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臨床高發,其為免疫系統對腸道內抗原物質過敏反應,是一種慢性腸道疾病,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且在年輕人中更常見[1]。炎癥性腸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腹痛腹瀉、化膿性大便及乏力。目前炎癥性腸病病因尚不清楚,現有臨床研究結果證實,由腸黏膜免疫功能抗原免疫應答引起的炎癥性腸病,可能與遺傳免疫、飲食和吸煙等因素有關[2]。流行病學研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炎癥性腸病發病率有顯著差異,但在發展中國家,炎癥性腸病呈上升趨勢。如今治療炎癥性腸病方法很多,臨床上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較常見,如口服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如美沙拉嗪能明顯改善腸道炎癥,但美沙拉嗪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且易復發,降低人體免疫系統應答和導致炎癥性腸病反復發作,臨床上需要繼續尋求替代治療方法。研究發現,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腸道菌群失衡,說明腸道菌群失衡對炎癥性腸病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益生菌治療可以改善菌群失調及緩解病情。本文作者采取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炎癥性腸病,分析其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遼陽縣中心醫院呼吸消化綜合內科就診的70 例炎癥性腸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5 例。對照組患者男17 例,女18 例;年齡25~53 歲,平均年齡(32.21±7.13)歲;基礎疾病:高血壓5 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試驗組患者男16例,女19例;年齡25~55 歲,平均年齡(33.00±7.44)歲;基礎疾?。焊哐獕? 例,冠心病2 例,糖尿病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診斷明確,對研究藥物無過敏,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臨床表現均為腹痛及化膿性大便、深部急迫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結腸鏡、影像學檢查及手術標本病理檢查,最終診斷為炎癥性腸病。排除標準:腸結核和缺血性腸炎等疾病患者;有嚴重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如精神病;不愿意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抗炎治療,對疾病知識進行健康宣教,控制基礎疾病。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口服1.0 g/次,3 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益生菌治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口服4 粒/次,3 次/d。兩組患者服藥時間在三餐前,治療期間避免辛辣食物及海鮮、牛奶等易誘發病情加重的食物。兩組均于治療8 周后復查內鏡。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血清炎癥因子,治療后檢測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干擾素-γ 水平。②臨床指標,包括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腸鏡病理檢查評分。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腸鏡病理檢查評分為每項得分區間1~4 分,正常1 分,輕度異常2 分,中度異常3 分,嚴重異常4 分,評分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③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患者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結腸鏡病理檢查評分基本正常,癥狀體征消失;改善為患者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結腸鏡病理檢查評分增加35%以上;無效為患者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結腸鏡病理檢查評分改善幅度<35%[3]??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腹瀉、消化不良及頭痛惡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試驗組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干擾素-γ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腸鏡病理檢查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目前,臨床上有關炎癥性腸病致病機制的研究結論不統一,但許多結論發現,炎癥性腸病與患者腸道免疫系統的失調節及所處的外部環境因素有關[4]。生物學研究發現,炎癥性腸病的患者易發生基因突變,而這一過程又會增加患者病原體感染的幾率。美沙拉嗪能改善新陳代謝及減少廢物堆積,是常用治療炎癥性腸病的藥物[5],其含有的5-氨基水楊酸可抑制炎癥性腸病患者血清中的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和血小板等活化炎癥介質的合成,這一過程具有抑制炎癥反應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5-氨基水楊酸半衰期約為2 h,代謝成乙酰化合物后半衰期為4~12 h,對患者來說,其不良反應少,并且安全性有保障,但單純美沙拉嗪治療容易出現高復發率[6]。近年來研究發現,患者腸道微生態的失衡也是炎癥性腸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腸道微生物的失衡發生時大量有益菌,如乳酸菌雙歧桿的菌減少導致大量有害細菌的代謝產物,對腸道免疫系統產生損害,從而導致患者腸道的免疫功能出現紊亂及炎癥反應[7]。研究表明,適量益生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攝入能對患者產生積極影響,其對炎癥性腸病原理更為復雜,一般炎癥性腸病由腸道菌群失調引起,預防腸道疾病的益生菌 能改善人體健康,屬于有益細菌,應用于炎癥性腸病治療的益生菌能預防腸道疾病并保持患者腸道屏障功能,維持患者腸道菌群,并且起到調節腸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達到理想治療效果[8],益生菌補充劑與病原菌產生競爭性抑制作用,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結合能調節腸道微生態的動態平衡,調節黏膜免疫反應,而改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以及促進患者腸道淋巴細胞增殖,分化T 細胞改善腸道炎癥反應,是一種對人體腸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9]。益生菌補充劑是治療炎癥性腸病的有效途徑,其能在患者腸道內定植,增強患者腸道免疫力及維持患者腸道菌群平衡,能調節患者綜合免疫力,增強患者腸道內吸收以及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降低膽固醇濃度和維持血壓,改善患者腸道內部微生物,降低消化道感染風險[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干擾素-γ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內鏡檢查評分、疾病活動指數和腸鏡病理檢查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炎癥性腸病患者來說,采取美沙拉嗪聯合益生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