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29)
排水專項規劃編制主要涉及道路及地塊豎向規劃、雨水專項規劃與污水專項規劃3 部分內容。豎向規劃主要內容為進行地形及豎向分析,確定道路交叉口及地塊豎向標高,與雨水、污水方案相互協調,保證城市排水順暢。雨水專項規劃主要內容為根據地形、地貌和自然條件,合理劃定雨水排水分區,確定匯水面積,明確管道設計重現期,測算雨水量,合理安排雨水管道的走向、位置、匯水面積、管徑和標高。污水專項規劃主要內容為合理確定排水體制,測算污水量,確定污水提升泵站等各類污水設施的位置及規模,合理布局污水收集系統,確定污水主次干管、支管的走向、位置、管徑和標高[1]。
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引入,傳統的灰色排水系統轉換成灰綠結合[2]。隨著對水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部分地區城市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逐步由《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一級A 標準提高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標準要求[3],同時增加了污水處理廠事故應急處理能力。本文主要以揚州市N8、W6 單元為例,就片區排水專項規劃編制方面提供一些經驗與想法,供業內人士探討。
項目的規劃背景為揚州市N8、W6 單元內各類項目集聚,主干道路網絡基本拉開,為完善N8、W6 單元污水、雨水系統,改善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指導下階段道路及地塊設計,而編制本規劃。規劃范圍位于揚州市中心城區西北角,東至北外環,南至寧啟鐵路,西至揚溧高速公路,北至司徒廟路,規劃面積約1175 公頃。
揚州地勢西高東低,中心城區地貌特征為“西岡東水”,西北部地勢最高。本規劃區域是揚州地勢制高點,為中心城區少有的丘陵岡區,基地地面高程11.0-41.0m。基地內地勢起伏較大,空間層次豐富,景觀可塑性強,為“西岡”景觀重要示范節點。
本次規劃尊重地形地貌,分區控制道路及地塊豎向標高。規劃區以潤揚路西延、揚冶路為界,將規劃區分為北、中、南三片,各片根據外部限制條件因地制宜設計豎向標高。北片區大部分地塊已建成或已出施工圖,以讀取現狀和施工圖方案為主,少部分未建地塊進行小范圍地塊土方平衡。中片區已做過豎向專項規劃,結合最新的施工圖進行局部優化調整。南片骨架道路已經拉開框架,落實部分項目施工圖,其他考慮接邊道路、臨近地塊銜接,進行小范圍土方平衡,優化調整(見圖1)。
立足海綿理念,規劃綠色生態的雨水系統。堅持快速排除與調蓄利用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和排放模式,銜接控規及防洪專項規劃,規劃16 條河道,計算各河段流量、寬度、河底高程、常水位等河道參數。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打造海綿型公園與下凹式綠帶,采用滲、滯、蓄、凈、用、排6種措施,保障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8.61%。規劃區屬于丘陵山區,結合現狀地形地貌、排水分區,按照豎向規劃及道路水系、片區防洪規劃等,將規劃區劃分為9 個雨水排水分區。以順坡、就近、平行道路敷設、管頂平接等原則,結合現狀管道、地形、水系位置,按5 年一遇高標準規劃新建雨水管道系統,同步改造存在管徑偏小,標高錯位以及與規劃道路、水系等外部條件矛盾等現象的現狀雨水管(見圖2)。
以現狀問題為導向,構建可實施性強的污水系統。規劃區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經污水管道收集至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通過綜合生活用水指標、地均用水指標等多種方法測算污水量,確保收納污水廠可接收處理。規劃區污水納入北山污水處理廠處理,同時保留潤揚路、揚冶路現狀污水排放通道。延續現狀污水系統總體布局,校核現狀污水干管的承載能力,結合近期建設等內容,對規劃污水干管路徑進行多方案比選,最終確定三條污水主通道,6 個污水排水分區。根據現狀污水泵站運行情況,結合污水量預測及污水系統布局,統籌規劃了5 座污水提升泵站(見圖3)。
首先將現狀數據導入排水模型,計算重現期≥3 的雨水管道占比96.9%,基本建成道路全覆蓋,僅存在站北路與蜀岡路2 處雨水管偏小情況。但存在部分現狀大管徑雨水管埋深較淺,地塊雨水接入困難情況,此類地塊需納入周邊規劃雨水管統籌考慮。其次將規劃成果導入排水模型,校核得5 年一遇降雨情況下規劃區可能有2 處積水點,本次也具體分析了積水原因及應對措施(見圖4)。
規劃區現狀污水排入六圩污水處理廠,但規劃區距離六圩污水處理廠距離較遠,需要四級泵站逐級提升,同時存在排水高峰時沿線管線輸送不暢等問題。本次規劃根據污水就近收集處理原則,并與主管部門對接,規劃將片區污水平時排往新建的北山污水處理廠,應急時可通過污水泵站出水的轉換閘門實現污水主通道的切換,屆時污水排往六圩污水處理廠,本規劃的實施可加快揚州污水處理“一體化”的早日實現,同時可保證在一組構筑物或主要設備需要停運檢修時,不影響污水的正常收集與處理(見圖5)。

圖1 豎向分區示意圖

圖2 雨水分區示意圖

圖3 污水主干系統示意圖

圖4 雨水管重現期評估及暴雨模擬積淹水示意圖

圖5 污水互聯互通示意圖

圖6 調整控規泵站示意圖
污水泵站的設置應結合城市的地形、污水管網系統,污水泵站由于會產生噪聲及硫化氫與氨氣等惡臭氣體,因此污水泵站屬于鄰避設施,應與居住、公共設施等建筑保持必要的防護距離。本次調整控規中2 處污水泵站位置,避開了醫院與居住區等敏感地區。考慮新增污水泵站規模都相對較小,推薦采用地埋式小型污水泵站,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節約土地利用(見圖6)。
根據用地規劃,結合排水分區,劃分2 個海綿管控分區,結合各分區用地及生態環境特點,新建的建筑與小區、道路、廣場采用下沉式綠地、滲透鋪裝、雨水濕地等主要生態措施,實現徑流峰值流量控制、徑流污染控制及徑流總量控制等目標,降低下游地區排水防澇負擔。以分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基礎,核算各類用地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管控要求。結合規劃區城市景觀打造,以星映湖和香茗湖為核心,結合其他規劃湖體建設,形成多個調蓄水面,打造海綿型公園。新建道路的綠化隔離帶和兩側綠化帶要因地制宜運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多種形式,增強道路綠地雨水吸納力。此外沿揚溧高速和寧啟鐵路形成兩條大型連續性強的下凹式綠帶。重視濱水綠廊建設,加強水系溝通,通過河湖水體和岸坡生態化處理、濱水空間合理利用等綜合措施,構建海綿型河道(見圖7)。

圖7 海綿引導示意圖
在以河道圍合的地塊內,中心點的道路路面控制標高最高,臨河道路的控制標高最低。地塊排水接入道路下的管道,并沿道路就近排入周邊河道,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管道的管徑,減少投資。天然地勢低洼的6 處,均為規劃的公園綠地及主要河道排口。本次規劃低洼處周邊地塊抬高2m,臨河地塊不低于設計洪水位,確保城市開發建設地塊不存在地勢低洼處,減少內澇風險。為加強低洼處的泄水能力,增加雨水口數量,以便及時排放路面雨水。
本文案例項目是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防洪規劃、海綿城市規劃、污水廠可行性研究報告等上位規劃以及其他現狀資料基礎上編制而成。本項目準確提取現狀指標參數,無縫銜接上位規劃指標參數,核算現狀排水管道能力,結合海綿指標,測算規劃排水管道規模,優化排水系統布局,預留污水互聯互通通道,增加污水處理廠事故應急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