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芝玉
眾所周知,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的領導力決定了學校的辦學品質。校長領導力在后疫情時代學校變革與發展中該如何體現?在新時期雙減背景下減負提質如何保障?筆者在此把在帶領團隊整體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落地,促進學校變革與發展的點滴經驗和成長故事與大家分享。
每一艘行穩致遠的航船,都有一塊寶貴的壓艙石。那些有幾百年歷史的名校,都有一套相對獨特而崇高的文化理念,這個文化理念就是學校的壓艙石,它使學校的場域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
筆者于2017年到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星城小學擔任校長。走上新的崗位,走進新的學校,筆者首先就是了解認識學校的壓艙石。
“養正教育”是星城小學的壓艙石,學校通過以知養正、以情怡正、以規矩正、以行踐正、以文顯正的途徑,努力踐行“童蒙養正,以正育人”的辦學理念,傾心培養內涵博雅、氣質高雅、舉止優雅、語言文雅、文章典雅的新時代好少年。星小教育者用行動踐行“養正立人,讓每個生命綻放精彩”的職業承諾。
在對學校有了基本了解后,結合學校現狀,我又產生了新的問題。比如:作為一所區域內合并校,面對學校人員的流動等自然因素,如何推進學校養正育人文化繼續傳承并在新時代有新發展,使學校文化的價值內化與外顯相統一?
帶著問題,筆者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且思且行。此時,我有幸參加了燕山教委與北京師范大學開展的勵耘好校長培訓班,在培訓中我將“星城小學養正育人文化的梳理探索與實踐研究”作為研究主題,借助導師的專業指導開始了我校的文化落地之旅。
多次開展自下而上的集體大討論,讓學校的辦學愿景及教育目標更加清晰。我們把辦學目標鎖定為:打造理念先進,特色鮮明,教師享受幸福教育生活的精神家園,學生探索人生起點的體驗樂園,家長及社會高度認可的京西南名校。將教育目標定位在:把學生培養為內涵博雅、氣質高雅、舉止優雅、語言文雅、文章典雅的新時代好少年。
即使在近兩年疫情期間,我們也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先后開展了校級領導辦學理念解讀、中層干部的工作職責梳理與辦學文化對接、學科帶頭人進行學校文化與學科建模的對接、學校文化在班級文化的落地等活動。
通過一次次的活動,加深了干部教師、學生家長對學校辦學文化的認同與理解,明確了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促進了學校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一線的落地實施,提升了學校在新時代的發展動力。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和媒介,課程的建設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
記得剛來到學校時,我發現學校課程雖然開設得很豐富,但僅是來源于師生興趣的拓展,缺少圍繞“養正文化”理念下的系統的課程體系。因此我把課程體系建構作為一個引領著手點。由學校文化入手,帶領課程中心人員梳理出五橫、三縱、多結合、全維度“養正課程體系”(如圖1)。

經過在勵耘好校長班的學習,我對課程建設有了新的理解:課程是學校育人目標達成的根本,課程是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根源,課程是學校辦學價值觀實現的根基。于是我帶領課程團隊開啟了“養正課程體系”新的探索。
在“讓生活成為學生的課程(無邊界課程),讓課程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的理念的引領下,結合新時期學生核心素養指標,學校 “五養”課程應運而生。(如下圖2)

養德、養智、養體、養美、養行五位一體,基礎必修與拓展選修相輔相成,課程目標與學校育人目標精準對接,真正讓學校成為“學生快樂探索的學園”。
精良的教師隊伍是支撐學校文化落地的又一重要途徑。如何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學校堅持“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發展”的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我校為營造“正氣、和諧、互助”的發展氛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建立“教師三格培養”機制。新教師的入格培養:對于新任教師最大的困惑是經驗的缺乏,需要的是針對性的引領與指導,學校通過師帶徒的方式為新任教師敲開入格的門。青年教師的升格培養:入格后的青年教師最需要的是展示自我歷練自信的機會。學校及時給青年教師搭臺子,壓擔子,創機會,激勵引導他們盡快成長,盡早成為學校的骨干力量。骨干教師的風格培養:對于骨干教師的培養不拘泥于示范引領,更注重個性風格的凝練,要讓師愛自然流淌,師魂自然天成。
十三五期間,學校先后涌現出了一批優秀教師。陳正紅,北京市英語骨干教師,北京市名師工程學員。她愛崗敬業,與時俱進,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崔月超,北京市紫金杯班主任特等獎獲得者,她勤于學習,銳意進取,關愛學生,樂于奉獻,用心做孩子們喜愛的好老師;周潔輝,吳正憲小學數學工作站成員,她用自我的言行舉止、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以真誠、寬容、微笑、欣賞、贊揚,給學生創造一種愉悅和諧、健康舒適、自由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她們一心做教育,用行動刻畫著教育人的職業坐標,用情和愛滋潤澆灌著一棵棵稚嫩的禾苗。
近些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參加了多個有影響力的培訓項目,其中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北京市名師工程以及北師大勵耘好校長項目對我影響深遠。通過自身的成長和學校發展得到的啟發,我堅信求魚不如求漁,甚至開始探索把這種培養模式嫁接到學校,在校本培訓中開展團隊項目培養。該想法得到了學校管理團隊的認可,獲得教委領導的大力支持。
于是星城小學研究型教師培養項目于2019年8月正式啟動。在近兩年的探索、推進、實施過程中:成就了一批學科骨干教師,自主申報、現場答辯、登臺展示,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自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本研修范式,一冊書三研、單元三研、課前六備、課后七說,夯實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提升了教研組研修力量,言語識字、小組合作學習、體驗式學習、小課題研究,讓更多的師生綻放精彩;建構了“四要素”養正課堂模式,拓展出數學學科—體驗式學習雙環教學模式,語文學科—“三步式”教學模式,英語學科—會話教學四步走教學模式。可謂是“一科多模”“一模多法”。建模為入模提供路徑,入模為出模提供支架,出模為無模提供機會。教師的專業成長讓校園成為幸福工作的家園。
回首來路,幾年來,我和我的團隊通過頂層設計、規劃引領、分層實施的策略,不斷地凝心聚力、開拓進取。
大膽嘗試將養正精品課程搬上舞臺,在全國一校一品活動中精彩亮相,近1000名師生員工快閃慶祝祖國七十華誕,學校發展活力四射、成績斐然。先后獲得全國基礎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北京市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研究基地、全市首批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達標校等榮譽。2017年入圍百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實驗校、北京市足球示范校,2018年被評為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全國一體化德育研究示范基地校,2019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管理標準化學校,2020年被評為全國冰雪特色學校等。2021年學校合唱、舞蹈、管樂、戲劇均榮獲地區第24屆藝術節第一名的好成績,管樂團更是榮獲北京第24屆學生藝術節銀獎。
我和我的團隊一起奮斗著、收獲著、快樂著!我們的學校也成為了“家長及社會高度認可的校園”。
校長的故事就是學校的故事,校長的精神就是學校的精神,校長的思考決定學校的未來。展望未來,作為學校的負責人,我會以“養正立人”為指向,擔當起為民族偉大復興而育的使命,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用教育的初心,繼續講述學校成長的故事,讓一所學校的好故事,成為祖國教育故事中最美好的一個篇章。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星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