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英
詩人木心有一首詩,《從前慢》: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在東夷小鎮,分明讓人想起那些慢時光。
這原是黃海邊上日照市的一個傳統小漁村。幾年前,當地政府按照“拆一片舊村,帶一片產業,富一方百姓”的思路,規劃建設了東夷小鎮。小鎮看起來就像水中的一座小島,被大海和河環繞。河面不寬,小鎮由幾座小的拱橋與外界連接起來。小鎮里,人的交通要靠兩條腿,機動車都被設在橋頭的道閘給擋在小鎮之外,泊進周邊免費的大型停車場里。
在東夷小鎮,你會感覺日子一下子慢了下來,擾心的事都消失了。人在街上慢慢地走,低聲地交流,迎面過來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個淡淡的微笑。信步踱進一處飲品店,點上一杯咖啡,或一杯地道的日照綠茶,品嘗店家慷慨奉上的小吃,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問,靜靜地坐著發呆,任時光慢慢地流逝,直到黃昏日落。
手工作坊里,工匠掄著鐵錘木錘小棒槌不急不慢地敲打著小鎮的每一個白天和黑夜。身著漢服短衫手執笤帚的男人慢悠悠、日復一日地推著掃著古老的石碾、石磨……在這里,手工的勞作帶給人愉悅與財富。
青石板的小街,幽靜昏黃的古巷,夜里廊檐下迷離的宮燈,仿民國時期的燈桿和街燈,古香古色古韻。在建筑風格上,小鎮大量地借鑒了徽派建筑元素,卻不拘泥,圓潤而自然。古意盎然的石板街、青磚黛瓦的別墅式小樓、飛檐翹角的門樓、封閉獨立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圍出的“天井”,包括燈光、綠植,一切都呈現出素雅、靜寧。
恰逢農歷十五。夜晚,人群熙攘喧嘩的小鎮靜了下來,一盤渾圓、杏黃色的月亮懸在空中,將小鎮照得格外清幽、美好。仿古小樓飛檐翹角的門樓下掛著六角的宮燈,影影綽綽地照出三兩夜行的人。對面的二層樓前廊扶欄上披掛著寬幅的大紅綢布,四只大紅燈籠垂在檐下,透出洋洋喜氣。一樓酒館門楣上橫著挑出一桿微微拂動著的杏黃色酒旗,酒旗下,一穿素色酒保服、戴同色頭巾帽的男人正拱手送出客人……
彼時,青石板的街道上人不多,燈籠多,每一處門頭都掛著燈籠,紅的、黃的。人走在迷離的光下,恍然生出錯覺,有如進了大宅門。如果說燈籠為東夷小鎮布下了一場光的局,油紙傘則是迷彩的陣。小街上空五顏六色的油紙傘綿延幾十米、上百米。白天,從油紙傘下走過,天空很藍,打上了太陽光的油紙傘像是藍天下盛放著的一朵朵太陽花,卻又比太陽花開得更美艷、生動。
油紙傘常被賦予許多意象,比如江南的杏花微雨、戴望舒的“雨巷”、西湖的斷橋,然而在東夷小鎮,它只與這片土地上婉約、柔美的風情有關。