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王若梅 李 剛
(天津市安定醫院九科,天津 30022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重性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是其核心癥狀之一。患者的社會功能、生活質量以及總體預后均與認知功能有關[1]。研究[2-3]顯示在患者明顯發病前就已經出現認知功能損害,發作時認知損害會進一步加重。認知功能大致分為神經認知和社會認知,其是2個獨立不同的認知領域[4]。關于神經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5-8]很多,但關于社會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很少關注影響社會認知功能的因素。故本研究通過探究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和社會認知功能中的情緒管理水平,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天津市安定醫院精神科門診確診的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為穩定期病例組[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患者平均年齡(35.09±9.51)歲,受教育年限(10.92±2.48)年,病程(47.40±29.71)個月]和非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50例為非穩定期病例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齡(35.40±9.47)歲,受教育年限(10.66±2.23)年,病程(46.94±30.14)個月]。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手冊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10th revision,ICD-10)[9]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經簡明國際神經精神訪談(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10]評定后入組;②患者已經服藥1年或以上,目前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11]總分<35分進入穩定期病例組,BPRS總分≥35分進入非穩定期病例組;③目前正在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單藥治療或聯合治療均可;④年齡18~65 歲,性別不限;⑤無視覺和聽覺疾病;⑥在患者和家屬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所有入選者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雙相障礙、物質濫用及其他精神障礙者;②入組前3個月內使用過電休克治療;③有嚴重或慢性軀體疾病史;④共病其他精神疾病;⑤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或不能完成測試者。
同期選取天津市健康志愿者50名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34.00±10.63)歲;受教育年限(11.32±2.77)年。入組標準:①無慢性或重大軀體疾病史;②經MINI訪談評估明確目前精神健康,無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史;③無精神疾病家族史;④年齡18~65 歲,性別不限;⑤無視覺和聽覺疾病;⑥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⑦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或慢性軀體疾病史;②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或不能完成測試者。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精神科醫生應用MATRICS共識認知成套測試(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12]對3組進行認知功能狀況評定,用BPRS量表對病例組進行精神病性癥狀嚴重程度的評定。MCCB包括了10個分測驗,分別是持續操作測驗、連線測驗 A、范疇流暢測驗、符號編碼、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簡短視覺空間記憶、空間廣度分測驗、字母數字廣度測驗、迷宮分測驗以及Mayer-Salovey-Caruso情緒智商測試(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MSCEIT)[12],分別對應了注意/警覺性、信息處理速度、詞語學習、工作記憶、視覺學習、推理及問題解決和社會認知7個認知領域。本研究采用MSCEIT來評定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中的情緒管理水平,MCCB中其他分測驗來評定患者的神經認知功能水平。

精神分裂癥穩定期、非穩定期和健康對照組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婚姻狀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穩定期病例組和非穩定期病例組病程、住院次數、用藥劑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PRS總分穩定期病例組(25.74±3.73)分與非穩定期病例組(61.1±17.07)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基本特征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對3組進行方差分析發現,對照組、穩定期病例組和非穩定期病例組的MCCB總分及各分測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顯示對照組的MCCB總分及各分測驗分均高于穩定期病例組,穩定期病例組的情緒管理、符號編碼、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簡短視覺空間記憶、字母數字廣度測驗、迷宮分測驗均高于非穩定期病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狀況分析Tab.2 Analysis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schizophrenia
分別以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總分及情緒管理水平得分為因變量,將性別、職業、婚姻、年齡、受教育年限、病程、住院次數、用藥劑量、BPRS總分、MCCB中代表神經認知功能的各分測驗設為自變量進行線性逐步回歸,影響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因素有年齡、病程、BPRS總分;影響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管理水平的因素有BPRS總分、連線測驗A、符號編碼、簡短視覺空間記憶(P<0.05)。BPRS總分對認知功能及情緒管理水平的影響最大,BPRS總分越高,認知功能和情緒管理水平越差,詳見表3。

表3 影響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及情緒管理水平的多因素分析Tab.3 Multi-factors analysis of cognitive function and emotion management in stable schizophrenia
認知功能是指人們通過感知覺、情感活動、記憶思維等方式反映的心理過程[4]。一般在精神分裂癥其他癥狀出現之前就有所顯現,在疾病過程中持續存在,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生活質量及總體預后有明顯的影響[13]。本研究發現健康人群的MCCB總分及各分測驗分均高于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這表明認知功能障礙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處于穩定期,其總體認知功能和情緒管理水平仍顯著低于健康對照,這與Mosiolek等[14]的研究一致。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緒管理、符號編碼、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簡短視覺空間記憶、字母數字廣度測驗、迷宮分測驗均高于非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說明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情緒管理水平、詞語和視覺學習、工作記憶(詞語)、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優于非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但穩定期和非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持續操作測驗、連線測驗A、范疇流暢測驗、空間廣度分測驗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注意/警覺性、信息處理速度和工作記憶(非詞語)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中是靜止的,并不隨精神癥狀變化而變化。
由于精神分裂癥起病緩慢,病程遷延,容易受眾多因素影響。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影響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因素有年齡、病程、BPRS總分。人的神經認知功能正常情況下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社會認知功能水平隨年齡的增長則趨于穩定,精神分裂癥多發生于青少年時期,并且認知功能損害早于精神癥狀發生[15]。本研究顯示起病年齡早的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更為嚴重,隨著病程延長和精神癥狀加重,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加重。因此,早期發病、病程時間長及精神癥狀不穩定都是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重要危險因素。
社會認知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社會認知功能主要包括情緒管理、心理理論、社會知識、社會知覺和歸因偏差5個方面[16-18]。本研究以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管理水平為因變量進行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影響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緒管理水平的因素有BPRS總分、連線測驗A、符號編碼、簡短視覺空間記憶。BPRS總分對情緒管理水平的影響最大,BPRS總分越高,情緒管理水平越差。患者的信息處理速度及視覺學習能力等神經認知功能會影響其情緒管理水平,說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穩定期的時候其情緒管理水平有可能被神經認知功能調控。Catalan等[19]的研究表明社會認知與神經認知功能顯著相關,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情況基本是由其社會認知水平決定的。神經認知功能是心理理論的重要預測因子,而心理理論是社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20]。研究[21]顯示受教育年限與認知功能存在相關,但也有研究[22]顯示其與認知水平沒有相關。本研究亦沒有發現受教育年限會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情緒管理水平,這可能與社會認知獨立于智商之外有關[23],對于兩者之間的關聯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即使處于穩定期,其總體認知功能和情緒管理水平仍顯著低于健康對照,早期發病、病程時間長及精神癥狀不穩定都是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重要危險因素,精神癥狀嚴重程度、信息處理速度及視覺學習能力會影響其情緒管理水平。因此,對于穩定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仍需關注其精神癥狀及神經認知功能,盡可能的消除精神癥狀,改善神經認知功能,從而改善社會認知功能,最終改善患者的總體認知功能,促進患者的康復,使患者真正意義的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