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在臨床實驗室診斷中,血常規及尿常規檢測是較為普遍的診斷方法,同時也是臨床醫師對患者病情判定時的重要依據[1]。但在進行血常規及尿常規檢驗期間極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擾,導致檢驗結果存在偏差進而對疾病的診斷結果產生不利影響。在進行血常規及尿常規的標本采集、處理、分析以及報告等環節均可出錯,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的同時,甚至引發醫療事故[2]。因此,本研究經過對血常規、尿常規檢驗結果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避免不良事件出現,提升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檢驗科500 份血常規檢驗標本及500 份尿常規檢驗標本為研究對象。血常規標本中男291 例,女209 例;年齡18~79 歲,平均年齡(37.3±14.0)歲。尿常規標本中男301 例,女199 例;年齡20~81 歲,平均年齡(38.3±18.0)歲。入選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血常規標本均為靜脈血的血常規檢驗。
1.2 方法 對入選患者均進行常規檢查,在進行血常規及尿常規檢驗期間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標準及實驗室要求進行,并依照儀器及試劑說明書的相關參數及流程進行操作,準確記錄其檢驗結果,對于不確定、可疑以及存在較大誤差的樣本均應進行重復檢測。
1.3 觀察指標 分析血常規、尿常規檢驗的影響因素,其中血常規經反復檢驗仍存在誤差較大或者檢驗不合格情況的影響因素主要為:人為、患者自身、儀器以及試劑因素;而尿常規經反復檢驗仍存在誤差較大或者檢驗不合格情況的影響因素主要包含臨床(藥物及樣本收集方式)及實驗室(葡萄糖、蛋白質及亞硝酸鹽,儀器錯誤,樣本加錯)兩方面因素。
2.1 血常規檢驗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血常規檢驗標本中有6 份經反復檢驗仍存在誤差較大或者檢驗不合格情況,占比為1.2%,其中主要以人為及患者自身因素為主,占比均為0.4%。見表1。

表1 500 份血常規檢驗的影響因素分析(份,%)
2.2 尿常規檢驗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尿常規檢驗標本中經反復檢測共有12 份存在不合格或者誤差較大的情況,占比2.4%,其中主要以儀器錯誤及樣本加錯的實驗室因素為主,占比均為0.8%。見表2。

表2 500 份尿常規檢驗的影響因素分析(份,%)
在進行血常規及尿常規的臨床檢測中,其標本采集、處理、分析及報告等各個環節均可能出現差錯,從而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不利影響,影響臨床醫生診治的同時還可能會導致醫療事故發生[3]。血常規及尿常規檢驗的準確性能夠為臨床醫生的診斷及治療方案確立等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并對患者病情診斷、治療及預后判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7]。因此,血常規及尿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也逐漸成為目前臨床檢驗工作中關注的重點內容。
經本研究顯示,在所有受檢者中,血常規檢驗不合格率為1.2%,且主要以人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為主。其中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產生影響的人為因素主要為:醫護人員在樣品采集過程中的采集不順利,如反復采血極易導致空氣混入從而形成氣泡,采血后震蕩則極易導致細胞破裂或者因消毒液混入而導致溶血情況出現。另外,樣本保存不當或者樣本送檢不及時等情況,均會對樣本的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患者自身因素則可能是由于其自身靜脈血管相對較細,進而增加了采血困難;或者患者妊娠期、生理期、高溫或大汗以及情緒過度緊張等均會對血常規的檢測結果產生不利影響。而檢測期間采用的儀器消毒不合格或者儀器故障、抗凝劑使用等也均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進而導致檢測誤差情況出現。本研究提示,在尿常規標本中經反復檢測共有12 份存在不合格或者誤差較大的情況,占比2.4%,中主要以儀器錯誤及樣本加錯的實驗室因素為主,其占比均為0.8%。此外,樣本的收集方式及藥物等也均會對尿常規的檢測結果產生影響,如患者在服用嘧啶及奎寧類藥物治療時,會導致其尿液呈堿性,并存在尿蛋白為陽性的結果;而患者在服用雙胍類的降糖藥物期間,則極易導致尿酮體呈現假陽性。因此,對患者進行尿常規檢查期間,應對其基本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從而使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證。通過對上述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在血常規及尿常規檢驗中,樣本收集方式、實驗檢測儀器以及臨床用藥等情況均會對其檢測結果存在影響,在后續的臨床檢測中應明確檢測的基本流程及相關要求,嚴格按照說明及步驟進行檢測。而對于影響檢測結果的相關因素,在檢測期間應明確相關的注意事項,有效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使得檢測結果的科學性得到有效保證。為有效提升血常規、尿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應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8-11]:①加強與患者間的交流與溝通,對于對常規檢查了解較少的患者應針對血常規、尿常規的檢測意義、作用以及注意事項等進行詳細講解,對于用藥的患者應給予其準確指導與幫助,從而正確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另外,檢查期間還應詳細核對其化驗單,如患者性別及標本容器等,避免差錯情況出現。②強化對于血液及尿液標本的集中管理,在進行尿液采集期間應采用一次性取尿杯,女性在采集期間應防止白帶滲入標本中,且對尿液量進行嚴格控制,大多在30 ml,且確保為早晨的第一次尿。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應對針孔處實行局部按壓,并不要揉搓。大多數血常規檢查無需空腹,但若檢測指標涉及肝功能、血糖及血脂等則應叮囑患者空腹。③質量控制。例如在進行尿常規檢測時,應強化對尿液中尿沉渣的鏡檢質量控制,尿沉渣主要是指尿液中的混合部分,因此,在進行尿液檢查期間應強化對尿沉渣的后續檢查,并對患者尿液分析中存在的誤差情況給予及時糾正,以便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此外,還需強化對尿常規檢測數據的相關報告管理,在實行各項檢查期間應嚴格按照有關試劑要求進行,并詳細記錄其檢測結果,尤其是涉及檢測中的細胞成分,完成記錄后應進行多次核查,然后形成報告,使得由于其他因素對尿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顯著降低。④進行血常規及尿常規檢查期間,檢驗科人員應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流程執行,在進行各項指標的鑒別及診斷時應明確相關的參考指標及其重要指標。例如,在進行血常規檢查期間,結合血紅蛋白濃度及紅細胞計數在對貧血患者進行診斷時,應依據白細胞技術和分類對于細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等情況進行判定;同時,可結合血常規結果對血小板減少、增多以及白細胞減少等情況進行判定。由此可見,在臨床血常規及尿常規的檢驗中,對其檢測結果產生影響的因素相對較多,檢測之前應做好相關的詢問及通知,并嚴格按照操作說明及流程進行,使得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及準確性得到有效保證[4-6]。
綜上所述,在臨床檢驗中加強對血常規、尿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分析,并盡力減少或者避免其影響因素情況出現,促使檢驗結果的誤差及錯誤情況有效減少,進而提高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及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