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伶,孫鴻燕,唐文豪,黃棋,黃麒榕,任靜
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1],提出將互聯網與各行業相結合,并正式提出了“互聯網+”這一概念,鼓勵推進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護理、健康、養老等服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50年中國超過60歲的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將達35%,至此將成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高齡、失能、空巢老人數量增多,慢性病發病率上升[2]。同時,目前國家開放的二孩政策,使得孕產婦和新生兒數量增多,專業護理需求增大[3]。我國近年相繼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需借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力推進信息化護理建設,創新護理模式,提高護理效率。有效實施“互聯網+護理服務”,不僅能夠為居家患者提供便利,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還能有效彌補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4]。因此,“互聯網+護理服務”已成為護理專業發展的大趨勢,然而,目前具體研究發展方向與熱點依然不甚明確。本文借助文獻計量學中的可視化分析方法,基于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5.6.R5,分析我國從最初提出該觀點至今的研究熱點和研究發展趨勢,進一步探索研究前沿,以期為我國“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1資料來源 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檢索來源數據庫,檢索時間段為建庫至2020年7月31日。選擇高級檢索,主題詞為“互聯網+護理服務”OR“網約護士”OR“護士多點執業”。排除新聞、消息、約稿、通知等非學術性文獻和與護理專業不相關文獻。將納入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記錄包括文獻題目、作者、機構、發文期刊、關鍵詞、摘要等信息。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5.6.R5進行數據可視化分析,該軟件適用于動態、多元、分時的復雜網絡分析,是近年來文獻計量與可視化分析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軟件之一[5]。因檢索結果中的首篇文獻發布于2015年,故分析軟件中設置分析時段為2015~2020年,單個時間分區長度為1年,閾值設置為TOP=50。以Institution(機構)、Author(作者)、Keyword(關鍵詞)為網絡節點,將納入文獻導入軟件進行相關分析。
2.1年度發文量分布 共檢索到“互聯網+護理服務”相關中文文獻311篇,經整理、去重、閱讀全文后保留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231篇,發文量分別為2015年1篇,2016年17篇,2017年24篇,2018年32篇,2019年100篇,2020年57篇。因文獻數據收集時間截至2020年7月31日,所以該年度文獻數量為不完全統計值。
2.2發文期刊分布 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發文量排序前10位的期刊名稱、發文量,見表1。
2.3發文機構分布 以發文機構(Institution)為網絡節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結果顯示有132個節點、63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73。其中1個節點代表1個發文機構,1條連線表示機構間的1次合作,網絡密度反映各機構間的合作度[6]。研究結果顯示網絡密度偏低,表明各機構間的合作較少。排名前6位的機構發文總量為26篇,占發文總量的11.26%,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機構為西南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共8篇),其次是北華大學5篇、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4篇,鄭州大學護理與健康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護理部發文量均為3篇。本研究以西南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護理部3個機構形成了較大的合作網絡。

表1 發文期刊分布(n=231)
2.4作者分布 以作者(Author)為網絡節點,可視化分析得到168個節點、169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20。其中5人以上合作團隊共有6個,其中最大的合作團隊是以孫鴻燕為主的核心作者群,此外還有以張艷和金英子為核心的2個較大的合作團隊。并未形成大量的大范圍核心作者群,同時還有一些散在的作者合作關系。在“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研究方向中,發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有5名,作者和篇數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是孫鴻燕和余思萍各8篇,劉秋霞6篇,李冰和張冰各4篇。發文量僅為1篇的作者共112名,占作者總量的2/3。
2.5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中心度反映其在整個關鍵詞共現網絡中的重復性,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頻次多少,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7]。將所納入文獻進行關鍵詞分析,得到204個節點、254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23(見圖1)。網絡密度較小,說明各關鍵詞間的聯系較分散。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我國以“互聯網+護理服務”或“網約護士”或“護士多點執業”為主題詞的文獻關鍵詞分析中,除了檢索詞外,延續護理(或延伸護理、延續性護理)為本研究領域的熱點。另外,專科護士、臨床護士、慢性病、老年人、養老服務、居家護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管理平臺、醫師多點執業等關鍵詞有較多出現。
2.6研究變化與發展趨勢 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關鍵詞時序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熱點的遷移[8]。關鍵詞共現網絡時區圖譜見圖2。從圖2中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互聯網+護理服務”最開始的發展與研究方向主要為臨床護士、護理管理者、養老服務等,隨后3年出現了專科護士、質性研究、傷口造口、信息化平臺等研究熱點方向,而延續護理則在2016年和2018年均作為關鍵熱詞出現。由于2020年數據不完整,圖2可知已有傾向于慢性病的研究,不排除隨后還會出現新的研究熱點方向。

圖1 關鍵詞可視化圖譜

圖2 關鍵詞共現網絡時區圖譜
3.1我國“互聯網+護理服務”研究現狀分析 年度發文量是衡量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熱度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行業與專業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一個時間段內的論文產出量得到反映[9]。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與各行業結合實施正式發布官方文件,并首次以“互聯網+”命名。2015年我國發表第一篇關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相關文章,起步較晚,是一個相對新穎的研究領域,其中提出了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醫療和護理相關概念[10]。從2016年開始,文獻數量增長明顯,2019年發文量最多,為100篇。2020年數據僅統計到7月31日,發文數量為57篇,但發文總量仍呈逐年上升趨勢,說明“互聯網+護理服務”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隨著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我國學者的研究也相應增多,各研究人員對“互聯網+護理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同看法與建議,使本方向的研究在護理領域更加多元化。總體而言,發文總量仍然不高,因此需對“互聯網+護理服務”加大科研投入,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和深入探討。
3.2“互聯網+護理服務”研究領域相對單一 由表1可知,關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研究發文多集中在護理專業的核心期刊,說明本方向研究質量較高。發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中護理類期刊9本,醫學綜合類期刊僅1本,說明發文集中在護理專業領域的期刊中,研究相對局限,而缺乏多學科交叉合作。在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作為“互聯網+護理服務”面向的主要群體,老年居家患者所需要的就遠不止單一的護理服務[11],并且“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受眾廣泛,更需要重視多學科合作[12]。因此,下一步研究與實踐可從學科間的合作入手,增加創新性,加強“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多學科合作,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3.3“互聯網+護理服務”各區域與機構研究不均衡 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通常可以促進一個研究領域更加多樣化發展,為一個研究方向加入不同的觀點,從而從整體上把控科研的深度和廣度[13]。從本研究結果可知,部分研究機構間合作雖尚可,但仍有大量機構和地區間沒有任何合作關系,成為獨立的研究機構。可見,進一步的發展方向中,需要各研究機構和地區之間加強合作關系,經濟狀況和醫療發展情況類似的地區可共同探討和規劃,制定出符合各地區特色的“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通路,以最大化地滿足各地區患者的護理服務需求。
3.4“互聯網+護理服務”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相對較少且研究缺乏連續性 某個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是該領域科研實踐連續性及深入性的縮影[14],而一個研究群體持續關注某一個研究方向,可隨時掌握該方向的最新前沿,得到更加深入的見解。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研究領域,較大的作者群是以孫鴻燕、張艷和金英子為核心的3個團隊,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合作團隊,發表1篇文獻的作者偏多,說明我國大多數研究者尚未將“互聯網+護理服務”選擇為長期且固定的研究方向,作者間溝通與合作較少。由此可知,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作者間的合作需加強,并注重對本主題的持續關注,以進一步促進“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
3.5“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研究中延續護理受重視,但研究主題亟需繼續擴展 關鍵詞是文獻檢索的重要標識,可對文獻主題進行高度提煉和概括。分析某個領域的關鍵詞,其中心度和節點大小是對該領域研究熱點的直觀反映[15]。本研究結果顯示,除檢索詞外,延續護理在所有檢索文獻中較多提及。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延續護理方式已不能很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因此,為幫助醫院提高效率,對患者實施便捷照護,應運而生了“互聯網+護理服務”。此外,專科護士、臨床護士、慢性病、老年人、養老服務、醫師多點執業等關鍵詞出現較多,說明研究者對醫護群體、老年人群體以及慢性病方面已有較多關注。總體而言,研究主題仍較局限,下一步的研究中,在已有熱點詞的基礎上,可繼續擴展研究主題,進行深入挖掘,尋求其他群體或疾病基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研究,使其為不同疾病患者及群體提供服務。
3.6“互聯網+護理服務”關注的研究前沿與趨勢 從2016年出現明顯文獻數量增長到2020年,以一年為一次跨度,研究熱點每年均發生了一定遷移。由圖2可見,從最開始出現的臨床護士、護理管理者、養老服務中,多為文獻發布當年或發布前2年相關政策文件中提及需重點關注方向,隨后3年為專科護士、質性研究、傷口造口、信息化平臺等,不僅符合國家政策方針的方向,也加入了豐富護理學科多樣性與科學性的研究。2020年慢性病作為熱點詞出現,不僅顯示“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研究發展趨勢,也為研究者提供了進一步的研究參考方向。下一步研究中,需要政府、醫療機構、護患雙方和整個行業組織加強溝通合作,積極開拓創新領域,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尋求解決路徑,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以實際解決患者的問題為目標,實現健康中國的構想。
本研究從發文量、發文期刊、發文機構、作者、關鍵詞、研究熱點和趨勢等方面分析“互聯網+護理服務”相關研究的文獻特征,文獻計量學分析顯示,“互聯網+護理服務”發文總量總體偏低,研究領域集中于護理學科方面,缺乏多學科合作,大范圍的核心作者群體和合作機構偏少,研究范圍相對局限。因此,今后需加強“互聯網+護理服務”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并加強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拓展研究主題,促進“互聯網+護理服務”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多樣化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今后需進一步比較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差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尋求在我國切實可行的相關實施方法,為國內學者在本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