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作為臨床常見病癥中的一種,因存在突發性,且病情發展快、腦組織損傷嚴重,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1,2]。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所占比重在腦卒中中占據榜首,也稱之為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是其主要癥狀,臨床表明在短時間內完成溶栓操作,以促進腦梗死灶周圍缺血半暗帶血流恢復,有效修復可逆性神經組織損傷,是提高療效和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所在[3]。因此,盡早確診患者病情并及時發現缺血半暗帶,及時明確患者腦組織損傷程度是否存在可逆性,為縮小梗死面積和后續治療提供依據,降低患者殘疾率。現今,臨床針對腦梗死患者,主張以MR擴散加權成像ADC 聯合作為首選診斷方案,能精準定位患者缺血半暗帶,有效區分出患者腦組織損傷的可逆性,對提高其治療有效率和減少殘疾風險有較好的臨床價值[4,5]。基于此,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2015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298 例腦梗死患者的MR擴散加權成像檢測圖像,對其檢測結果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298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8 例,女180 例;年齡50~85 歲,平均年齡(60.25±5.18)歲;分期:超急性期65 例(發病至檢查時間<6 h)、急性期135 例(發病至檢查時間6~24 h)、亞急性期98 例(發病至檢查時間2~3 d)。患者腦梗死均為首發,臨床上均是以無力、失語、偏癱、昏迷、嘔吐等癥狀送至醫院就診,且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有知情同意權,均經臨床倫理委員會認證。
1.2 方法 患者均行MR 擴散加權成像。選擇設備型號為Philips Mutiva 1.5 T 的超導儀,完成MR 擴散加權掃描、T1、T2 加權像掃描,其中,MR 擴散加權成像操作中,基于操作、序列和劃線盡可能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將序列、回波時間(TE)、重復時間(TR)、矩陣、層厚、視野(FOV)、B1 值、B2 值分別設置為自旋回波-單次激發回波平面成像(SE-SSEPI)、105 ms、3600 ms、165 mm(長)×130 mm(寬)、5 mm、25 cm×15 cm、0 s/mm2、1000 s/mm2,最大程度減少檢測誤差,保證檢測結果的精準性。
1.3 觀察指標 比較MR 擴散加權成像、T2 加權像的診斷準確率;病灶中心區、缺血半暗帶及其對側鏡像區的ADC;超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的缺血半暗帶、病灶中心區rADC。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MR 擴散加權成像、T2 加權像的診斷準確率比較MR 擴散加權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100.00%,顯著高于T2 加權像的88.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6.06,P<0.05)。見表1。

表1 MR 擴散加權成像、T2 加權像的診斷準確率比較(n,%,n=298)
2.2 患者病灶中心區和對側鏡像區、缺血半暗帶和對側鏡像區的ADC 比較 患者病灶中心區ADC為(3.92±1.44)×10-4mm2/s,對側鏡像區ADC 為(7.62±1.05)×10-4mm2/s;患者缺血半暗帶ADC 為(8.02±0.62)×10-4mm2/s,對側鏡像區ADC 為(8.33±0.45)×10-4mm2/s。患者病灶中心區和對側鏡像區的ADC 顯著低于缺血半暗帶和對側鏡像區的ADC,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rADC 比較 超急性期患者缺血半暗帶、病灶中心區的rADC 顯著低于急性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rADC 比較(,%)

表2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rADC 比較(,%)
注:與急性期比較,aP<0.05
腦梗死作為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病中的一種,其梗死區域的缺血半暗帶中主要含中央梗死部位和周圍缺血半暗帶。有研究指出,當患者出現缺血半暗帶時,表明其周邊是嚴重缺血區域及正常灌注區,當血流受腦血栓形成堵塞而影響血流動力學時,基于細胞膜泵和離子梯度水平不變基礎上,會中斷其神經元功能和相應電活動[6,7]。現今,臨床有研究指出,腦梗死患者灌注程度會受其組織內部區域影響出現明顯差異,如患者發病時,其灌注程度在6 h 前會存在較強的依賴性,此時配合有效的動脈溶栓治療,對部分損傷且具備可逆性的核心區起到改善作用[8]。因此,對腦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帶處如何快速判斷其累及范圍,是提高其生存質量和改善預后的關鍵所在。
歷年來,隨著對腦梗死缺血半暗帶檢測研究的不斷深入,常用檢測方法都相繼在臨床得到了試驗,患者行平掃CT 難以判斷其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帶,大量研究結果證實患者半暗帶檢出率較低,也只能在極少數情況下判斷半暗帶的存在,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后續提出分析CT 灌注成像的灌注參數,雖能有效鑒別出腦組織梗死部位與缺血半暗帶,但操作需行碘對比劑注射,不適于藥物過敏患者操作,適用性有待商榷[9,10]。因此,如何選擇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確診患者缺血半暗帶,為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是現今尚待解決的醫學問題之一。
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腦梗死患者主張配合MR擴散加權成像作為檢測方法,結合ADC 來評價患者正常腦組織、腦部中心壞死區域和缺血半暗帶,研究結果顯示:MR 擴散加權成像的診斷準確率為100.00%,顯著高于T2 加權像的88.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6.06,P<0.05)。MR 擴散加權成像中,患者病灶中心區和對側鏡像區的ADC 顯著低于缺血半暗帶和對側鏡像區的ADC,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急性期患者缺血半暗帶、病灶中心區的rADC 顯著低于急性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檢測方法具有較高可行性。綜合結果可分析出,患者ADC 會受其腦梗死影響而顯著降低,其缺血半暗帶的對應值也會相對有所下降,但是降低幅度并不大,患者經有效治療后,其信號強度均能恢復至正常腦組織水平[11]。而病癥處于超急性期或急性期患者,其病灶中心區域存在嚴重的缺血現象,導致細胞膜、細胞器長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供血,導致細胞外水情況無法得到有效彌散,此類情況,在其檢測所得ADC 均能得到有效反映,并以此判斷患者病情[12]。此外,腦梗死患者ADC 會受區域、發病時間影響,而其中ADC 最低的為病灶中心區域,之后以中心為基礎,越向外圍擴散,患者ADC會隨之上升,臨床即可判斷缺血半暗帶內部腦細胞損傷程度,并為其治療有效性提供有效的評估標準。
綜上所述,MR 擴散加權成像應用于腦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帶檢測中,能有效鑒別出患者缺血半暗帶情況,診斷價值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