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丹
高尿酸血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系統性疾病、先天嘌呤代謝異常或藥物所引起的嘌呤代謝障礙所致[1]。臨床上針對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治療,主要是應用促尿酸排泄藥以及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2]。但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很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存在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的情況,風險較高。鑒于此,臨床上針對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應充分考慮藥物的安全性以及患者的耐受性[3]。現對66 例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實施分組實驗,旨在探討別嘌呤醇在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66 例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各3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65 歲;符合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男性血尿酸水平>416.5 μmol/L,女性血尿酸水平>357 μmol/L(非同日兩次取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均符合標準);無非甾體類藥物長期應用史,近1 個月未應用類固醇、利尿劑,無降尿酸藥物應用史。排除標準:血液系統疾?。恢匾K器功能不全或功能衰竭;高尿酸性腎??;認知障礙,語言障礙;精神疾??;老年癡呆;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基礎治療,即控制嘌呤攝入,少吃或不吃高嘌呤食物,日常做到低嘌呤飲食,每天飲水量控制在2000 ml 以上;針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在原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碳酸氫鈉注射液(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190,規格:10 ml∶0.5 g),靜脈滴注,按體重2~5 mmol/kg,控制滴注速度,4~8 h滴完,1次/d,以堿化尿液。治療8周。
1.2.2 試驗組 給予基礎治療聯合別嘌呤醇,基礎治療同對照組;給予別嘌呤醇片(Atlantic Laboratories Corp.,Ltd.,注冊證號X19990269,規格:100 mg),口服,100 mg/次,1 次/d。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尿酸水平。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采用日產Olympus Au400 全自動生化儀,通過尿酸酶法進行檢測。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內皮功能指標(內皮素-1、一氧化氮)。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內皮素-1 采用上??祈樕锟萍加邢薰镜膬绕に?1 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進行檢測;一氧化氮采用北京拜爾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一氧化氮檢測試劑盒,采取硝酸還原酶法[4]。③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參考《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評估患者的療效[5]。男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80 μmol/L,女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00 μmol/L,或與治療前相比降低≥35%,為顯效;男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80~420 μmol/L,女血尿酸水平下降至300~360 μmol/L,或與治療前相比降低20%~34%,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較(,μ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尿酸水平比較(,μmol/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內皮素-1、一氧化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內皮素-1 低于對照組,一氧化氮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老年人是高尿酸血癥的高發人群。尿酸是人類嘌呤化合物的終末代謝產物,嘌呤的產生,主要包括內源性自身合成、外源性飲食攝入兩種渠道。嘌呤核苷酸在進入人體之后,被降解為核苷、磷酸,腺苷被腺苷脫氨酶所轉化,變成次黃苷,與核苷酸磷酸化酶發生反應之后產生次黃嘌呤,次黃嘌呤被轉化之后,變成黃嘌呤,其在與黃嘌呤氧化酶發生反應之后,便會生成尿酸[6]。正常情況下,尿酸是以游離尿酸鹽的形式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內,并主要經腎臟排出[7]。但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嘌呤代謝異常,尿酸生成量提高、排泄量減少,尿酸鹽在人體組織內大量堆積,從而引起間質性腎炎、痛風性關節炎[8]。同時,尿酸沉積于小動脈、胰島等,還會導致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加重。堿化尿液、低嘌呤飲食、降低血尿酸水平,是高尿酸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案,但這種方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別嘌呤醇是目前唯一可以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其可以對黃嘌呤氧化酶產生抑制作用,從而使次黃嘌呤及黃嘌呤不能轉化為尿酸,即尿酸合成減少,進而實現血尿酸水平的降低,減少尿酸鹽在骨、關節及腎臟的沉積。
本研究中,試驗組、對照組患者分別給予基礎治療、基礎治療聯合別嘌呤醇治療。結果發現,治療后,試驗組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內皮素-1 低于對照組,一氧化氮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采用基礎治療聯合別嘌呤醇治療的診療方案,可有效提高血尿酸水平的控制效果,且更有利于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療效更為顯著。分析其原因在于,鼓勵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實現低嘌呤食物,可減少嘌呤的外源性攝入;通過多飲水,可以促進排尿,提高嘌呤的排出量;應用碳酸氫鈉,可起到堿化尿液的效果,避免出現代謝性酸中毒的癥狀;應用別嘌呤醇,能夠抑制尿酸合成,減少尿酸鹽在骨、關節及腎臟的沉著,預防間質性腎炎、痛風性關節炎。
內皮素-1、一氧化氮是評估血管內皮功能的主要指標。內皮素-1 是內源性血管收縮因子,可導致內皮細胞增殖的加強、促進血管收縮,對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心肌細胞產生著調節功能;一氧化氮具有脂溶性,能夠快速滲透細胞膜,擴散至平滑肌細胞,起到松弛平滑肌、擴張效果的作用,進而降低血壓。高尿酸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誘發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本研究結果顯示,別嘌呤醇能夠實現內皮素-1 的降低、一氧化氮的提高,因此可起到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的效果。
綜上所述,別嘌呤醇在老年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治療中有著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