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軍
腎上腺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腫瘤,臨床研究認為腎上腺腫瘤會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影響,也導致生活質量大大降低[1]。患者發(fā)生腎上腺腫瘤以后如果沒有得到妥善、可靠的治療則會對其預后產生影響,所以臨床認為對腎上腺腫瘤要堅持及時診斷的原則進行干預[2]。臨床對腎上腺腫瘤患者通常應用手術治療方法進行干預,傳統(tǒng)的開放性手術可以有效解除患者的病痛,但是會存在較大的創(chuàng)傷,因此患者恢復緩慢并具有較高幾率的并發(fā)癥。為確保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最近幾年將后腹腔鏡治療腎上腺腫瘤逐漸應用在臨床中,并且取得了患者和醫(yī)師的一致好評[3]。所以本文基于此研究后腹腔鏡技術治療腎上腺腫瘤的治療效果,采用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進行對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2 月收治的52 例腎上腺腫瘤患者,以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13 例;年齡31~68 歲,平均年齡(52.08±12.28)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6.15±1.95)個月。對照組:男12 例、女14 例;年齡30~69 歲,平均年齡(52.62±12.24)歲;病程1~11 個月,平均病程(6.08±1.6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文患者的資料均經過倫理驗證符合標準,臨床資料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標準。患者入院后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被診斷為腎上腺腫瘤,診斷符合病癥的標準[4];所有患者沒有嚴重的其他重大疾病;患者無嚴重的家族史;存在CT、B 超等影像學診斷依據;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的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精神障礙、意識障礙和溝通交流障礙;手術禁忌證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通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案治療,選擇第11 根肋骨間隙進行切口,腎盂輸尿管腫瘤患者通常選擇12 根肋骨間隙進行切口。一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再切開腰背筋膜和腎周筋膜,在腎上肌內側進行游離,以便探查腎上腺和腫瘤的組織,對腎上腺血管進行結扎后,切除腫瘤及其部分腎上腺組織常規(guī)送病理科進行檢驗。為患者完成創(chuàng)面止血,腎周需留置引流管,再依次縫合手術切口,術后常規(guī)進行抗感染治療3 d。
1.3.2 觀察組 通過后腹腔鏡手術方案治療,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選擇健側臥位,將腰部墊高之后,在腋后線和12 肋交界部位下方約2 cm 部位進行切口,切口長度為1.5 cm,通過大血管鉗鈍性對肌肉以及腰背筋膜分離,通過食指伸入腹膜后,向腹部推后腹膜。應用一次性尿管和醫(yī)用手套自制成的氣囊,在腹腔內注入生理鹽水400~600 ml,繼續(xù)對腹膜后間隙進行擴張。在手指的指導之下對腋中線髂嵴上大約2 cm 的部位和腋中線12 肋骨下各作1 個切口(1.0 cm),分別將10 mm 和5 mm 的Trocar 置入并予以固定,然后在腋后線進行切口(1.5 cm),再選擇12 mm Trocar 置入其中,為患者建立CO2氣腹,并將壓力維持在13~15 mm Hg(1 mm Hg=0.133 kPa)。手術中需要對腹膜以外的脂肪組織進行清洗,對靠近大腿肌的部位切開腎周筋膜,分離腎上極,并且將腎上腺分離出。尋找腫瘤的部位,沿著腫瘤包膜應用超聲刀對腫瘤切除。如需必要可以一同切除患者的一部分腎上腺組織,如果腫瘤體積較大或者與腎上腺無清晰的界限,則需要連同腎上腺一并切除。將切除的腎上腺腫瘤組織放入標本袋中,從腋后線切口部位取出。手術后對患者的創(chuàng)面噴灑止血粉或填塞凝膠海綿,解除氣腹壓力,可以留置橡膠引流管。手術后逐層縫合切口,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為患者抗感染治療3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手術指標: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疼痛評分、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注: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進行評估,評分為0~10 分,分數越高則疼痛越嚴重。②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69%(2/26),低于對照組的46.15%(12/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7744,P<0.05)。
腎上腺腫瘤在泌尿外科中屬于常見的病癥,臨床可以為患者通過手術方案進行治療。最近幾年臨床腹腔鏡技術在不斷的推廣使用,腹腔鏡技術能夠替代原有的開放性手術治療,可以在治療腎上腺腫瘤患者時發(fā)揮理想的治療作用。本文將后腹腔鏡技術應用在腎上腺腫瘤的治療當中,分析其所取得的治療效果。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35.42±4.33)min、術后住院時間(3.42±1.05)d 短于對照組的(43.46±5.27)min、(5.06±2.11)d,疼痛評分(2.02±1.04)分低于對照組的(3.23±1.41)分,出血量(60.11±2.10)ml 少于對照組的(132.15±14.31)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69%(2/26),低于對照組的46.15%(12/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7744,P<0.05)。由此可以充分說明通過后腹腔鏡技術治療腎上腺腫瘤可以有效的發(fā)揮治療作用。采用后腹腔鏡技術治療患者不會干擾患者的腹腔內臟器,而且也能減少腹腔出現污染的風險,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和術后出現腹腔感染以及粘連的可能,加速了患者的術后康復。相對于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而言,后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切口小,分離和縫合創(chuàng)口也優(yōu)于傳統(tǒng)開放手術,這樣就減少了患者手術后發(fā)生感染的可能。為患者治療時手術中可以更加清晰的分離,具有清晰的解剖位,因此比較適用于較小的腫瘤患者,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患者的腎上腺腫瘤的表現。而且采用后腹腔鏡手術方案治療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由于這種手術方案不需要開腹治療,所以手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對患者腸道產生的干擾更少,可以促使患者及早進食,這樣就能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
但是也要注意,在通過后腹腔鏡手術切除腎上腺腫瘤的時候要處理好腎上腺血管,需要阻斷來源于膈下的腎上腺上動脈,暫不切斷作為牽引,這能使分離出血大大減少,有助于操作的順利進展。左側腎上腺中央靜脈匯入下腔靜脈的較短,所以在處理上存在著諸多困難。左側腎上腺中央靜脈和匯入左側腎靜脈相比,處理起來相對容易。在治療中,一方面要避免損傷患者的下腔靜脈或腎靜脈,同時也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盡可能避免遺漏。
綜上所述,通過后腹腔鏡手術治療腎上腺腫瘤能夠實現微創(chuàng)治療的目的,并發(fā)癥相對較少,值得在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