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秉棟,張國華,王 君
本研究應用索磷布韋/維帕他韋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觀察了療效及血清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蛋白8樣分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8-like molecule 2,TIPE2)和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水平的變化,旨在為臨床治療CHC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肝病科診治的CHC患者105例,男55例,女50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為(46.9±5.5)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為(6.7±1.5)年;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2~27 kg/m2,平均為(24.5±0.5)kg/m2。所選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肝衰竭者,6個月內應用過免疫調節劑治療者,對本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反應者,伴有嚴重的心、腦、腎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血液性疾病、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和妊娠期婦女,器官移植者,伴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或耐受性或依從性差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對照組(n=51)和觀察組(n=54),兩組性別、年齡、病程、BMI和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 治療方法 在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3510)900~1200 mg/d,分3次口服,干擾素α-2b(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32)6 MU肌肉注射,1次/d,1個月后改為隔日一次,治療3個月;在觀察組,給予索磷布韋/維帕他韋(Gilead Sciences Ireland UC,批準文號H20180024)1片口服,1次/d,另給予利巴韋林(用法同上),治療3個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評估臨床療效。快速病毒學應答(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RVR):治療4 w時,血清HCV RNA定量<1103IU/mL或下降≥2 log10 IU/mL;早期病毒學應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治療8 w時,血清HCV RNA定量<1103IU/mL或下降≥2 log10 IU/mL;治療結束時病毒學應答(end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抗病毒治療結束時,血清HCV RNA低于檢測下限;持續病毒學應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抗病毒治療結束后隨訪12 w時,血清HCV RNA低于檢測下限。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RVR、EVR和SV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外周血細胞計數比較 在治療結束時,觀察組外周血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血清CTLA-4、IL-12和TIPE2水平比較 在治療結束時,觀察組血清CTLA-4和IL-12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血清TIPE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n(%)]比較

表2 兩組外周血細胞計數比較

表3 兩組血清CTLA-4、IL-12和TIPE2水平比較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n(%)]比較
據流行病學[1-4]調查顯示,全球約有7100萬人在感染HCV后因不能有效清除病毒而形成慢性感染,且每年新發CHC病例約有3.5萬例。CHC病情發展隱匿,不易察覺,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部分患者可從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進一步發展成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5-7]。目前,抗病毒藥物是治療CHC的關鍵。既往研究[8-11]多采用干擾素α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有助于阻止患者病情進展,但該治療方案長期使用,存在諸多禁忌證,患者耐受性較差。因此,本研究采用索磷布韋/維帕他韋聯合利巴韋林治療CHC患者,進一步探討了該治療方案對CHC患者的療效。
今年來臨床研究文獻[12-15]報道應用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CHC患者,其中索磷布韋/維帕他韋是由維帕他韋與索磷布韋組成的固定復方制劑,其成分索磷布韋為泛基因型抗HCV藥物,屬于核苷類聚合酶抑制劑,CHC患者口服后能快速被機體吸收,在肝臟中代謝為三磷酸尿嘧啶類似物,與非結構蛋白-5B(nonstruetural-5B,NS-5B)正常底物競爭性結合,插入至合成的核苷酸鏈中,促使核苷酸鏈終止而發揮抗病毒效應[16]。維帕他韋屬抗HCV藥物,對所有基因型HCV均具有抑制作用,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兩藥合用可產生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抗病毒作用,且對患者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影響較小。有學者[17]發現,索磷布韋/維帕他韋的抗病毒機制主要在于阻斷HCV復制過程中關鍵物質,從而抑制HCV復制,而聯合利巴韋林可增強抑制病毒復制作用,實現抗病毒治療的目的,改善患者肝功能[18]。本研究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觀察組RVR、EVR、ETVR和SV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觀察組外周血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索磷布韋/維帕他韋聯合利巴韋林可顯著改善CHC患者肝功能,提高療效。
研究[19]證實,CTLA-4、IL-12和TIPE2在CHC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CHC患者發病時,其血清CTLA-4和IL-12水平呈異常升高趨勢,而TIPE2呈異常降低趨勢[20]。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CTLA-4和IL-12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血清TIPE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考慮以索磷布韋為基礎的直接抗病毒治療方案可有效抑制HCV復制,獲得較高的病毒學和生化學應答率[21],同時可抑制CHC患者血清IL-12水平,發揮免疫抑制作用,而TIPE2參與CHC患者的慢性炎癥進程,并可調控CTLA-4的表達,故索磷布韋/維帕他韋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可明顯降低CHC患者血清CTLA-4和IL-12水平,升高血清TIPE2水平,發揮抗病毒作用。在治療期間,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因索磷布韋/維帕他韋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可最大程度上抑制HCV復制,協同發揮抗病毒作用,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