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能推動技術工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改善技術工人的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激發技術工人釋放更大的社會動能。但是,在學歷提升過程中,面臨技術工人個體自主性不高、提升渠道不暢、學習成果認定制度不健全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與學歷教育層次不對接等現實困境。因此,應多措并舉,激發技術工人個體學歷層次提升的自主性;構建國家資歷框架,暢通發展渠道;建設學分銀行,實現學習成果的積累和轉換;創新學歷進階模式,擺脫高技能人才學歷偏低的窘境。
[關鍵詞]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文憑主導;學歷提升
[作者簡介]楊文杰(1991- ),女,安徽阜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陜西? 西安 71006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建設研究”(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TS056)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2-0027-08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制造業必須由傳統的發展方式轉向創新引領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挑戰。技術工人作為技術創新的基礎力量,在制造業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培育一批高學歷、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人才變得十分迫切。然而,受當前“文憑至上”就業市場選擇的影響,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普遍較低的現實阻礙了技術工人的可持續發展。早在17世紀前后,經濟學領域就已關注到教育的人力資本功能;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力資本理論誕生且明確指出教育具有生產功能,受過教育、培訓的人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會有更高的生產力,進而能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于是,各國紛紛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注重人力資源開發,無形中引導個體追求更高的教育與培訓。同一時期誕生的文憑理論也主張教育與工資收入成正比例關系,認為個體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資水平也相應越高,并將學歷文憑作為篩選求職者的“過濾器”。隨著經濟全球化、激烈市場競爭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發展,人們再次審思投資教育的作用。有研究發現,企業員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與其生產率提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中高學歷員工所占的比例越高,其勞動生產率和平均工資也越高;每提升一個學歷層次均會給同類發展人群帶來多出22%~64%不等的收入。國內許多學者的觀點與之相呼應,其中有學者發現,不同學歷層次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碩士生(60.4%)高于本科生(53.6%)高于專科生(19.8%)。總的來說,多數研究表明,學歷層次水平與個體收入、企業效益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結合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的現實情況,制定合理規范、標本兼治的學歷提升路徑,進而從根本上提升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在制造業強國建設中顯得十分必要。
一、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的價值意蘊
學歷作為社會過程中的一種析出物,在現代社會中具備多元的功能。它體現著個體的學習能力,表征著個體的學術身份。人力資本理論直接區分了不同學歷層次個體所付出的勞動,學歷自此嶄露其在就業市場中表征求職者能力及其所獲報酬的功能。在此過程中,“學歷至上”與“學歷貶值”極端現象雖有存在,但客觀地說,勞動力市場中不同學歷人數分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該國的發展水平與現代化程度。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學歷仍是人才評價的主要標準,是企業篩選出符合需求的勞動者的重要信號,是決定求職者起始薪資水平和獲得相應社會地位的關鍵要素。我國正處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提升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能更好地滿足其內在發展,從根本上改善其待遇和地位,進一步激發其在制造業強國建設中釋放更大的社會價值。
(一)內隱價值:推動技術工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講求學歷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市場經濟發展與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學歷既有體現個體人力資本的標識與收益功能,又兼具反映個體綜合素質的多元標識和收益功能。勞動力市場中,雖比較注重技術工人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但能力是隱性的,且某些能力需要個體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地磨礪和發掘;而學歷則是顯性的,是個體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學習能夠提升的。并且,高學歷層次通常表明個體對專業理論知識有著深厚的理解和廣泛的積累,在工作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更多相關知識,更容易解決問題,實現創新。相關研究指出,關鍵研發者學歷越高,其創造力上升越迅速,職業生涯中快速成長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學歷提升有利于技術工人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其職業發展也大有裨益。
此外,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教育環境影響人的價值定向和愛的生成方式。學歷作為個體接受較系統的知識與技能訓練的一種標志,必須在相應的教育環境中實現。不同等級的教育所生成的教育環境不同,給個體帶來的資本積累也不同。這種差異不僅僅反映在學歷層次和學位證書的獲得上,還更多地滲透在個體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處事方式以及綜合能力等方面。對于技術工人來講,高學歷水平意味著其長期處于良好的教育環境之中,這種環境不僅能夠給予其理論知識,還能有效完善其人格品質,提高心理成熟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技術工人學歷層次的提升,可以涵養其終生樂學、好學、會學的品質,不斷激發其潛能,使其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可持續發展。
(二)外顯價值:改善技術工人的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
伴隨著經濟、技術、工業等的發展,教育等自致性因素將成為決定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因素。在技術進步模式下,技能水平比較高的勞動力將進一步成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也將獲得更多的物質回報。長期以來,我國技術工人實行技術等級工資制,薪資分配體系在重視技能水平的基礎上,突出對技術工人能力發展和業績貢獻的激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技術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現階段,我國技術工人學歷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階段,其理論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偏低,能力發展明顯受限,導致其在薪資分配中不占優勢。另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催生了很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這些新要素在給經濟發展帶來新增長點的同時,也暴露出技術工人學歷層次偏低的短板。
與之相應,我國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普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學歷層次不高。“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雖關注個體的學習能力,但這種能力更偏向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激發了民眾對普通教育的追求,對高學歷人才的尊崇。目前,我國技術工人多是在中等教育階段就分流到職業教育,動手實踐能力較強但理論學習能力不高,畢業后直接進入到相應的工作崗位。技術工人學歷層次偏低造成人們產生“技術工人不算人才”的錯誤觀念。基于此,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是改善其薪資待遇,從根本上解決其地位不高問題,有效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幸福感和自我尊嚴感的關鍵。
(三)綜合價值:激發技術工人釋放更大的社會動能
過去較長時間內,我國制造業龐大的產值是以過度消耗能源資源以及使用廉價勞動力為代價的。現階段,隨著新興經濟體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內能源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我國需轉變原有的發展方式,尋求新的突破以完成制造業強國建設的使命。與世界制造業強國相比,核心技術、頂尖品牌與高質量產品是目前我國制造業強國建設最緊缺的要素。技術工人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產品質量的保障者,尚未在創新驅動的產業經濟發展中釋放出應用的價值。當前,我國多數技術工人屬于大專及以下學歷,在工作領域以從事簡單機械的體力勞動為主,即便是工齡較長的技術工人也因欠缺完備的基礎理論知識而難以將具身經驗抽象到理論高度。這明顯制約了技術工人在產業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發揮,也使創新驅動下產業經濟發展困難重重。
技術工人技術創新能力和高質量產品制造能力的缺位是我國制造業強國建設中面臨的棘手問題。這不僅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進行調整,更需要關注對人基本素質的提升。因此,構建以人為中心的先進制造業文化,加強對制造業從業者主體性的關注,培養其科學文化素質和良好道德品質,有效發揮文化素養在制造業“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顯得尤為迫切。接受不斷升階的學歷教育,既能幫助技術工人加深對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拓寬其理論視野,又能有效提升技術工人隊伍的文化素養,提高其創新能力,進而促使其在激烈的產業變革中更好地創造社會經濟價值。此外,技術工人學歷層次的提升能有效提高技術工人隊伍的綜合素質,進而激發其釋放更大的社會動能。
二、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的實然困境
增加高學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是時代發展賦予的新使命,國家有必要對技術工人的教育與培訓加大力度,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其學歷層次與技術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是,就目前實際來看,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還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如下:
(一)技術工人個體學歷層次提升的自主性缺乏
提升技術工人的學歷層次,改善其發展狀況,不僅需要外在條件予以保障,更需要技術工人個體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培養其學歷提升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指個體所具備的自由、自主、理性、道德自律等品質,學者阿帕萊(Arpaly,N)進一步將自主性歸納為“個人效能或物質獨立;規范的道德自主;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理性反思等八大要素”①。技術工人學歷提升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個人效能感低、物質基礎薄弱、自我認同不強等,均屬于缺乏自主性的表現。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中等教育階段分流,大部分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被分流到職業教育一軌,他們是從事生產一線勞動的后備軍,是成長為技術工人的主要力量。然而,因為個體前期的學業成績不佳,學業成就感相對較低,導致其在從事工作后對學業學習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影響著個體學習成果的期待感,進而制約著其提升學歷的自主性。二是技術工人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階段,此階段個體易受教育評價機制的影響,將學業成績作為衡量自身能力的唯一標準。通過單一尺度衡量個體價值的思維定式影響著其在工作領域的行為選擇。在其進入生產一線崗位后,更關注于通過機械訓練的方式提高自身技術技能水平,忽視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及職業品質的養成。三是學歷層次的提升需要個體長期地持續不斷地投入時間和精力。然而,技術工人的現實生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任務等都在消耗其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導致其難以在短期內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進而削弱了自主性。
(二)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的發展通道不暢
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大批技術技能勞動者的使命。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保障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不健全,促進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環境尚未完全生成,導致技術工人長足發展得不到實質性保障。其中,學歷層次提升渠道不順暢是制約其優勢發揮與競爭力彰顯的主要因素。具體來講,一是普職融通尚處于簡易粗放的狀態,難以為技術工人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我國人才培養的路徑主要分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軌,技術工人是在接受完一定程度的普通教育之后,轉向職業教育從而進入工作領域的。普通教育培養人才受“唯分數論”教育理念的桎梏,對個體動手能力、勞動習慣的培養以及職業啟蒙教育的關注明顯不夠,造成個體基礎的職業認知與正確的勞動觀念缺失。技術工人個體雖轉向接受職業教育,但教育適應性不強和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等阻礙其長足發展。二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長期缺位,導致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遭遇“天花板”。因體制缺陷造成的職業教育“斷頭現象”以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相貫通等客觀事實,使得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的通道中斷。三是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溝通機制不健全進一步制約技術工人的學歷提升。職業教育的本質決定了職業教育發展須樹立“既有學歷教育也有非學歷教育”的大職業教育觀,尤其在技術工人成長過程中,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技術工人職業培訓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培訓成果的社會認可度低,且與職業學校教育之間缺乏溝通,導致提升技術工人學歷層次的渠道不順暢。
(三)技術工人現有學習成果尚未得到規范認證
技術工人的培養更依賴于真實的工作場景,這既要求職業學校教育加強與產業界的溝通,又需要產業界內部重視開展在職培訓。職業學校教育因是國家正規教育系統中的一部分,個體所獲學習成果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相較而言,在職培訓則屬于非正規教育系統,個體學習成果的認可多局限于行業企業內部。在終身教育理念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不斷推進下,世界各國開始注重對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的認證。我國雖在學習成果認證上也在積極探索,但目前關于技術工人學習成果認證仍有明顯不足。一是國家尚未成立專門的認證機構負責技術工人學習成果認證工作。現階段,國家強調為技術工人提供大量的教育與培訓,其中行業企業或是相關培訓機構承擔著對其進行教育與培訓的主體責任。技術工人接受上述組織機構提供的教育與培訓,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但是,這些多屬于非正規或非正式的學習成果,缺少專門機構的認證,難以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二是國家尚未建立起統一的認證標準,導致技術工人學習成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術工人接受在職教育與培訓的形式多樣,培養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其取得的學習成果難以度量。由于學習成果繁雜,用工市場對技術工人進行綜合評價時容易出現指標體系混亂。另外,統一認證標準的缺失極易引發技術工人盲目接受或是徹底排斥參與教育與培訓的極端現象。三是國家尚未啟動規范的認證程序,導致技術工人既有學習成果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認證與轉換。只有規范認證程序,將技術工人非正規或非正式學習成果引入官方認可與承認的正規教育體系中,并及時加以儲存與轉換,才能為技術工人接受更高的教育奠定基礎。
(四)技術工人職業技能等級與學歷層次無法有效對接
促進職業技能等級和學歷層次同步提升是各國確保技術工人實現長足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積極順應當前國際趨勢,實施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推動職業技能等級和學歷層次同步發展。但是,兩者尚未有效對接是技術工人發展的一大障礙。究其原因,一是職業技能等級和學歷文憑分屬不同的話語體系。其中,前者屬于工作體系,主要與職業勞動的具體要求密切結合,反映特定職業操作標準以及職業所需能力;后者屬于學術體系,是文化理論知識水平重要表征,體現個體所接受的系統理論知識訓練水平。長期以來,我國實行服務于工作體系的職業教育和服務于學術體系的學術教育兩軌并行,各自獨立為社會發展供給不同的勞動者,缺乏技術技能等級和學歷層次對接的外在環境。二是自古以來,民眾對從事特定職業所需技術技能抱有輕視態度,從主觀意識上,無法將其與學術理論知識等量齊觀。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貴族和自由民等認為一切與體力勞動相關的活動都是“受苦”,技術技能操作與產生自由的思想無法比擬。由此,技術技能長期被放置在遠不及學術理論知識的次等地位,職業技能等級也因此難以同表征學術理論水平的學歷文憑達成平等對話。受此制約,現階段,活躍在生產勞動一線、具備高超動手能力和精湛技藝的高技能低學歷層次技術工人面臨多重發展窘境,尤其在薪資待遇、社會福利以及職業晉升上,其與管理崗位人員差別較大,勞動付出遠未得到應有的回報與尊重。
三、我國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的應然路徑
當前我國就業市場中活躍著大批學歷層次偏低、技術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的技術工人,這與制造業強國建設對高學歷、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相匹配。然而,提升技術工人的學歷層次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尋求與探索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解決。具體來說,技術工人學歷層次提升既要關注個體自覺性,又要對支撐學歷層次提升的體系架構進行整體設計,還要對其取得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及時認證,也需要探索與創新提升高技能低學歷技術工人學歷的可行路徑。
(一)多措并舉,激發技術工人個體提升學歷的自主性
技術工人自主發展狀況是影響其薪酬待遇、社會地位乃至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國際發展環境看,制造業發達國家注重通過多途徑促進技術工人發展的自主性,奠定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中,瑞士通過校內外職業指導幫助個體加強對職業的認知與了解,并引導其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以此增強自主發展的可能性;日本強調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個體較早地形成職業觀,掌握與職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培養個體具備自主選擇職業發展道路的能力與應有的態度。可見,自主發展能力在各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受到重視。
技術工人自主提升學歷層次是實現其自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從基礎教育階段抓起,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啟蒙教育,促進個體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第一基本條件,塑造著人的身體,完善著個體的思維。技術工人是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的群體,需要以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職業觀為發展基礎,以此更好地適應與追趕產業變革的大潮。二是從教育教學內容切入,注重基礎學科思維訓練和發展視野的拓展,夯實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新型工業化階段,技術工人若要快速適應不斷更迭的科學技術和日漸升級的產業結構,就需要具備該領域相關技術的理論基礎與把握其發展走向的基本能力。系統的學科思維訓練和專業理論的學習則能為個體發展提供健全的思維品質,夯實其職業發展基礎認知。因此,在技術工人培養過程中須加強對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視。三是從學習保障條件發力,健全與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清除技術工人發展的現實障礙。技術工人的現實生存狀況是制約其學歷層次提升積極性的直接因素。政府及行業企業須加大支持力度,促進技術工人參與教育與培訓,如通過技術工人申請接受教育與培訓的類型,設置不同標準的專項獎勵基金,同時相應地提高資助標準,以確保其現有生活質量,為技術工人學歷提升營造寬松環境。
(二)構建國家資歷框架,暢通技術工人學歷提升渠道
國家資歷框架能將一國范圍內存在的不同層次和類型資歷(如學歷學位、文憑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進行統整與規范,具有提高教育體系靈活性、擴大教育機會、提高學習者流動性的功用。各國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對國家資歷框架的建構與完善進行了探索。其中,法國在明確以學習成果為導向與職業資格證書范圍的基礎上,構建了8級國家資歷框架,且各等級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與素養水平均有明確規定,這為個體實現向上流動提供了基本參照;英國以學分作為衡量指標搭建了9級資歷框架,涵蓋了教育與培訓領域內所有的資格類型,實現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連接與縱向轉化,大大增強教育系統的銜接性與通暢性。可見,國家資歷框架能打通技術工人向上流動的路徑,實現職業資格等級與學歷層次的平等“對話”。
構建普職融通、縱向貫通的國家資歷框架是實現我國技術工人學歷提升的有效渠道。我國資歷框架建設應秉承普職等值、以人為本、終身學習的原則,注重以學分為衡量單位,以知識與理解、操作技能、綜合能力、態度與責任作為等級標準,將各領域資格類型納入相對應的資歷等級系統中。如表1所示,可將資歷等級分為7個層次、6個維度。從縱向上看,7個等級對應不同教育階段和培訓級別,從1~7級依次為小學、初中、高中/中職/中技、專科/高職、本科/應用型本科、學術型碩士/專業型碩士、學術型博士/專業型博士,對應著職業技能等級、專業技術資格和工作過程中所獲各類工作成果和工作年限。從橫向上看,6個維度對應著不同的教育類型,如第7級資歷對應著的學術型博士、專業型博士、高級技師、正高級、3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等,同一層級內部所取得的不同類型成果性質相等。對于技術工人而言,在國家資歷框架的規范下,其現有的職業技能等級能與學歷教育層次之間相互貫通,并且通過繼續接受教育機構提供的國家學分課程或相應技能培訓獲得學習成果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實現其資歷等級的提升,為其實現向上流動開啟通道。
(三)建設學分銀行,實現技術工人學習成果的積累與轉換
建設學分銀行,釋放其儲存與轉換功能是各國落實終身教育理念及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關鍵舉措。其中,英國開放大學將課程劃分為若干單元供學習者自由研習,達到學習標準后方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待學分積累到一定程度頒發相應的文憑或證書,且已修的同類課程可抵扣一定的學分;韓國具備高中學歷的學習者填寫申請材料并獲得相關部門備案后,就可通過官方認證的途徑獲得學分,當學分積累達到相關要求即可向教育發展協會或有關大學申請相應學位,待有關部門核實確認后,學習者即可獲得該學位。可見,學分銀行制度在促進技術工人成果認證、儲存與轉換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技術工人提升學歷需要借助學分銀行實現其現有學習成果的認證與轉換。從國外相關經驗來看,學分銀行建設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對于技術工人而言,一是由企業人事部門為技術工人建立專門的學分銀行檔案袋,詳細記錄并定期上報其基本信息、現有學習成果和當前學習情況(包括學習時間、地點、課程與學習進度等);二是由專門的學分銀行主管部門對報備企業進行不定期的監督與考察,并由其與高等學校和自考機構等開展對技術工人的考核與評價,考評結果直接轉換為相應的學分,記錄到個人檔案袋中。累積的學分由技術工人按照發展需求進行兌換:一方面,技術工人在學分累積達到兌換要求后,可直接向國家開放大學提交相關學習證明材料和學分兌換申請表,由國家開放大學審核并對符合條件的頒發學位證書,并由教育部門登記注冊。需要注意的是,國家開放大學僅能提供本科及以下的教育與培訓資源。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轉換到應用型技術大學學位體系中以便其繼續接受學校教育。技術工人依據職業技能等級與已有學歷水平可向高一層次院校提交課程學分證明材料和入學申請材料,由學分銀行主管部門和意向院校相關部門負責審核,審核通過者方可錄取。如表2所示,申請者以現有學歷層次為基準申請更高一級的學歷,學分中要求的必修課是行業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選修課注重拓寬學習者的視野,培養通用能力。
(四)創新學歷進階模式,擺脫高技能低學歷人才發展窘境
高技術技能人才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建設制造業強國的技術和智力支撐。但因學歷層次普遍偏低,在我國以文憑為主導的就業市場中,其薪資收入和社會地位與所付出的勞動明顯不對等。在制造業發達國家,高技術技能人才不僅能獲得較高的薪酬待遇,還享有較為靈活開放的學歷提升機會。結合我國高技術技能人才實際,可從影響其職位晉升的三要素(現有的學歷層次、職業資格等級和成果貢獻)②,創新學歷進階模式,以擺脫其低學歷的發展窘境。
依據技術工人現有學歷層次(本科及以下)、職業資格等級(高技能及以上)和成果貢獻(省級以上)進行多維度分級管理,以學歷層次為基準,依據其職業資格等級與成果貢獻采用不同的晉升模式。一是職業資格屬于高級技師,成果貢獻巨大(如世界級、國家級、重大項目等)的技術工人實行學歷“超位進階”。也就是說,技術工人屬于高級技師級別,且成果貢獻以世界級或國家級為主,則無論其現有學歷層次如何,經學歷進階模式直接提升到技術博士水平,并享有勞動市場上同等學力水平的勞動者待遇。二是職業資格等級屬于高級技師,成果貢獻較大(如省級、重要項目等)實行學歷“越位進階”。高級技師現有學歷水平若為中專,成果貢獻以省級為主,則可越位至“技術本科”+一級進階,即最終享有勞動市場上技術碩士學歷勞動者待遇。三是職業資格等級屬于技師與高技能級別,成果貢獻巨大的技術工人(如世界級、國家級、重大項目等)實行“雙重進階”。即可參照技能等級實現一重進階,再參照其成果貢獻實現一重進階。四是職業資格等級屬于技師與高技能級別,成果貢獻較大(省級、重要項目等)的技術工人實行“順位進階”。如高技能人才現有學歷水平為大專,在省級成果貢獻中有突出表現,可在現有學位層次上順位進階到技術本科學位。上述高技能人才學位進階后,須由國家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后頒發進階后的專屬學位證書,教育部予以正式電子注冊,方能生效。通過學歷進階模型,高技術技能人才能夠有效提升學歷層次,在就業市場中獲得相應的薪資待遇、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
[注釋]
①ARPALY,N.Unprincipled Virtue[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5.
②企事業員工晉升相關規定中均含有學歷層次、業務能力、工作年限及其貢獻等要素,具體到技術工人,其職業技能等級、工作年限及所獲成果、學歷是影響晉升的關鍵要素。
[參考文獻]
[1]杜宏記.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的“無縫”對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26-228.
[2]顧明遠.論學歷主義與教育[J].教育研究,1995(4):16-18+30.
[3]谷曉潔,李延平.英國職業資格框架制度改革的價值選擇與本質回歸[J].職業技術教育,2018(36):72-79.
[4]龔怡祖.學歷的社會功能與歷史形態初探[J].教育研究,2002(2):31-37.
[5]黃達人,王旭初.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些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0):13-19.
[6]何應林.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德國、日本、瑞士的經驗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87-91.
[7](德)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8]李金華.中國制造業與世界制造強國的比較及啟示[J].東南學術,2016(2):45-54+247.
[9]Marc Piopiunik, Franziska Kugler, Ludger W(βmann, 等.學歷與一生的收入:德國最新的有關調查統計(上)[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4):83-88.
[10]趙蒙成.從全人教育視角看普職融合課程的價值定位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8(23):89-94.
[11]ACEMOGLU D.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1):7-72.
[12]BEKHRADNIA B.Credit Accumulation and Transfer, and the Bologna Process:an Overview[J].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2004(10):22-23.
[13]BLACK SE,LYNCH LM.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and productiv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2):263-
267.
[14]MINCER,JA.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76(3):454-455.
[15]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