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彩 李潘坡 李萌
[摘要]文章從人力資本特性和定位分析了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工匠的內涵,將鄉村工匠分為“技能升級類”“產業融合類”“返鄉創業類”三大類。培育鄉村工匠能激活傳承鄉土文化的活態載體、為農村文旅產業融合注入特色元素、壯大以技藝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隊伍、有力弘揚工匠精神宣傳勞動教育,對此文章提出面向“技能升級類”鄉村工匠拓展創新培訓方式、面向“產業融合類”鄉村工匠深化校企協作育人、面向“返鄉創業類”鄉村工匠加強“雙創”教育、實施面向三類鄉村工匠的專項培訓計劃、細化支持政策、完善評價機制等分類培育路徑。
[關鍵詞]鄉村工匠;鄉村振興;人力資本;工匠精神
[作者簡介]路建彩(1975- ),女,河北邢臺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李潘坡(1987- ),男,河北邢臺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河北? 邢臺? 054035)李萌(1987- ),女,河北邢臺人,邢臺學院,講師,菲律賓圣保羅大學在讀博士。(河北? 邢臺? 054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視角下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區職業教育扶貧有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HB19YJ004)、2020年度邢臺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邢臺市鄉村工匠分類培育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TSKFZ20200105)和2019年度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重點項目“‘分流分類、育訓結合、人人成才高職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XZZD2019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1-0090-06
2018年中央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鄉村工匠、非遺傳承人等;要注重鄉村人力資本開發,造就更多鄉土人才。多年來,地方政府對城市建設、工業制造業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頗為看重,而對鄉村建設、傳統手工藝發展所需的鄉土工匠人才培育有所忽略。在美麗鄉村建設、傳統工藝振興、脫貧攻堅等多重需求下,鄉村工匠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有必要重新審視其人力資本開發和職業貢獻,厘清培育鄉村工匠的價值意蘊,并找到分類培育的具體達成路徑。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工匠的內涵
在我國歷史上,工匠是指那些有單獨在冊的戶籍、有專業技術的職業人群,是精通技藝、精巧手工的匠人。而當今的鄉村工匠,主要指生活在鄉村、工作在鄉村、近似于現代技藝工人的工匠或匠人;不同于城市中的工業生產勞動者以及適應城鎮化建設需求的技術能手,他們是依附于農村和農業而生存、發展的民間匠人、傳統手工藝從業者等,往往擁有作坊等獨立工作場所。目前,美麗鄉村建設正需要大批農村實用人才、專業人才,留守農村的匠人、之前轉行的手工藝人、渴望回鄉發展的工匠人才等都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無論鄉村工匠過去對于農村的意義、對于城鎮的貢獻,還是當前在農村農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政府、學界等都有必要重新挖掘其人力開發的價值。
(一)鄉村工匠的內涵
第一,鄉村工匠的人力資本特性。美國農業經濟學權威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以勞動者的數量及其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即勞動力的質量)來展現,是以上各方面價值的整體總和。筆者認為,人力資本在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來講,主要表現為對勞動力技術技能的提升、文化程度的提升、從業綜合素養的提升,進而產出優質的、可持續開發的勞動力資源。這其中,工匠即是一類常見的優質勞動力資源,具有能動性、時效性等多重特性。鄉村工匠具有工匠的多種特征,但有別于城市建設中的、從屬于工業體系的、充分協作作業的專業技術工匠或技術工人,他們具有一定的兼業性、行業獨特性,長久以來并沒有得到企業、職業院校等育人主體的充分關注,其教育與培訓類型更多的是自身內部驅動的。例如,有一部分生于農村、掌握一技之長的城鎮工匠具有回饋桑梓的訴求,愿意返鄉并憑借技藝或創業項目帶領周邊人員脫貧致富。
第二,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工匠的定位。伴隨農業、旅游、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鄉村工匠的定位、類別、特征等內涵逐步豐富化,這需要社會重新審視其職業價值及發展訴求。在鄉村傳統手工藝振興、技能扶貧等多元需求下,已經從業的或潛在的鄉村工匠急需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從業綜合素養,參與鄉村新業態項目建設,乃至憑借技藝技能帶頭致富;鄉村技藝匠人參加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過程,也是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的過程。這就涉及鄉村工匠的價值定位、角色轉換、技術轉型等。筆者認為,鄉村振興新時期的鄉村工匠是指農村中具有特殊技藝或技能的專業技術人員,是成長于農村、服務于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主要包括鄉村建筑、家居器物制造、紡織鞋服、民俗文化等領域的能工巧匠以及技術能手。他們是典型的農村專業人才、實用人才,能發揮建設美麗鄉村、技術帶頭致富、振興傳統手工藝等積極作用。培育這些鄉村工匠既能傳承、創新鄉村手工技藝,又能提升其新業態及產業融合下的職業認同感,在鄉村振興中彰顯其職業價值、社會價值。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工匠的分類
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工匠分類側重于鄉村手工業、鄉村建筑業、農業生產加工等所從事行業屬性的區別,或手工制造器物的區別。從鄉村傳統手工藝振興、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等多角度看,鄉村工匠的劃分呈現新業態增多、與產業融合貼近、技能兼業化等趨勢或特征,傳統的鄉村建筑類、作坊制造類、日用手工類、器物藝術類等劃分已難以滿足新時期鄉村工匠培育的需求。從美麗鄉村建設需求的視角來看,鄉村工匠可分為鄉村建筑類、鄉村設計類、鄉村文化傳承類、鄉村手工制造類、鄉村新業態類等五種類別,這是近年相關研究比較創新的一種分類。其中,鄉村新業態類工匠包括農村電商、農業物聯網技術等專業人員,突出了鄉村工匠的實用技能人才特征。
從鄉村工匠對鄉村振興的職業價值和貢獻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新時期的鄉村工匠應劃分為三大類,包括肩負鄉村技藝傳承、需轉型升級的年長技能型鄉村工匠(簡稱“技能升級類”),新增并參與農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年輕技術型鄉村工匠(簡稱“產業融合類”),返鄉創業并以技術致富的創新型鄉村工匠(簡稱“返鄉創業類”)。他們均具備不同程度的鄉土情懷、技藝技能、鄉村文化素養以及工匠精神等,是具有技術能力、職業素養的復合型匠人。這種分類體現了鄉村工匠培養培訓的主體來源及其不同的職業訴求。筆者認為,對于不同職業定位、角色轉換、技術特長的鄉村工匠,有必要分類培育、分類施策。分類培育高素質的鄉村工匠隊伍,分別滿足鄉村傳統手工藝振興、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技能扶貧等需求,將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撐。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工匠培育的價值意蘊
在鄉村振興中,鄉風文明是保障,要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鄉情鄉愁豐富內涵和外在展現載體;產業興旺是重點,要開發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創意農業等,推動農業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生活富裕是根本,要提升鄉村民生的保障水平,建設美麗鄉村、展現鄉村新風貌。鄉村振興多個方面交叉點的支撐就是其人力資本的開發,尤其是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其中,三類新時期鄉村工匠是不可忽視的鄉土人才、農村專業人才,需要深入挖掘其人力價值。筆者認為,培育新時期的鄉村工匠存在四個方面的突出價值。
(一)培育鄉村工匠能激活傳承鄉土文化的活態載體
鄉村工匠是鄉土文化、農村民俗的主要傳承者之一。從鄉村設計、鄉村建筑建設,到日用手工器物制造,再到鄉村手工藝文化傳承,美麗鄉村建設都離不開鄉村工匠手腦并用的貢獻,傳統工藝振興需要鄉村工匠充當載體來展現內涵。肩負鄉村技藝傳承、需轉型升級的年長技能型工匠正是傳承鄉土文化、傳統手工藝的最佳人選之一。這些年長技能型工匠的職業付出,能對傳統手工藝實現活態傳承,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培育鄉村工匠,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技藝,充分展現傳統工藝振興下的鄉土文化內涵,讓農村鄉愁“看得見、摸得著”,這將更好地助推美麗鄉村鄉風文明的實現。
(二)培育鄉村工匠能為農村文旅產業融合注入特色元素
培育鄉村工匠可以更好地挖掘、創新傳統手工技藝,有助于推動傳統手工藝品牌化發展、豐富鄉村旅游的人文內涵。將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旅游三者有機融合,往往離不開鄉村工匠、非遺傳承人這類技術紐帶的參與。例如,對羅馬尼亞兩個鄉村的實證研究,表明了其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肯定性促進作用,這凸顯了該國鄉村手工藝工匠的職業價值以及對鄉村經濟發展的貢獻。新增并參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年輕技術型工匠正是農業與文旅產業融合中創新的人力源泉之一。不同區域的鄉村工匠具有不同的技術絕活、不同的技藝文化,可以開發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鄉村旅游手工藝品。他們不僅傳承了傳統手工技藝,也為當地旅游注入了特色文化元素,詮釋了農業、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的內涵。因此,培育鄉村工匠可助推地方全域旅游,開發農村文旅融合系列產品、休閑創意農業產品等,增強鄉村旅游的地方特色。
(三)培育鄉村工匠能壯大以技藝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隊伍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在培育鄉村工匠的過程中,建設一批手工作坊、家庭工場等,可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壯大返鄉創業并以技術致富的創新型工匠隊伍,有助于帶動新型職業農民就近就業,讓在外打工農民回得去農村、在農村生存得下來。這些返鄉的、年輕的新型職業農民能主動選擇自己的職業,積極挖掘自身潛力。通過高職擴招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向年長鄉村工匠的切磋求藝等,他們能掌握一技之長、精通技藝項目,并運用政策支持去實踐創新創業。這些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年輕鄉村工匠最有可能帶動周邊人群投入到創業項目中,實現技藝技能的脫貧、致富。
(四)培育鄉村工匠能有力弘揚工匠精神宣傳勞動教育
鄉村工匠吃苦耐勞、精雕細琢,追求職業道德與技藝技能的德能并蓄,他們是廣大農村地區發揚工匠精神、宣傳愛崗敬業勞動價值觀的“活廣告”。鄉村工匠“人力投資”的一個重點應落在對其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培育的宣傳上,還有其傳承的技藝文化內涵、職業精神教育意義的挖掘,而不只是技能的提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工匠精神是備受關注的勞動教育內容之一。培育新時期鄉村工匠,有利于準確把握鄉村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工匠學徒、職業院校學生等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崇尚工匠精神。宣傳農村專業人才的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引導農村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家鄉。在培育鄉村工匠的過程中,在校學生、學徒與優秀的鄉土工匠人才一起經歷勞動過程,可以更好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工匠的分類培育路徑
當前,在我國不少省份鄉村工匠仍存在較大的缺口,尤其是增量嚴重不足、年齡結構不合理,例如“非遺”項目、傳統特色手工藝等傳承人后繼乏力。鄉村工匠的培育形式、質量也不容樂觀,培育效果與鄉村振興的多重需求還有差距。傳統的培育方式主要包括家傳式、學徒式兩種,以農村內部自我培養、師傅“傳幫帶”的形式為主;單一的鄉鎮內部培養,或者職業院校校內培訓,沒能充分考慮返鄉創業、農村新業態等不同類別鄉村工匠的職業需求。培育鄉村振興急需的新時期鄉村工匠,需要政府、職業院校、行業協會等社會各方力量協同解決,還需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推進鄉村工匠的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或職業技能培訓。
(一)面向“技能升級類”鄉村工匠拓展創新培訓方式
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培育主體應首先做好培訓需求分析,把脈新時期鄉村工匠自身發展的訴求,激發鄉村工匠參與繼續教育、職業培訓的動機。肩負鄉村傳統技藝傳承的技能型工匠往往年事較高,希望將一技之長分享于他人、實現自己更高的職業價值,有升級為匠師或“師傅”的需求。面向該類群體,職業院校等應創新村鎮社區的培訓方式,采取菜單式、參與式或遞進式的培訓模式,側重在村鎮當地開展定期培訓和專項培訓。職業院校可與鄉鎮政府合作,在當地開設鄉村匠師培訓班,推出素養提升類課程,培養一批德技兼修的匠師;開辦鄉村工匠技能升級班,以鄉土化教學內容提升鄉村工匠的職業綜合技能。依托相關行業協會,職業院校應整合技藝技能培訓資源,開發培訓資源包,開展在線教學與指導,提升鄉村工匠的信息化素養。教育主管部門力推的1+X職業技能證書試點,即是培訓鄉村工匠的創新方式之一。相關各方應探索實施鄉村工匠職業技能證書等認證,強化從業職業標準,提升鄉村工匠職業認可度。如契合建筑信息模型等1+X證書熱點,研究建筑類鄉村工匠的職業技能證書,展現鄉村工匠的職業性、現代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