落實更具導向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同時,通過學?!白灾魃鷳B幸福課堂評價”的導向規范及評價應用,促進我?!坝铇酥拘浴闭n堂特色的形成,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分年級、分學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而圍繞具體任務目標開展探究學習的過程體驗,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通過畢業生反饋、市區教研員來校教研指導反饋和各兄弟學校來校講課反饋都能明顯感受到這一點。
第四,9大類課程的實施,以及節慶活動、專題教育活動綜合展示性評價的應用,使學生在生活技能、勞動技能、禮儀、健康生活、資源節約等方面獲得了可持續發展,家長反饋收效明顯;興趣社團的長板培養,讓學生在運動、藝術、科技等競賽中表現突出,成效顯著;針對心理不良轉化、校園欺凌治理、社會適應性情景體驗等問題開展的常態化活動,使孩子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顯著增強。所有這些都與課程設計的初衷和預期效果相吻合,課程評價的導向性、過程的改進性、表現性評價的激勵性收效顯著。
第五,大數據統計結果。2021年9月27日由專項調研組對四、五、六年級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如下:參與調查的四、五、六年級學生的人數分別為:四年級304人,年級實有人數321人,占比94%;五年級297人,年級實有人數311人,占比94.5%;六年級304人,年級實有人數321人,占比94.7%。其中,關于使用學生課堂表現性評價記錄單后參與率均有有幅提升(如圖1),六、五、四年級分別為:67%、79%、77%。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面向全體的課堂正在形成。關于課堂表現積極性也有顯著提升(如圖2),六、五、四年級分別為:67%、73%、74%,這說明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激勵的比例提升,獲得感幸福感也在增強。

第一,經過三年三輪的完善推進,我校的課程評價做到了突出表現性,可觀察可測量,且強調經常性、常態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抓課程的有效實施實際上已經成為學校內核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使評價更公平、更合理、更完善、更有利于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也已經成為實現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綜合性評價工具—“育翔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的使用,記錄了學生的成長,促進了家校溝通,真正起到了家校合作共育、目標導向激勵與過程改進激勵的作用。
第三,“育翔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為總,落實總體評價、開發設計具體課程、落實評價工具為分,做到了注重過程評價、突出改進性評價功能的應用,同時做到與學校的常規管理相結合、與教師績效相結合、與學生發展水平相結合,做到了總分結合、利益相通的系統化落實。
第四,自主生態幸福課堂評價,引導教師轉變觀念,落實以學生為中心,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真正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和學習體驗,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
第五,課程表現性評價記錄單,促進教師面向全體,建立正確的人才觀,能夠做到欣賞、尊重學生,既體現了教育公平、機會均等,又通過對學生具體表現性評價激勵和過程改進性評價激勵,使學生處于被關注被期待被肯定的學習狀態之中,幸福感顯著增強。
第六,節慶活動、主題教育活動的設計和開展使9大類課程突破了傳統課堂實施的邊界,學校提供內容學習讀本,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體驗、自我提升;學校組織節慶活動、專題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臺,強調以比促學、以比促練。例如,育翔多元文化藝術節中的合唱節,做到了“班班有歌聲,人人登臺演”的全覆蓋程度,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

第七,學校日常常規管理養成教育檢查評價綜合了9大類課程常規養成性內容,同時按照禮儀、紀律、健體、學習、衛生五方面開展評優爭優活動,促進了學生文明素養的形成。
第八,問卷調查和大數據統計的客觀反饋,與落實評價考核教師工作掛鉤,起到了尊重學生實際獲得、與教師管理機制保障的作用。
首先,學校“1+9”課程設計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系統,課程評價作為課程實施機制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工具的設計、開發和使用,要隨課程的增減和變化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優化,從而使管理更體現黨的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價值取向。其次,評價工具的內容和指標設計,也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及時作出相應內容調整和權重修改,以調節和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再次,評價工具的開發與實施要遵循“公平公正、簡便易行、突出實效”的原則。例如大數據調查要保證信度,不能為了評價而評價,而要使評價發揮應有的導向、激勵、改進和鑒定功能。最后,面向新時代,穿越課程邊界實施有效的課程整合將是我們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也是學校探索、實踐的重點。。
(作者單位:北京育翔小學回龍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