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屈建國,渠海波,喬紹文
(內蒙古包頭市第四醫院 創傷運動醫學科,內蒙古 包頭014030)
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大多數通過非手術治療可完全恢復,但約有20%的患者會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1]。CAI主要表現為反復出現扭傷和不穩感、行走不平地面時有恐懼感或無力感、可伴有疼痛和腫脹及無法參加運動等。CAI 以手術治療為主。近年來,有較多研究使用關節鏡技術治療CAI,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2-7]。本文采用關節鏡下Brostr?m-Gould術治療CAI,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7年3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CAI患者23 例。其中,男14 例,女9 例;年齡19~48 歲,平均24.7歲;左側損傷8例,右側損傷15例;運動扭傷12 例,日常生活扭傷11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8~14個月,平均11.5個月。主要癥狀表現為踝關節反復扭傷、腫脹和疼痛,休息后癥狀可部分緩解,運動后癥狀加劇。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踝關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和距骨傾斜應力位X線檢查。
納入標準:①輕度到中度的踝關節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和娛樂活動,保守治療無效;②輕度到中度的踝關節不穩定,合并可以采用關節鏡清理或微骨折術治療的距骨軟骨損傷;③康復治療無效的功能性不穩定。排除標準:①嚴重肥胖者;②結締組織病引起的關節松弛者;③既往外側副韌帶重建手術失敗者;④高強度工作(特別是在不平整地面上工作)者;⑤嚴重的畸形(后足內翻);⑥中度到重度的退行性關節病者;⑦嚴重的腓骨肌病變者。
患者取仰臥位,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將手術床向健側傾斜10°~15°,使患側踝關節處于中立位,健側安放阻擋以防止患者滑下。術前在皮膚上標記前內側(anteromedial,AM)和前外側(anterolateral,AL)入路、外踝和外踝下方的安全區(腓骨肌腱上緣和腓淺神經外側支之間)。在氣壓止血帶控制下開始手術,將充血水腫及增生的滑膜適度切除,使視野清晰,仔細檢查,將發現的游離體和軟骨碎片取出;若脛骨遠端前緣和距骨頸存在骨贅引起了撞擊,則利用磨鉆去除;距骨負重區存在軟骨損傷的,予以清理、修整,對于損傷面積<1 cm2的行微骨折術。進一步清理踝關節外側溝和前外側溝,并可探及腓骨尖,為下一步植入錨釘做好準備。AM入路作為觀察通道,AL為工作通道。第1枚錨釘的位置在腓骨尖近端1.0 cm,從AL入路放置空心外套筒,通過導向器鉆孔后,植入2.9 mm錨釘(施樂輝公司:增強型羥基磷灰石帶線錨釘2.9 mm,帶1根2號ULTRABRAID超強縫線),將錨釘的尾線從AL入路拉出。將穿入PDS-Ⅱ線的一次性靜脈留置針(18 G)從外踝前下方1.5~2.0 cm 處刺入關節內,靜脈留置針依次穿過皮膚、皮下組織、伸肌下支持帶和關節囊;從AL 入路進入抓線器,將PDS-Ⅱ線和一根錨釘尾線一起拉出,兩根線打結后,牽拉PDS-Ⅱ線的另一端,將錨釘尾線從外踝前下方拉出,完成第1根線的穿引。用同樣的方法將錨釘另一根尾線從初次穿出點背側1.0 cm的位置穿出,完成第1 枚錨釘尾線的縫合。在第一枚錨釘近端1.0 cm 的位置,采用相同的方法植入第2枚錨釘,同樣將錨釘尾線從AL入路拉出。也使用由外向內技術進行縫合,第2枚錨釘的2根線應位于第1枚錨釘線的前上方,縫合前要清理并顯露距腓前韌帶,第2枚錨釘尾線在縫合前外側關節囊時要一并穿過距腓前韌帶,第2枚錨釘的2 根尾線之間距離為1.0 cm。在穿出皮膚的兩對錨釘尾線之間各做一1.0 cm的切口,使用彎鉤將尾線從該切口中拉出,使同一錨釘的1對尾線連在一起。用蚊式血管鉗鈍性分離皮下組織至踝關節囊和伸肌下支持帶,以降低損傷皮下神經和造成皮膚凹陷的風險。此時,助手將踝置于輕度外翻、背伸中立位,術者收緊縫線,確認外側溝內沒有嵌夾軟組織后,再用推結器打結。再次用關節鏡觀察外踝區域,確認沒有組織嵌夾于前外側溝而產生撞擊。最后關閉切口并包扎,用U型石膏將踝關節固定于中立位。
術后踝關節背屈中立位、輕度外翻位用短腿U形石膏固定,且術后即可開始活動足趾,并進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患部冰敷3 d。術后2 周內石膏固定患肢,2周末去除石膏、切口拆線,并更換功能靴;術后3或4周開始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活動,每天3次,每次10~15 min。患者穿戴功能靴的第4 周,開始部分負重至第5 周末完全負重。術后第6 周開始佩戴袖套樣護踝100%負重,并進行物理治療:鍛煉踝關節,逐步恢復主被動活動,可利用橡皮筋開始力量訓練,進行本體感覺及步態訓練;避免踝關節過度內翻活動。術后第8周患者可以佩戴護踝,在固定自行車健身器上進行訓練。術后10~12 周的日常生活中可不必佩戴護踝,但跑步健身時需佩戴,并繼續進行物理治療。術后16~20 周開始一般性的競技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
末次隨訪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評分標準評價踝關節功能,90~100 分為優,75~89 分為良,50~74 分為可,<50 分為差;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疼痛情況,分值越低,疼痛感越輕。
術后隨訪13~28個月,平均19.5個月。術后6周內每2周復查1次,6周后每個月門診隨訪1次,半年后每3 個月門診隨訪1 次。隨訪內容包括:仔細詢問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并進行體格檢查,指導患者功能康復訓練,必要時行放射學檢查。
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女,30 歲,診斷為右踝關節慢性不穩定。術前MRI示距腓前韌帶陳舊性損傷,X線示距骨傾斜角增大。經過治療,術后19 個月MRI 示距腓前韌帶愈合,內翻應力位X 線示距骨傾斜角恢復正常。見附圖。

附圖 典型病例Attached fig. Typical case
全部病例末次隨訪時均能參與日常跑步等訓練任務,2 例合并距骨軟骨損傷者運動水平較傷前下降,余21例均能夠正常參加體育鍛煉;1例患者術后出現足背外側皮膚麻木,考慮為腓淺神經損傷,經口服甲鈷胺膠囊10周和物理治療,術后3個月癥狀消失。術前VAS 評分(6.9±1.7) 分明顯高于末次隨訪時(1.4±0.8),術前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92,P<0.01);術 前AOFAS 評 分(52.8±14.3)分,末次隨訪時(91.2±6.4)分,術后AOFAS評分較術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85,P<0.01)。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十分常見,尤其是積極參與運動的年輕人群。絕大多數踝關節扭傷涉及外側韌帶復合體,也稱為內翻性扭傷。踝關節外側韌帶復合體由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和距腓后韌帶組成。距腓前韌帶最為脆弱,在任何范圍內均緊張;跟腓韌帶斜向后下,位于腓骨肌腱鞘的深面,能限制踝關節和距下關節的過度旋向后側;距腓后韌帶比較粗壯,損傷概率較小。踝關節外側扭傷經常因治療不足導致慢性疼痛和肌肉無力,并反復崴腳。由于韌帶撕裂后纖維組織較薄弱,或在拉長狀態下,本體感受器缺失或腓骨肌無力,從而易導致CAI[8]。據統計,80%~90%的踝關節扭傷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痊愈,但有一小部分患者因損傷嚴重或在急性期治療不當,較易進展為CAI[9]。有學者將CAI定義為:創傷造成了至少1年的反復扭傷或打軟腿[10]。
對于CAI 患者,主張先進行3~6 個月的保守治療,無效再行手術治療。CAI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非解剖重建、解剖修復和解剖重建。雖然手術種類繁多,但仍缺乏標準術式,而且部分手術會加速踝關節退變,導致嚴重的并發癥[11]。CAI的外科治療始于1932年NILSONNE的非解剖重建,后來又出現了Evans術、Waston-Jones 術和Chrisman-Snook 術等[12-14]代表性術式。這類手術短期效果較好,但長期隨訪結果并不令人滿意,因為該類手術改變了踝關節和距下關節的生物力學機制,可能加速退行性病變,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另外,非解剖重建手術經長期隨訪發現,并發癥發生率較高[15],故現在已不作為CAI 治療的一線選擇。
BROSTR?M 在1966年提出了解剖修復,他將陳舊性損傷的韌帶切斷后重疊、緊縮縫合,后來GOULD對這項技術進行了改進,縫合伸肌下支持帶,以增強外側副韌帶修復。從那時起,Brostr?m-Gould術就被認為是治療CAI的金標準[16-17]。術式可解剖修復踝關節的解剖結構和力學性能[18-19]。
傳統的CAI解剖修復為切開手術,隨著手術設備和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許多用于解剖修復的關節鏡手術均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20-22]。有尸體研究[23-24]表明,關節鏡下修復技術可以取得與開放手術相當的生物力學結果。進一步的臨床研究[25-26]表明,關節鏡下韌帶修復治療CAI可取得與切開Brostr?m術相同的效果。
本研究利用關節鏡技術進行外側副韌帶修復,具有以下優點:①切口小、美容效果好,為青少年和女性患者所接受;②與開放式手術相比,關節鏡微創手術對周圍組織損傷較小,減輕了術后疼痛,可進行早期康復計劃,使患者恢復更快[27-28];③關節鏡手術僅使用兩個入口,可有效降低滑膜損傷和過度水腫的風險,避免廣泛粘連的形成;④關節鏡可直接觀察踝關節,使術者在手術中能一并識別和治療伴隨的關節內病變,如:軟組織撞擊、關節游離體、骨贅或骨軟骨損傷等。NERY 等[29]認為,關節鏡下Brostr?m-Gould技術可以替代金標準Brostr?m-Gould手術,適用于慢性踝關節不穩的解剖修復和關節內病變的處理。
近年來,CAI的治療無論是解剖修復還是解剖重建均趨向微創化,關節鏡下解剖修復重建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30]。對于初次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筆者更傾向于選擇關節鏡解剖修復而不是重建手術,主要是因為韌帶重建手術的技術要求比較嚴苛,需要另外切取肌腱、鉆制骨道,創傷較大,筆者認為,可以將重建技術作為修復手術失敗后的補救手術。但對于韌帶已經吸收、肥胖、重體力勞動和高強度運動的患者,應選擇重建手術。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納入研究的病例較少、沒有設置對照組、術后隨訪時間較短等。隨著病例的增多,應選擇中長期隨訪來觀察療效。
綜上所述,在掌握好適應證的情況下,關節鏡下Brostr?m-Gould 術治療慢性踝關節外側不穩,能取得比較滿意的近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