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祖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近年來,通過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細顆粒物(PM2.5)濃度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70%、65%,人民群眾對藍天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高。秋冬季攻堅雖取得積極成效,但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穩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高發、頻發,既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也直接影響“十四五”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的完成。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上半年“兩高”行業產品產量、煤炭消費量等出現明顯反彈,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增大。要充分認識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精準扎實推進各項任務措施,通過持續開展秋冬季攻堅行動,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為“十四五”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開好局、起好步。
“讓天下沒有難治的污染”是泛測環境成立的初心。憑借對大氣科學積累的多年研究經驗,充分利用國內外最先進儀器技術,擅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排放協同控制,幫助區域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泛測環境自2015年成立以來,通過先進的研發技術,生產制造精準效率治霾系列工具產品,實現設備儀器上的降本增效、軟件應用上的管理創新。與此同時,泛測環境成立中環天合(北京)環境科學研究院,是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防治專家創辦的一支空氣質量改善科研團隊,長期致力于大氣環境監測、大氣污染來源解析及污染控制與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為行業良性循環發展做貢獻。
打造基于“防治縱向一體化”的產品+服務綜合解決方案,是升級大氣污染防控技術之本
傳統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經歷消煙除塵(1972—1990年)、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總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2001—201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2011—2020年)四個階段。當前,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大氣污染防治向上游延伸,需要結合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的情況,向下延伸,即“散亂污”企業工業源、餐飲油煙、建筑工地、散煤、道路揚塵、秸稈焚燒等污染源進行精細化管控。
在新的市場需求下,泛測團隊傾心打造“產品+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以空氣質量達標/改善為核心,通過對城市(地區)實施科學化、定量化、精細化的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手段,弄清來源和成因,提出因地制宜的大氣污染防治成套化解決方案,幫助城市(地區)將方案落地,協助城市(地區)構建減排和管理技術體系并實施各項措施,最終實現空氣質量改善。

現對這一主要模式,進行簡單解析:
1. “看門診”——污染問題識別
通過分析區域5—10年社會經濟發展、大氣污染控制歷程,PM10、PM2.5、03、氣象要素如T、WS、輻射等諸多歷史數據,總結顆粒物/臭氧污染的長期變化特征、季節變化特征、區域分布特征、污染過程,綜合診斷影響該地區大氣污染形成的關鍵因素,從而識別主控污染物、主控地點、主控季節以及主控時段。
2. “做檢查”——項目技術分析
在綜合診斷大氣污染形成關鍵因素基礎上,繪制動態污染源地圖、解析顆粒物來源、臭氧敏感特征、VOCs污染物特征及來源,挖掘大氣污染源減排潛力。
3. “開藥方”——空氣質量改善方案
基于不同類型污染源對本地污染(顆粒物+臭氧)貢獻值的高低,編制當地空氣質量改善方案,對各類污染源的管控提出科學建議。
4. “跟蹤治療”——落地實施全過程監測治理方案


成立跟蹤技術團隊,運用天地空一體化監控手段,如衛星、無人機、沙氏顆粒物激光雷達、微型空氣質量監測儀、微型多參數氣象監測儀、移動空氣質量監測儀、監控視頻等手段,構筑大氣污染防治天地空一體化“天網”工程。利用“大腦”泛大師軟件管理平臺進行溯源、判斷傳輸,建立調度機制及第三方督查組,實時管控評估效果。開展重污染的預警及多部門會商,對可能到來的重污染過程的起始時間、峰值濃度等要素進行精確的預測,并及時發布預警和有關材料指導減排與民眾生活。污染預警時段,對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加大排查力度。
5. “手術治療”——單項污染源治理
單項或單點污染源治理包括:(1)道路揚塵管控方案優化及效果評估;(2)柴油車管控方案優化及效果評估;(3)散煤燃燒管控方案優化及效果評估;(4)涉VOCs排放企業污染排放監管;(5)高架源企業污染排放監管;(6)一企一策、深度治理;
6. “康復診斷”——單項措施評估及階段效果評估
從顆粒物組分等數據研判、情景分析+模型模擬等多角度評估單項措施或組合措施的實施效果,并實時優化對策方案。
突破認知、創新舉措,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
1.科學儀器——提升綜合防治效率,驅動科技創新
泛測環境自創立以來,通過技術創新,為全行業提供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目前已獲41項有效專利、3項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8項外觀設計、25項軟件著作權。為客戶提供精準治霾效率工具——“3+1”產品體系,含括網格化微型監測站、移動走航監測儀、沙氏顆粒物激光雷達以及“泛大師”軟件管理平臺,分別擔任著“哨兵-微站”“巡警-走航”“探照燈-激光雷達”以及“中樞大腦-泛大師”的角色,構筑了大氣污染防治天地空一體化“天網”工程,實現從點、線、面到多維數據呈現的監測效果。為產品使用的管理者或第三方主體單位提供了更豐富的數據信息同時,提升精準治霾效率。
其中,沙氏顆粒物激光雷達更是榮獲《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創新獎,基于成像原理的激光雷達真正滿足了結構緊湊、低維護、高性價比、探測盲區小的應用需求。
此外,泛測環境自主研發的信息采集終端設備Microair全參數空氣質量傳感器,具有精準、便攜、智能的特性。體積僅為傳統空氣質量監測儀器的千分之一,價格約為傳統儀器的百分之一。Microair能夠快速“學習并適應”周圍環境,長期測量誤差值保持在正負5%以內。而且功耗小,無需插電,無需更換電池。安裝方便,三步快速安裝,一人輕松搞定。是一款帶來行業革命的傳感監測設備。
經過近6年的發展,泛測環境具有了完整的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質量管理以及產品運維服務體系,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具備了較強的核心競爭力,更是進一步加快了行業在設備儀器科技創新的發展進程。
2.綜合服務——助力區域空氣質量改善
河北邢臺(2014—2018年)
泛測團隊通過“顆粒物來源解析”“退十方案”、總理攻關“一市一策”等項目,提出“邢臺市空氣質量改善方案”“三年作戰計劃科技支撐”等一系列污染防治對策。PM2.5年均濃度從2014年131微克/立方米降至2018年69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47%。在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考核中,邢臺市2014—2017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優秀等次。2017年被評選為全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明顯的七個市(州)之一,是唯一入選的北方城市。
秦皇島昌黎(2020—至今)
2020年5月團隊入駐昌黎,實現昌黎縣“全面監測、實時溯源、動態管控、深化治理”的大氣污染防治閉環管理。PM2.5濃度改善率由全市第7位上升至第2位,改善效果明顯,其間受到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相關領導表揚。
泛測環境,與行業同頻共振
泛測環境構建和諧的企業內、外部環境,培育大批業內科技型人才,在大氣污染防治領域進行科學管理,為建設更完善的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的管理隊伍,向行業輸送科學型管理骨干,泛測環境專家團隊開展多元交流合作方式,形成服務行業全產業鏈的“培訓咨詢”新業態,針對當前大氣污染防治新挑戰、新形勢作深刻解讀,結合實踐案例,從政策解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背景、污染防治綜合解決方案實施流程、重點應急舉措等各環節系統地開展交流研討。
大霧污染防治從不是某個企業或者某一人群的事,泛測環境更愿意攜手那些不忘初心、謀求發展的合作伙伴,并肩砥礪前行,愿與行業共生、互生,共同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